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百科之古代犯人斩首为何选午时三刻

历史百科之古代犯人斩首为何选午时三刻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94 更新时间:2024/1/24 10:41:41

小时候看《水浒传》,觉得最精彩、最激动人心的情节,就是“劫法场”: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白龙庙英雄小聚义”里,宋江、戴宗被押到法场,“报道一 声:‘午时三刻!监斩官便道:‘斩讫报来!”正在此时,梁山好汉一齐发作,“十字路口茶坊楼上一个虎形黑大汉,脱得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 一声,却似半天起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

又如第六十二回“放冷箭燕青救主劫法场石秀跳楼”,卢俊义要被处斩,也是在十字街头法场上,也是“午时三刻到了”一声喊,刽子手就要动手。等在酒楼上的石秀吼一声“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拔刀跳下去,拖起卢俊义就走。

为什么梁山好汉们总是在“午时三刻”开始动手呢?为什么当时行刑总是选在“午时三刻”?

完全不同的“时”与“刻”

这个得从我国古代的计时办法说起。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古时的时辰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方便记。

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 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 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 (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代除了用圭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漏刻”中的“漏”指漏壶;“刻”指刻剑。漏刻是一种比日晷用途更大的计时器,它可以用来计时、守时,而且不受夜晚和天气变化的限制。

“漏刻”中的“漏”指漏壶;“刻”指刻剑。漏刻是一种比日晷用途更大的计时器,它可以用来计时、守时,而且不受夜晚和天气变化的限制。

最早的漏壶很简单,就是一把带提梁的壶,在壶的下边留一小孔,箭秆上有刻度。看水退到哪一刻度就知道是什么时间。经过不断改进,漏刻的结构日臻完善。我国 目前现存最完整的一件古代计时漏刻,是元代所造,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套漏刻由四个漏壶组成,安放在阶梯式的坐架上,高2.64米。

由上而下,最上层的漏壶叫做日壶,第二层的叫做月壶,第三层的叫做星壶,最下层的叫做受水壶。日、月、星壶的下部都有一个滴水龙头,水依次沿龙头下滴。在 受水壶铜盖中央,插着一把固定的铜尺,自上而下刻有子到亥时,共十二时辰。另外还有一个木质的浮箭,固定在浮舟上,紧靠铜尺,指向时辰刻度。

漏刻在中国古代计时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直到近代西方钟表传入并在中国推广,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综上所述,“时”和“刻”实际上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换算比较麻烦,平均每个时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

“午时三刻”的奥秘

“午时”一般约合今天的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作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等和他被处死有关连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

于是,午时三刻成为古代执行死刑的主要时间,这应该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在古典文学中,不只是《水浒传》,其他的古典小说里也常常会有“午时三刻”行刑的情节。比如《古今小说》第三十九卷“任孝子烈性为神”,讲任?被判凌迟处死,押赴刑场,“只等午时三刻”。结果任?居然在刑场上端然坐化。

其实,不只在中国,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古代国家在执行死刑时都是要求在白天进行。比如二十世纪以前欧洲国家普遍都是在“日出之时”处刑。这里的共同考虑因素显然有防范上的理由,也有威慑民众的理由。不过像中国那样考虑鬼魂阴气因素的却很少。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报应”,得到“福报”是善事积累的结果,得到“恶报”则是恶事积累的结果。对于强调“香火传承”、恐惧“断子绝孙”的中国人来说,“报应”是影响人们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

佛教传入后,因果轮回的说教和传统的“报应”观念相结合,更在民间根深蒂固。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的俗谚就是最典型的表述。

按照清代长随的教科书《公门要略》的说法,当时的法官在死刑执行令上签字时,是由刑房书吏将死囚的犯由牌(也称姓名标子)倒呈长官,长官提?笔,刑房书吏就势往上一拖,让死囚姓名上勾到红笔痕,这就算是那支?笔签发的死刑执行令,法官不直接对此负责。

那支?笔就此抛弃,再也不用。而监斩官为了辟邪,出发监斩时总要穿上全套公服,罩一件大红斗篷来避邪。行刑结束后,总要绕道城隍庙去烧香,让城隍老爷管住 可能跟在身后的鬼魂。回衙门后还要大放爆竹,官轿再进大门。全体衙役出动,在大堂院落排列整齐,挥动棍棒“排衙”,驱赶鬼魂祟气。

《水游传》第一百十回讲处死王庆,“刽子手叫起‘恶杀都来,恰好午时三刻”。所谓“恶杀(煞)都来”,是让死者记住是恶煞神取了他的性命,不要来缠刽子 手。而行刑结束后,就如第四十四回病关索杨雄在市心里行刑后,就有一批帮闲朋友上来给他披红挂彩,弄点鼓乐吹吹打打,到城中热闹的酒店喝酒,以赶走可能跟 随而来的鬼魂阴气。

说起来中国文化的宗教色彩不浓,可是实际上鬼魂因素却总是在民众乃至于官府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文学作品中“午时三刻”杀人时辰,就是这种鬼魂因素起作用的例证之一。

“午时三刻”问斩犯人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往往呈现昏昏欲睡的状态,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在被砍头 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如此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也有一些体谅犯人的考虑,体现了古代严酷法治下尚存的一丝人道主义。

不只是“午时三刻”才杀人

那么,是不是古代法律规定在“午时三刻”行刑的呢?并非如此。

比如唐宋时的法律规定,每年从立春到秋分,以及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日、大斋戒日,二十四节气日,每个月的朔望和上下弦日、每月的禁杀日,即每逢十、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在此期间都不得执行死刑。

而且还规定在“雨未晴、夜未明”的情况下也不得执行死刑。有人计算后认为,按如此规定唐朝一年里能够执行死刑的日子不到八十天。在行刑的时刻上,唐代的法律明确规定,只能在未时到申时这段时间内,也就是在大约合今下午一时到五时之间行刑,其实并不是“午时三刻”。

而明清的法律只是规定了和唐代差不多的行刑的日期,对于行刑的时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实际上在清朝的小说里,这种“午时三刻”行刑的描写就不太多。比如《醒名花》第七回里说:“当时秋尽冬初天气,凡各府州县监牢内,有那十恶不赦的重囚,例 于此时处决。是日双流县知县高捷,接得圣旨到来,开读过了,即把处决有名的几个斩犯,到了五更时分,绑到十字街坊行刑。”这说的就是在大清早行刑。

相反也有黄昏行刑的。清人笔记《梦厂杂著》里记载了梅州的一桩奇案。当地一个****杀人犯蔡阿三被判死刑。钉封文书(死刑执行令)到达时,恰好知州公 出,州 里只有一个吏目(管治安和监狱的小官),无法监斩。吏目找来当地驻军的游击(军官)商量,那游击说:“文武一体,我为什么不能监斩?如果按制度请邻州的知 州来监斩,至少要三天,会延误期限。”吏目就拆了封,下令提取死囚。两人商议停当已是下午,拖拖拉拉到行刑时已近黄昏,来到城外刑场,天下起雨来,天色更 暗。

那挑来临时充当刽子手的营兵从来没有杀过人,行刑前一杯连一杯地灌酒壮胆,持刀上场人已大醉,听到一声“斩”,挥刀一砍,见死囚倒地就报 “斩讫”。吏目和游击都躲得远远的,不敢上前验看,派一个千总(军官)验看。那千总上前马马虎虎瞄了一眼,就说:“身首分离一丈多远,还活得成吗?”于是 草草收场。可第二天收尸,却找不到尸首。游击和吏目惊惶失措,在刑场附近悬赏搜寻,总算在一个茅坑边上找到了蔡阿三。

原来昨晚那一刀砍在了肩膀上,他半夜醒来挣扎逃走,无奈伤重走不远。吏目叫来刽子手再补几刀,才算完事。这事被上司发觉后,两广总督亲自审讯,定刽子手和千总是“得贿卖放”,判绞立决;吏目决囚漫不经心,处绞监候;知州和游击都为玩忽职守,判充军。

可见,“午时三刻”并不是法律明文规定的行刑时间,明清小说里“午时三刻”行刑的说法就应该只是当时官府的惯例,或者是说书人、写书人的普遍看法。

本身不存在的午时三刻

先前说了,除明朝以外,其他朝代其实并不是严格按“午时三刻”这个时间段执行死刑的,更有意思的是,从严谨的角度来看,“午时三刻”这样的说法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

为什么呢?因为过去根本不存在“午时三刻”这么一个时间,要么就是午初三刻,那就是11:45分;或者是午正三刻,则为12:45分。在古代,提时间时, 必提到某初或某正,而某时,仅为对一个时辰的笼统说法而已。所以“午时三刻”的说法实际不存在。午初三刻是11:45,午正三刻是12:45。

先前所提到的“午时三刻”,其实就是“午初三刻”,可能是小说家们或者民间认为“午初三刻”不顺口,就叫成“午时三刻”。

标签: 午时三刻

更多文章

  • 历史百科之古代太监如何上厕所的?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太监

    【导读】古代阉割的太监们是怎么上厕所的呢?虽然这个话题并不是很文雅但是我想很多人都会好奇这个问题吧,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古代中国的阉割术渊源久远,殷商时的中国人就有了阉割男性生殖器的观念与行为。当时的阉割术多使用将阴茎与睾丸一并割除的方法。秦汉时期,中国的阉割 术已相当完备,并开始注意到

  • 中国古代十大宫廷贡酒介绍 九酝春酒上头榜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宫廷贡酒

    【导读】中国古代十大宫廷贡酒,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酒的故乡,是世界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现在流传下来的古代宫庭贡酒,或以其香醇宜人的醇美,或以益寿养生的功效,而叱咤一时,甚至流芳后世。如今,这十大贡酒还在吗?它们都经过了怎么样的身世浮沉?今人还能见识到货真价实的贡酒,品到当年只有九五之尊或皇宫贵戚才有资

  • 宗泽的儿子是谁?宗泽及儿子怎么死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宗泽

    在电视剧《精忠岳飞》中,宗泽的儿子名叫宗欣。宗泽及宗欣之死:细作来报告宗泽,有一只金军部队前往胙城,他决定带领部队前去胙城。金军大举进攻胙城,金兀术要亲自会会宗泽。宗泽带人前去胙城的途中,先锋官报告胙城已经失守了,宗欣让张用前去找岳飞,曹成也带着人来到了皇陵。胙城外金军和宋军交战激烈,岳飞带着岳家军

  • 宗泽怎么死的 宗泽墓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宗泽

    宗泽简介:宗泽(1060年1月20日1128年7月29日),字汝霖,汉族,浙东乌伤(今浙江义乌)人,宋朝名将。刚直豪爽,沉毅知兵。进士出身,历任县、州文官,颇有政绩。宗泽在任东京留守期间,曾20多次上书高宗赵构,力主还都东京,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纳。他因壮志难酬,忧愤成疾,七月,临终三呼

  • 刘秀有几个皇后? 汉武帝刘秀最爱的女人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秀

    刘秀有几个皇后?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在光武帝刘秀的一生中有两个重要的女人,她们三人的命运紧紧地纠缠在一起。这两个女人分别是阴丽华与郭圣通,这两人在刘秀的生命中有着重要意义。先说阴丽华,她是刘秀在落魄时的原配妻子。在当时看来,阴丽华配刘秀绰绰有余。阴丽华出生于书香门第,家资巨富,而刘秀在当时只是一个落

  • 莫里哀喜剧特点是什么? 莫里哀喜剧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莫里哀的国别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莫里哀

    莫里哀喜剧特点是什么?莫里哀是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喜剧大师,那么莫里哀喜剧特点是什么呢?莫里哀图片莫里哀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那个时候的法国资产阶级勃兴、封建统治日趋衰亡,这也就决定了莫里哀喜剧的特点。在他的笔下,正面的人物是那些常常被嘲讽的仆人、佃户和工匠,而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地主等反而是他批判的对

  • 历史百科之五代十国指的是哪五代?哪十国?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中的五代指的是哪五代?十国指的是哪十国?五代十国的时间为公元907960年,是介于唐末宋初的一段历史时期。五代十国,是“五代”与“十国”的合称,那么五代指的是哪五代,十国指的是哪十国呢?五代指的是: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

  • 武则天豢养的“四大杀手”都是谁?索元礼 来俊臣 周兴 侯思止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武则天,索元礼,来俊臣,周兴,侯思止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帝王,在武则天上台的初期,对于这位刚走上高位的女皇,李唐宗室与勋臣们自然不服,整个社会也弥漫着一种抵制的情绪,甚至有人打着恢复大唐的旗号起兵。武则天必须通过白色恐怖保住自己的皇位,据新旧唐书与《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至少豢养过“四大杀手”,他们个个心

  • 达尔文进化论究竟有没有被推翻 达尔文的婚姻介绍 达尔文发明的东西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达尔文

    达尔文进化论究竟有没有被推翻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自从问世以来,就一直备受争议,曾经多次在世界引起了大范围的争论,直到目前为止,这些争论依然存在,没有停止过一天,很多生物学家认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存在几个致命的缺陷,而且到目前为止都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只是相比最早期的神创主义来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确要

  • 三国机器发明大师马均在哪些方面做出了贡献?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马均

    马均出生于咸阳,他是三国时期颇负盛名的科学家,有着“天下名巧”的美誉。三国马均出生于一个不富裕的小农家庭,生活拮据。史书记载:马钧,魏给事省中。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马均画像三国马均是一个话语不多的人,不擅长与其他人交谈,在这一方面,马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