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民国府院之争简介 府院之争的起因 府院之争的结果如何?

民国府院之争简介 府院之争的起因 府院之争的结果如何?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678 更新时间:2023/12/17 0:50:43

民国府院之争简介:府院之争的起因是什么?府院之争的结果如何?本文这就为你介绍:

民国府院之争简介

府院之争指民国五年至民国六年(1916年至1917年), 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原第一任副总统黎元洪依法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依附日本军阀,掌握军政大权,与黎元洪分庭抗礼。

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加激烈。

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段祺瑞将其手下的十几个督军叫到北京,组成“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加压力,但未获成功;后来段祺瑞又叫人写了对德宣战书要总统盖印,黎元洪为了平息风波,勉强在文件上盖了章。即使这样,段祺瑞仍不满足,在国会开会讨论时,又大肆干涉,终于触动了众怒。

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

之后黎元洪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6月14日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事件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府院之争告一段落。

府院之争表面上是一次“宪法漏洞”引起的国家机构争权,实际上是内部利益集团的争权夺利。

府院之争的起因

中国国民党和南方的地方势力是黎元洪的依托,研究系、进步党和北洋督军是段祺瑞的基础。双方在国会制宪等问题上分歧严重。

黎元洪一派主张扩大国会权限,以抵制段祺瑞的专断独行,研究系则反对省制入宪,主张缩小国会权利,改两院为一院,以迎合皖系军阀专制的私利。

由于中国国民党议员在国会人多势众,研究系的议案屡遭否决。在国会表决中(国会议场在今西城境内),皖系军阀首领便策动北洋各省督军,粗暴干涉国会,恣意打击中国国民党人。

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要求中国与之采取一致行动对德宣战,并答应借给军费,黎元洪表示同意。而日本支持段祺瑞参战,答应借巨款给段祺瑞,以扩充其势力。

因日本支持段祺瑞,中国若参战必有利于日本,美国遂指使黎元洪伙同国会反对参战。段祺瑞召集亲信召开督军会议,决定参战,并要挟黎元洪和国会同意参战案,但未能得逞,于是要求黎元洪下令解散国会。

黎元洪利用人们反段要求,在国会的支持和美国公使"允为后盾"的情况下,下令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职务。

段祺瑞被罢职后,离京赴津,以天津为基地,组织脱离北京政府的各省督军在天津成立"军务总参谋处",扬言另组临时政府,段黎矛盾白热化。

黎元洪在段祺瑞的压力下内外交困,只好同意张勋入京“调停国事”,后演为张勋率辫子军入京复辟。

府院之争的过程

冯国璋任总统后,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在西南军阀及广东护法军政府的政策上,产生了矛盾。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借此扩充皖系势力;冯国璋主张“和平统一”,借此讨好西南军阀,保护直系的利益。

1917年8月,段派傅良佐为湖南督军,调北洋第八、第二十两师入湖南,拉开了南北战争(护法战争)的序幕。

11月,正当湖南战事扩大时,直系北洋军第八师师长王汝贤、第二十师师长范国璋突然发出通电,主张停战议和。

紧接着直系长江三督和直隶督军曹锟联名发表通电,响应停战。段提出辞职。冯于11月25日下令准免,先以外交总长汪大燮代理国务过理,后又请出王士珍署理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

12月2日,段策动北方十督:曹锟、张怀芝、张作霖、倪嗣冲、阎锡山、陈树藩、赵倜、杨善德、卢永祥、张敬等在天津举行督军团会议。12月6日,联名电请冯国璋明令讨伐西南。冯只得表示让步。又任命段为参战督办,段芝贵为陆军总长,以消解皖系的不满。

此时,西南军阀陆荣廷提出恢复国会,停止湘粤进兵和拥护冯国璋继任总统,作为取消两广独立的条件。冯发出停战布告,责成南北两军停止敌对行动。

12月31日,北方十督曹锟等发表通电,坚决反对恢复旧国会,主张以皖系控制的临时参议会代行国会职权,选举正式大总统,企图“合法倒冯”。

冯声称要亲自出征讨伐西南,率拱卫军一旅,乘专车沿津浦路南下,想回到直系大本营南京。不料车到蚌埠,被皖系安徽督军倪嗣冲拦截,迫使冯回京。同时,奉军入关“兵谏”。皖奉联合,冯不得已,请出段再次出任国务总理。

1918年9月4日,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为新任大总统。冯国璋、段祺瑞同时下野。

府院之争的结果如何?

“三造共和”后,段祺瑞并没有迎回落难总统黎元洪,而是力捧副总统冯国璋继任总统。而在此之前,黎元洪放下了面子,以国家大局为重,重新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并令他挂帅讨贼。只此一点,便可看出府院之争的主要症结。

当时,一直在努力调解府院之争的张国淦力劝段祺瑞迎黎元洪复位,他说:“相对而言,和黎元洪共事其实比较容易,因为他手中无兵,而且刚经受过挫折,会吸取教训;而冯国璋既有兵权,又是新官上任,遇事必然逞强好胜,因此更难对付。”

张国淦的分析入情入理,完全是出于对段祺瑞的一片爱护之忱。如果段祺瑞能够接受,学古人将相和,也许可以开创一个双赢的新局面,可惜他对黎元洪罢免自己耿耿于怀,终于因私而废公,挟愤而忘义,拒绝了这个建议。

所谓“府院之争“,“府”即总统府,“院”指国务院,“府院之争”即总统和总理之争。北洋时期的府院之争有两次,一次是黎元洪总统和段祺瑞总理之争,另一次是冯国璋总统与段祺瑞总理之争,两次的当事人都有段祺瑞。可见段的性格缺陷是府院之争的一大动因。

但是,府院之争的渊薮却决不止如此之浅,而是有其历史背景的。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帝制,民主共和是新鲜的舶来品,因此民国肇立之初,需要借鉴西方的政治和行政制度。

而西方的共和体制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美国式的总统制,另一种是法国式的内阁制。于是,有关总统制还是内阁制的争论,在政客们争权夺利的心理作用下,一时甚嚣尘上。

即便以袁世凯的神武雄健,欲加强总统的权力,也一度面临着宋教仁政党内阁计划的挑战。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时,革命党人同时修改了《临时约法》,将政治体制从总统制更改为内阁制,用以约束袁世凯。宋教仁更在此基础上,重组国民党,要成立政党内阁,从而在实际行动上迈进了一大步。

袁世凯及其北洋派不愿放弃权力,乃卑鄙地暗杀了宋教仁,激起了国民党“二次革命”,然后再借此驱逐了国会中占大多数的国民党员。总统制与内阁制的理论之争,最终引发了流血和战争,使民国成为一个乱世。

标签: 府院之争

更多文章

  • 盘点中国古代最幸运的十个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皇帝

    中国的皇帝数不胜数,雄才大略者有之,昏聩无能者有之,他们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的群体,鄙人不才,妄评出下面十大幸运皇帝01康熙在影视剧中,大都是这样描述的:说是在众多皇子参加的廷试当中,这个爱新觉罗·玄烨的表现最为出色,最后他就当上皇上了。那在历史上,爱新觉罗·玄烨真的是最

  • 杜聿明和熊式辉为什么被人叫做东北二瘸?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杜聿明,熊式辉

    在当年的东北,一些将领都在背后戏称杜聿明和熊式辉为“东北二瘸”,原因很简单,这两个人都是瘸子,而且他们当时在东北权势都很大,一个是军事上的负责人,一个是行政上的负责人,他们两个人合起来打个喷嚏,整个东北都会颤三颤。每次熊式辉和杜聿明凑到一起开会的时候,那些高级将领们都会在暗地

  • 红绿灯是谁发明的 黄灯什么时候出现的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红绿灯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句妇孺皆知的话是基本的交通规则,它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以至于我们每当经过信号灯时就会条件反射的遵照红绿灯的提示行走,但是您知道交通信号灯是怎么来的吗?红绿灯的发明很浪漫世界上最先使用交通信号灯的是英国伦敦。18世纪的工业革命让欧洲各国进入了

  • 南燕皇帝慕容德的皇后是谁 慕容德子女后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慕容德

    慕容德又名慕容备德,鲜卑族人,是十六国时期南燕的开国皇帝,于隆安二年(398年)自立为王,建立南燕政权,之后称帝,于405年逝世,谥号献武皇帝。那么,慕容德的皇后、子女都是谁呢?慕容德慕容德的皇后段季妃,姓段,字季妃,生卒年不详,段部鲜卑首领段末波孙女,右光禄大夫段仪之女,后燕开国皇帝慕容垂皇后段

  • 段元妃是谁 段元妃的子女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段元妃

    段元妃段氏是后燕成武帝慕容霸的皇后、右光禄大夫段仪的女儿,妹妹段季妃为慕容德的妻子。《晋书》评价她“少而婉慧,有志操”。慕容霸死后,慕容宝继位,段元妃被逼自杀。段元妃是谁段元妃(?-396年),姓段,字元妃,右光禄大夫段仪之女,后燕成武帝慕容垂的皇后,南燕献武帝慕容德皇后段

  • 汉赵皇帝刘聪的子女介绍 对刘聪的评价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聪

    刘聪本名刘载,匈奴人,是十六国时期汉赵君主,在位约8年时间。统治前期攻灭西晋,俘虏晋怀、愍二帝;创建一套胡、汉分治的政治体制;后期却纵情声色,宠信宦官,屠杀重臣,国家日益混乱。汉赵君主刘聪的子女儿子刘粲,汉赵隐帝。刘易,封河间王。刘翼,封彭城王。刘悝,封高平王。刘敷,封勃海王。刘骥,封济南王。刘鸾

  • 商鞅姓氏是什么? 先秦时期姓氏如何形成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商鞅

    先秦时代,古人的称谓和记述主要是用名,而至于名前面用什么来标识就看语境的需要了,未必是用姓或者氏,比如商鞅,他的名是叫“鞅”,文史资料和习惯上叫他商鞅,是因为他的封地在“商”地,号为商君,但他是姬姓的,卫氏,所以可以称卫鞅;他又是卫国公室的后裔,也可

  • 男左女右是怎么约定俗成的 男左女右习俗怎么产生的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男左女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好像约定俗成地渗透到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颠倒了位置,就会有人笑话,说是违反了“男左女右”的习俗。这种习俗是怎么产生的呢?据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氏化仙之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生灵。这个传说虽然有神话的

  • 杭州四大怪是什么 与杭州四大风景区相关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杭州

    杭州是中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在杭州古代就流传四大怪的传说,其实不是别的什么很奇怪的怪物,而是在说杭州著名的景色特点。那么你知道杭州有哪四大怪吗?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杭州四大怪,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杭州四大怪:孤山不孤,长桥不长,断桥不断、两高不高四、两高不高两高不高说的是杭州四大怪之一的南北高峰,

  • 龙袍历代有什么变化 黄色的“龙袍”何时成为皇权的象征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龙袍

    龙袍是指皇帝的朝服,只有皇帝能够穿,是皇帝的象征物之一。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 。龙数一般为9条 :前后身各3条,左右肩各1条,襟里藏1条,于是正背各显5条,吻合帝位“九五之尊&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