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如何建立的?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如何建立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69 更新时间:2024/2/5 5:09:19

隋朝建立后,废除了北周六官制度,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隋帝设置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其中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实际掌握中央政权的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互相制衡,共同皇帝负责。又于尚书省下设置吏、礼、兵、都官(刑)、度支(民)、工六部,三省六部制得以正式确立。

三省六部制是如确立的?

三省六部制是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官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在国家的最高政权机构中,先后出现了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是三省的具体分工尚不明确。隋文帝认识到北周的六官制度不符合新政权的需要,于是即位后就以汉、魏旧制为基础,参照北齐官制,设置了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等荣誉性,以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中书省)为最高权力机构。隋朝时,尚书省的权力过重,三省之间的职责分工还不十分明确,还未最终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直至唐太宗时期,三省六部制才得以正式确立。

三省作为官署机构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尚书,可追溯到战国时代,时称“掌书”。实际上“尚”就是“执掌”之意,因此“尚书”就等于“掌书”。秦朝时,尚书是少府的属官,主管文书,保管皇室的图籍档案,故称“尚书”,为后世尚书省的发端。作为中国古代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的内史省,与汉代的尚书有着渊源关系。

西汉沿袭秦制,尚书仍然属于少府,最初时职位很低,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强化君权,改革官制,设立以大将军为首的内朝,专门处理军国大事。为了便于出人后宫,由宦者担任,称为中尚书,简称中书,又因兼谒者之职,故称中书谒者,掌握机密要政,称之为中尚书,简称中书。

成帝时废除由宦者担任中书之制,此后至东汉末,改由士人担任尚书。东汉时设置尚书台,统领百官政事,其长官称为尚书令。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已令诸侯,在建置魏国百官时,设立秘书令,典尚书奏事,将汉武帝建立的内朝转为外朝官署,是国家的正式政务机关。曹丕自立为帝后,进行政治机构改革,改秘书为中书,设监、令各一人,监、令之下置中书郎若干人,于是中书省正式成立,其官员由士人充任。从此以后,中书省与尚书台并立。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立中书省,只有西魏为了争取中原地区汉族大地主的拥护,仿照《周礼》官制,实行六官制度。所谓六官是指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府机构。

门下省是魏晋至宋朝时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历代的组织也不尽相同,但均以侍中为其长官。《旧唐书•职官志》说:“秦汉初,置侍中,曾无台省之名。至晋,始置门下省。南北朝皆因之。龙朔改为东台,光宅改为鸾台,神龙复旧。”侍中在秦代时由丞相指派在宫廷内外往来奏事的府史,因其在宫殿内供职,故称侍中,其办事机构称为侍中寺。汉代时,侍中随侍皇帝左右,有代皇帝“省尚书事”的责任,参与决策。西晋时改称为门下省,由皇帝身边的侍从机构,逐渐发展成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

三省六部制是一种分工细致的制度。三省中,尚书省权力最重,史称“尚书省,事无不总”,是最高行政机构,依据皇帝昭命负责管理全国的政务;中书省(内史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也就是说凡属于军国要政,都先由内史省预先谋划,并草拟诏敕,交由门下省审议,再交由尚书省颁发执行。门下省如果对中书省所草拟的诏敕提出异议,则可要求中书省重新拟定。凡中央各部和地方各部所呈上的重要奏章,均须由尚书省交给门下省审核,通过后,再由中书省奏请皇帝批阅或草拟批答,门下省对批答有异议,也可驳回修改。

标签: 唐朝三省六部如何建立隋朝建立除了周六制度

更多文章

  • 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是谁?成语毛遂自荐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毛遂自荐,主人公,成语,故事,成语,毛遂自荐,中的,毛遂,谁

    成语毛遂自荐中的毛遂是谁的门客?先来看看成语毛遂自荐意思,毛遂自荐的意思: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曰:‘臣乃 今曰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 特其末见而已。”注解:毛遂(sui),

  • 大器晚成是什么意思?大器晚成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大器晚成,是什么,意思,典故,大器晚成,解释,大器,比喻,指

    大器晚成的解释: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东汉末年,袁绍的身边有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23岁才开始读书求学。但因其刻苦努力,进步十分明显。当时袁绍的军队军纪很差,每攻陷一个地方,都会掘开坟墓盗取陪葬的财物,因此所到

  • 曲突徙薪是什么意思?曲突徙薪的成语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曲突徙薪,是什么,意思,成语,故事,曲突徙薪,是什么,意思

    曲突徙薪是什么意思?曲:弯;突:烟囱;徙:迁移,移动;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曲突徙薪的成语故事霍光,字子孟,他是西汉中期的权臣,汉武帝临终时,霍光遵从遗诏辅佐汉昭帝。汉昭帝死后,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不久又迎立汉宣帝。霍光执政二十多年,辅佐

  • 熟能生巧是什么意思?熟能生巧的成语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熟能生巧,是什么,意思,成语,故事,熟能生巧,意思,是什么

    熟能生巧的意思是什么?熟能生巧意思:做什么事情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出处:北宋)欧阳修《归田录》。熟能生巧的历史典故北宋时期,有个人叫陈康肃,号尧咨,他从小就喜欢射箭,整日练习,所以他的箭术十分精湛。他因此非常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有一天,陈尧咨练习射箭,只见他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支箭

  • 成语孙膑膑膝是什么意思?孙膑膑膝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成语,孙膑,膑膝,是什么,意思,故事,孙膑,膑膝,是什么,意

    孙膑膑膝是什么意思?膑刑:削去膝盖骨,古代酷刑之一。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齐国阿地(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人。他的真实名字今已不可知,因为他曾遭受过膑刑(被去掉膝盖骨),所以后人就称他为孙膑。孙膑少年时便下定决心学习兵法,准备做出一番大事业。成年后,他出外游学,到深山里拜精通

  • 螳螂捕蝉是什么意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螳螂捕蝉,是什么,意思,黄雀,后的,故事,螳螂捕蝉,是什么

    螳螂捕蝉是什么意思?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祸害就在后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 春秋时期,吴国与楚国之间争战不断。一年夏天,吴王又命人征集粮草,调兵遣将,准备攻打楚国。他担心大臣们会前来劝谏,便下令:&ldqu

  • 孟子的“不尽信书”的典故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孟子,不尽信书,典故,故事,主人公,尽信书不如无书,是什么

    尽信书不如无书是什么意思?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思: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出处:语出《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鸣呼,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不尽

  • 清末时期的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有什么不同?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末,时期,辛亥革命,戊戌变法,什么,不同,戊戌变法,辛亥革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所进行的两次著名的政治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所进行的两次著名的政治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清末的中国,所以戊戌变法的失败,把更多的人推到了推翻

  • 塞翁失马是什么意思?塞翁失马的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塞翁失马,是什么,意思,历史,典故,塞翁失马,是什么,意思

    塞翁失马是什么意思?塞翁失马的意思: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关于塞翁失马的历史

  • 兵不厌诈的故事:诚信并非灵丹妙药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兵不厌诈,故事,诚信,并非,灵丹妙药,兵不厌诈,是什么,意思

    兵不厌诈是什么意思?兵不厌诈的意思: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出处:先秦·韩非《韩非子·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兵不厌诈的典故 汉安帝在位期间,羌族部落经常侵扰汉朝边境,有一次竟然把汉朝的武都郡包围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