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比翼鸟是啥?与比翼鸟有关的历史故事

比翼鸟是啥?与比翼鸟有关的历史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565 更新时间:2024/1/9 5:08:25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鸟名。又名鹣鹣、蛮蛮。此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故比喻恩爱夫妻,亦比喻情深谊厚、形影不离的朋友。

传说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黄河附近有个小村庄。有个一小孩子他叫柳生,家境困苦的他,每天帮家里做完事之后最喜欢的便是在家后面的深树林里听着各种鸟的叫声,渐渐的柳生也学会分辨各种不同类型的鸟叫声,慢慢的他也学着各种鸟儿的叫声,久了之后模仿出来的声音连鸟儿都分辩不出是真是假,经常能招来许多的鸟儿他同乐。年过一年,日复一日。柳生也长大了,这一年柳生十六岁,唯一和他相依为命的母亲也由于长年的劳累过度病重无法下床,需要较多的金钱来买药,可是家里一直以来都没个劳动主力,母子两人每天辛苦的劳作,只是够他们自己吃个粗饱而已,又哪里省得出些钱来给他母亲看病呢?而以前呢这个柳生闲下来的时候都会学着好听的鸟叫声给邻居们听,所以柳生这人的人缘一直很不错。事情又过了两天,邻居看柳生每天上山摘草药,便关心的问他是怎么回事。柳生便把发生的事情都和他们说了,但众人都是穷人,虽然每个人都出了点力,但怎么也是不够。再众人没办法的时候,一个邻居就说了,对面村的一个黄员外要买年轻家丁,只要把自己卖他十年便能得十两银子。那小伙子看着母亲日渐病重,便只有应征看看。黄员外看他长得还可以身子骨也算结实,人还算聪明,便把他留了下来,但钱先付一半,另一半只能满了十年之期要回去才能拿。柳生拿了钱,便吩咐同来的邻居先带了回去,自己便留了下来。黄员外便叫他领了下人衣服,以后便负责花园的工作。而这柳员外呢有一个女儿叫黄莺,长得年轻漂亮的。但她却很喜欢养各种的小鸟儿,最喜欢听一只金丝雀的叫声了。柳生每次在花园里养花植草的都能听到各种鸟叫声,便生了好奇心,偷偷去探个究竟。”

他正好看到那百鸟群中,一个可爱的少女,正痴痴的看着那美丽的金丝雀在唱歌。那金丝雀的优美歌声,和黄莺的美丽很快的就打动了这少年的心,但是他自己也明白自己的身份,不管他怎么都是努力他和她都是不可能的,便只把她当成了梦,藏在自己的心底深处。转眼间,两年又过去了,中间柳生只在他母亲死时能回去一躺,其它的时间便都在黄府里尽心的照顾着这些花草,听着那少女开心的笑声便心满意足了。他希望这些花儿能把它们最美的样子开放在那少女的眼前,就算她不知道有他的存在也没关系,只要能让她开心才是最重要的!可惜那少女确始终没在意这些花儿,在她的眼中除了金丝雀外,不能再看到什么了!但是鸟儿总有它生命的期限,虽然那金丝雀得到那少女的百般照顾,但最后它还是死了。” 看着这心爱的金丝雀死去后,那少女啊真是痛不欲生,整天便是以泪洗脸,他父亲又帮她买了一只,但也没用还是如此伤心。这时候柳生看了啊,真的是那个心痛啊。他回想着那时候,那头鸟儿的叫声,慢慢的想啊,学啊,终于再他百般的努力之下给他学会了。他便来到这少女的绣楼下,躲在花丛里,慢慢的学着那头金丝雀的叫声叫了起来,那小姐听到这熟悉的声音,便高兴了起来,静静的听着,以为那金丝雀也舍不得她又重生回来了一般。一会那少女终于忍不住叫上丫环,一起下楼找那鸟儿去了。柳生刚刚开始时,是叫得入神也没注意有人靠近,但当看到他心底那日思夜想的人儿之后,想再跑掉双脚确是不听使唤,一点也移动不了。那少女看那叫声居然是从他的嘴里面传出来的,也大为失望,但更是好奇。便叫这柳生教他,这柳生自然是千百个愿意了,可是这叫声也不是那般容易学,这黄莺学了一阵子之后,便不学了,就叫那柳生叫给她听,柳生便将以前会的那千百种的鸟叫声合在一起唱起了鸟语,不一会便招来了许多鸟儿同乐,那少女见了更是高兴了,两人便这般花前月下,日久生情。过了许久黄员终于知道了这件事,便上众家丁把柳生抓了起来,打了个半死,又叫人把柳生抬到附近的黄河扔了。”

“那少女听到她的情郎居然招遇这般的惨事,登时血气攻心,喷出了一大滩的鲜血便晕倒了,一条命也去掉了七分了,等叫那医生到来时便一命呜呼了…不要说,什么都不要说,等哥哥说完啊。放心不会是悲剧的,百朗相信哥哥啊!接着众人看到了一头美丽的单翅的小鸟,从那少女的心口跳了出来,那鸟儿并 比翼鸟

不会叫,只是朝着黄河的方跑去,这鸟只有右翅也不会飞,一些人看了奇怪便跟了过去。那鸟虽然不会飞,但速度确是很快,不一会便追到了黄河边。本来还有一口气的快要被扔下黄河的柳生,看到了这只小鸟也便把双眼合上,接着被众家丁甩了下去。这时候被甩下黄河的柳生也从心口跳出一头和那美丽小鸟一般但只有左翅的鸟儿,从刚要落下黄河的尸体上跳起,和那少女变成的只有右翅的鸟儿合在一起,飞向了天空。那鸟儿唱着属于她们自己的歌,飞向那属于他们的幸福。这小鸟儿的叫声美丽无比,众人都被它的啼叫声吸引了。后来众人便说,那会唱歌的鸟便是柳生的心变的,而那不会唱歌的鸟便是黄莺的心变的,两人真心相爱死后也变化成了鸟儿,人们便把这种鸟儿称做比翼鸟,从此世上便有了比翼鸟了;也有人被柳生的毅力打动了,便道: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是下定了决心做某件事。世上便有了这两句话了!

标签: 比翼鸟

更多文章

  • 历史百科:寺、庙、祠、观、庵的各自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百科,各自,由来,旅游,人们,常常会,常会,看到寺,建

    旅游中,人们常常会看到寺、庙、祠、观、庵等建筑。有些人把这些建筑物统称为宗教建筑,这是错误的。又比如俗话讲“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其实这也是错的,和尚并不住在庙里。那么,寺、庙、祠、观、庵有什么区别呢?寺:《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

  • 历史百科:怎样烧香磕头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百科,怎样,烧香,磕头,终于,找到,想了,长时,间的

    我终于找到想了很长时间的答案,以前到寺庙里,只是想看别人怎么样烧香磕头,但基于不会做,又怕旁人看了笑话,在佛前一次也没有烧过香。看了以下内容,我终于可以大胆地进寺庙,也有勇气烧香了。1.用自己的火将香点燃;2.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姆指顶着香的尾部;3.安置胸前,香头平对菩萨圣像;4.再举

  • 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杏花村

    二○○四年清明节前后,安徽青年诗人芮武邀我去安徽池州参加一个笔会。我先在安庆下火车,然后打了一辆出租车,搭乘轮渡过长江,对岸就是池州了。轮船把十几辆汽车载运到对岸,只花了二十分钟。出租车司机跟我聊天,问我是否来过池州。我说没来过。他见我戴副眼镜,像个读书人,大概为了拉近距离,就提了个文雅的问题:&l

  • 历史百科:诛九族中的“九族”是哪九族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九族

    《儒林外史》中,萧金铉等人到雨花台游玩,见到“夷十族处”,也就是永乐帝朱棣诛杀方孝孺十族的地方。所谓“十族”,就是除了九族之外,又加上了“门生”这一没有血缘关系的族群。但是同行的杜慎卿说,“夷十族”之说很

  • 历史百科:“国庆”一词竟然最早见于西晋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国庆

    【国庆节由来】 “国庆”一词竟然最早见于西晋在2016的十一国庆节来临之际,男人窝小编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国庆节的由来,有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国庆节由来一、国庆节的由来“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

  • 丈八蛇矛是谁的武器 丈八蛇矛实际有多长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丈八蛇矛

    【丈八蛇矛】丈八蛇矛是谁的武器 丈八蛇矛实际有多长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从古至今文物也非常多,在众多文物中脱颖而出的一定是精品。丈八蛇矛是一件古兵器,比起很多的兵器它的材质没那么奢华,可是它还是以它独特的外表和在使用者手下游刃有余的英勇让后人记住了它。丈八蛇矛的简介八丈蛇矛是古代的兵器,它还有另外

  • 度量衡中的衡是指什么 度量衡指得是什么 秦朝度量衡法制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度量衡

    度量衡中的衡是指什么度量衡中的衡是指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在中国古代,铢、两、斤、钧、石五者都为用作重量的单位,但中国古代对重量单位的说法仍旧复杂不一。铜秤图片《孙子算经》卷上:“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但在《说苑·辨物》一书中

  • 朱元璋父亲是谁 朱元璋到底杀了多少人 朱元璋诗词成就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

    朱元璋父亲是谁朱元璋父亲原名叫朱五四,是元朝末年的句容人,也就是明仁祖。朱元璋像按照历史上记载,元代的汉人要是没有去上过学的话是不可以有自己名字的,都是按照父母的年龄相加或者是出生之后的日期来取名字的。这也是朱元璋父亲朱五四名字的由来。朱元璋原名也不叫这个,它的原名叫朱重八,后来因为起义,投奔郭子兴

  • 赞美林则徐的成语 揭秘林则徐怎么死的 林则徐有哪些主要事迹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林则徐

    赞美林则徐的成语只要一提到禁烟运动,大家就一定能想到林则徐。林则徐是我国清朝时期著名的禁烟英雄,最为著名的事件就是1839年的虎门销烟运动。林则徐将广州虎门的鸦片全部集中到一处进行销毁,短时间内解决了广州虎门因为鸦片倾销而产生的经济危机,避免了更多人因为吸食鸦片而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由于林则徐的功

  • 古代的诛九族到底是哪九族呢? 诛九族的起源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诛九族

    诛九族经常听到影视剧皇帝给罪臣的最为残酷的惩罚就是诛九族,让这个家族从世界上除名,永无翻身之日!那诛九族到底是哪九族呢?一、诛九族是哪九族诛九族来自秦变法后的夷三族法。“九族”指亲属。“九族”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