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二月二龙抬头都有什么民风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二月二龙抬头都有什么民风习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054 更新时间:2024/1/20 20:40:00

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节日故事来源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故事一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故事二

民间相传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大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当权,先立其子李哲、李旦为中宗、睿宗,又先后废去。于永昌二年(公元690年),废唐改周,自立为帝,称周武皇帝。

这事惹恼了玉皇大帝,他传命太白金星告诉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降雨人间,以示惩戒。当年从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因致大地干涸,庄稼旱死,许多地方连吃水都非常困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种种人间惨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龙看在眼里十分不忍,他冒着违犯天条的危险,张开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却招来了玉帝恼怒,将玉龙打入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还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话:“玉龙行雨犯天规,应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经过这里,看了碑上的这些字,才知道玉龙为救百姓行雨,却被压在这里受苦。为了救出玉龙重上云天,再掌天河,人们决心找到开花的金豆,但却苦苦寻找不到。

找啊、找啊,直找到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恰好街上有集,一个老奶奶背着一布袋苞米粒赶集,因布袋口没扎结实,走着走着布袋开了,金黄的苞米粒撒了一地。人们看了,高兴极了,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锅里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全都知道了。大家商定,第二天,二月初二一齐行动,大家都爆苞米花。

这情景被玉龙看见了,好不欢喜,就大声喊道:“太白老头儿,金豆开花了,还不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开花,便将压在玉龙身上的大山移开,玉龙顺势一跃腾空,再降甘霖。

从此之后,二月二炒苞米(或者炒黄豆)成了习俗,一年一年传了下来。

实质

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二月二剃龙头”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标签: 二月二龙抬头

更多文章

  •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AD1980年时候的旅游业老照片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旅游

    老照片:外国游客的视角 1980年的旅游业。1980年12月,美国游客特里随旅行团自香港进入广州;到上海、北京参观访问。他用镜头记录了旅行见闻。【摄影:Terry Feuerborn】广州老照片:从香港到广州的火车。香港导游站在后方。【摄影:Terry Feuerborn】上海老照片:上海衡山宾馆的

  • 上海老照片:乱世年间 1940年代的上海滩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上海

    上海老照片:乱世年间 四十年代的上海滩。埃尔曼有限公司附近的街道;上海,1940年代。【摄影:LMU Library】传统的中国建筑、繁忙的街道行人、人力车及摊贩;上海,1940年代。【摄影:LMU Library】一名神职人员站在日本传统牌坊旁,石雕狮子在他左侧;上海,1940年代。【摄影:LMU

  • 海南老照片:原始的民族风情 1930年海南纪行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海南

    海南老照片:原始的民族风情 1930年海南纪行。海南岛是仅次于台湾岛的中国第二大岛。这里长夏无冬,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海南省汉族、黎族、苗族、回族是世居民族,其余民族是解放后迁入的干部、职工和移民,分散于全省各地。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世居的黎、苗、回族,大多数聚

  • 南京老照片:虎踞龙蟠 1946年的南京城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南京

    南京老照片:虎踞龙蟠 1946年的南京城。中山东街(原图标注),南京,1946年。【摄影:Fred Kranich】鼓楼附近的街道(原图标注),南京,1946年。【摄影:Fred Kranich】中山街街景(原图标注),南京,1946年。【摄影:Fred Kranich】城墙、建筑、护城河。(原图标

  • 太平天国女兵下场如何 太平天国女兵图片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女兵的诞生,始于1851年1月11日。这一天,洪秀全誓师起义,同时颁布了五条军纪,其中第二条是“别男行女行”,设立女营。这是天国女兵的最早记载。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支女兵队伍。那么女兵何以产生在“贫困”、“蒙昧”

  • 米芾书法作品欣赏 米芾《兰亭序跋赞》欣赏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米芾

    米芾书法作品欣赏:米芾自称其书法“集古字”而成,虽然自成一家,风格独立,但实则受到二王的影响颇大,我们在很多作品中都能追索到二王笔法,尤其受到王献之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米芾对二王的研究高度,也是后人所敬仰的。我们从米芾作品《兰亭序跋赞》中能窥见一二。右米姓秘玩,天下法书第一

  • 赵孟頫书法作品欣赏,赵孟頫《归去来辞》并序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赵孟頫

    赵孟頫《归去来辞》书法欣赏,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作。行书,纸本长卷,纵46.7厘米,横453.5厘米。共48行,行10字左右。藏上海博物馆。卷前有其弟所绘陶潜像一幅并有题记,并盖有“古鉴阁中铭心绝品”、“经协久远期无限”、“韵篁馆赏图

  • 米芾蜀素帖 宋代米芾《蜀素帖》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米芾

    宋代米芾《蜀素帖》,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原文:《拟古》青松劲挺姿,凌霄耻屈盘。种种出枝叶,牵连上松端。秋花起绛烟,旖旎云锦

  • 南宋地图 南宋时期全图 南宋疆域地图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南宋

    南宋地图:南宋(1130-1309年)是北宋灭亡后,宋室南迁在江南建立的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朝代。共九位帝王,享国一百五十二年。南宋虽偏安于秦岭淮水以南,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一个王朝。南宋与金国、西辽、大理、西夏、吐蕃及13

  • 广州老照片:传统与潮流交融的广州 1988年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广州

    广州老照片:传统与潮流交融的广州 1988年。珠江风景;广州,1988年。【摄影:michel peterlin】农贸市场;广州,1988年。【摄影:michel peterlin】传统街景;广州,1988年。【摄影:michel peterlin】管理交通的老人;广州,1988年。【摄影:m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