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历史上变革运动盘点

中国历史上变革运动盘点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056 更新时间:2023/12/18 13:25:32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改革和变法运动,一起来看看。

盘庚迁都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商朝中期以来,王室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前后经历了五代九王,史称“九世之乱”。

盘庚是商朝第二十位君王。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盘庚一面劝说贵族,一面恫吓人民,强行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迁殷后,“行汤之政”,政局才稳定下来,社会经济和文化也随之迅速发展,从此,直到商亡的二百七十三年间再未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殷朝。

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叫它是“殷墟”。

管仲改革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一时间齐国国力大增。政事方面实行国野分治的方法,国都为国,其他地方为野,并划分各级官员的职权范围,属大夫管刑狱,县帅管划分田界,乡帅管一般政事,要求他们兢兢业业,不许荒废政事,不然处以刑罚。每年1月,五属大夫要向桓公汇报述职,桓公根据政绩来进行奖惩。

军事方面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经济方面采取通过减少税收增加人口生育水平的措施,从而提高齐国的总体人口数量。对商业特别是盐商加以重税,以补足税收的差异。并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避免富人抢夺穷人的粮食,进一步限制贫富的差距。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

李悝变法

战国初期魏国在魏文侯当政期间(前445年前396)实行的一次改革。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主持变法。其主要内容为: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

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按“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选拔官吏。又制定《法经》,分《盗经》、《贼经》、《囚经》、《捕经》、《杂经》、《具经》六篇,以加强法制。李悝变法增加了魏国的国力,使之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变法同时开起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各国纷纷变法强国,最终汇成了一股时代潮流,这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成效最显著的一场变法运动。

吴起变法

战国初期,楚国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楚声王竟至为“盗”所杀。而此时北方三晋正在兴起,国力强大,对楚步步进逼,楚国处于一种十分困窘的境地。在楚国内忧外困之时,中原的政治家吴起从魏国来到楚国。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能,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

吴起变法,从打击大贵族入手。吴起变法,旨在富国强兵。变法的内容是消灭世卿世禄制,任用贤能,因此这又是一次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运动。吴起变法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变法因楚悼王和吴起的死而受到挫折。

吴起变法虽然失败,但变法却在楚国贵族政治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吴起变法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在楚国的政治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在位期间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实施的改革,对战国末年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如下: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封建经济;统一度量衡。

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主要内容如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以增强强了军队战斗力;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并推行县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等。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秦统一中国后为统治思想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由于当时奴隶主仍在意识形态领域为复辟旧制度制造舆论,前213年,秦始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除《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焚书对于古代文化典籍是一个极大的破坏。

次年,由于卢生、候生期骗始皇能得长生不老之药,败露后始皇大怒,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乱,于是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活埋于咸阳,引起了儒生的普遍反抗。焚书坑儒暴露了秦政的暴虐以及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离心离德。秦始皇想利用严历的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强制推行思想的统一,只会锢守思想,摧残学术文化的发展,激起人民的普遍反抗。焚书坑儒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刘彻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秦汉之际,遭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家逐渐抬头,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再加上武帝好大喜功,在思想领域,儒家取代了道家居统治地位。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其时代特点,他推崇的儒术,实际上已经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种不同学派的思想,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五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影响颇深。

盐铁之议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起用桑弘羊等人,制定和推行一系列新经济政策,如统一币制,盐铁和酒类官营,实行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这虽然充裕了封建国家的财政,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经济基础。但是,伴随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兼并的现象日益尖锐,广大农民的负担愈来愈沉重。

盐铁官营等政策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至武帝晚年时,已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另一方面,经过汉王朝的连年出击,匈奴力量大为削弱,边患有所缓和。这些客观情况,促使武帝晚年的政策发生重大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汉初的“与民休息”政策。

武帝死后,昭帝继位。为保证“与民休息”的政策实行,在公元前81年昭帝下令丞相田千秋和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询问民间疾苦,贤桑意见不一,就汉王朝的内外政策进行了辩论,这就是有名的盐铁之议。盐铁之议后,虽然没有废止盐铁官营,但桑在政治上受到一定挫折,来自社会中下层的贤良文学活跃一时,酒类专卖废止,“与民休息”的政策进一步得到肯定,对昭帝、宣帝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

魏孝文帝拓跋宏,即拓跋宏,亦即元宏,是北魏一位杰出的皇帝,他五岁即位,聪慧机敏。在他亲政以后,为了巩固北魏封建国家,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魏孝文帝推行文治,在亲政之初,即整顿吏治。这大大改变了官吏冗散的状况,使百官勤于政事,对完备封建国家封建制度,起到良好的作用。485年,魏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于486年,又下令实行三长制。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开始第二期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内迁者原有的生活习俗,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主要是在服装、语言、籍贯、姓氏等四个方面。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出现了历史上的北魏盛期。在他迁都洛阳之后大规模营造了龙门石窟,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永贞革新

唐朝后期宦官专政,“永贞革新”是一场反宦官集团的革新运动。唐代从玄宗时的高力士开始,出现宦官擅权现象;到肃宗时的李辅国,宦官又掌握了军权。到中后期他们的专恣骄横,引起皇帝和某些官僚士大夫的不满。永贞元年(805),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韦执宜、韩泰、韩晔、陈谏、凌淮、程异等进行改革。

革除官吏在正税以外的进奉,罢去宦官扰民的宫市和五坊小儿,并准备夺去宦官手中的兵权。可惜计划被视破,宦官首领俱文珍等人顽强抵抗,逼顺宗禅位给太子李纯,即唐宪宗。二王被贬逐,后王叔文又被赐死,王伾死于贬所。柳宗元等被贬为边州司马,革新失败。历史上也称作“二王八司马事件”。

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是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战争频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庆历时,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革意见。庆历三年(1043)8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9月,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大部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和阻挠。1045年,主持“新政”的主要官员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王安石变法

北宋神宗时的政治改革。北宋中叶,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尖锐,国家出现财政危机。王安石为富国强兵,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此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当作当务之急。认为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来发展生产。

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定了诸如青苗、免役、均输、市场、农田、水利等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改革军事制度,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并改革教育制度,亲自撰写了《周礼义》《书义》《诗义》,即《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这些措施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要求,具法宗的革新精神,改善了国家财政,但由于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被迫辞职,新法被废,不久,王安石也郁然病逝。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明朝政治家。1573年明神宗即位后,张居正自任首辅,开始进行改革。

(1)他提出以“考成法”整顿官僚机构,同时决意任用支持改革的才俊人士。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提高了行政效率;

(2)张居正加强内阁职权,抑制宦官势力;

(3)整饬学政,禁止讲学,查禁私立书院。这一系列的改革巩固了中央集权。随后他陆续实施清通欠、省驿递、惩贪墨、汰冗官、省支出等改革措施,在此基础上,开始改革赋役制度,实行一条鞭法。改革虽然是地主阶级内部的改良运动,但对去除积弊、澄清吏治,抑制豪强,减轻农民痛苦,安定人民有一定好处。由于清丈土地和一条鞭法的实行,使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好转。便改革受到大地主势力顽强阻挠,张居正病卒后,除一条鞭法外,改革失败。

洋务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的运动“洋务运动”。恭亲王奕䜣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地方上的代表人物是: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终结。

洋务派将军事工业的革新看成是首要的突破点,提出了“自强”的口号。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他们还开办了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

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必须发展民族经济,与洋人“商战”、“争利”。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洋务派还开办了“同文馆”,这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它为中国造就了一批外语和外交人才。这些人的活跃成为以后中国现代化运动深入的重要力量。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新政内容主要涵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体制。其最终目标,是推行君主立宪制。

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赠送康有为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和《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还有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揽要》的译本和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的书。这令光绪倾向以明治维新为改革的蓝本的。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对,加上支持新政的光绪没有实权及经验不足,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的教育机构都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古代

    一、中国古代最早的官方教育是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二、古代官方教育:1、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2、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3、国学:先秦学

  • 唐太宗编撰的《氏族志》内容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唐太宗

    在前文《在汉末三国崛起并主导社会的士族门阀是如何衰落败亡的?》中,本鬼曾提到在汉末三国时期主导社会的士族门阀在南北朝后期走向衰落,到唐朝初年彻底退出政治舞台,失去了主导社会的地位。在士族门阀衰落乃至退出政治舞台的过程中,唐太宗在贞观年间下令编撰的《氏族志》起到了里程碑意义的作用,给了士族门阀致命一

  • 清朝的钦差大臣官职是常设的么?钦差大臣权限多大?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钦差大臣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钦差官使》:“三品以上用钦差大臣关防,四品以下用钦差官员关防。”在其中“上国钦差”便指从京都来的由皇帝临时性亲自委任处理大事件的高官,是一种临时性的非正规的官衔。中国自古以来便有派遣诸臣特意处理某类事

  • “太监”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太监

    众所周知,太监(宦官)是中国古代常见而又非常特殊的政治势力,一直存在到中国的皇帝制度彻底结束。但鲜为人知的是,“太监”并不是宦官的正式名称。那么太监是从什么时候被广泛称为“太监”的呢?接下来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根据现在已知的史料记载,

  • 韩琦被宋神宗罢免相位时“不赴文德殿押班”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韩琦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英宗病逝,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韩琦拜司空兼侍中,并任英宗山陵使。《宋史》卷312《韩琦传》记载: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为英宗山陵使。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神宗即位不久,御史中丞王陶弹劾韩琦,说他自嘉祐以来,专执国柄,君弱臣强,且&ldqu

  • 古代诛九族和诛十族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诛九族

    说到这个方孝孺被朱棣诛十族,相比大家应该都知道吧?但是一般情况难道不是应该诛九族吗?这个诛十族又是什么意思呢?诛十族和诛九族有什么区别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诛十族是什么意思诛十族:父四族(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一族、出嫁的姐妹一族、出嫁的女儿一族)、母三族(外祖父一族、外祖母一族、姨妈一族

  • 中国五大名窑八大名瓷分别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名窑

    想必大家也都听说过,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有“五大名窑八大名瓷”的说法的,那么很多人也都要问了,这个中国五大名窑八大名瓷分别指什么呢?也就是具体指哪五大名窑,又具体指哪八大名瓷呢?下面的文章就是对这个问题的解析,感兴趣的网友就速度来揭秘分析看看。1、五大名窑五大名窑分别是:钧窑 、

  • 中国共产党名称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共产党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你知道为什么要叫共产党吗,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创建于1921年7月23日,历经多年国共内战,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和绝大多数沿海岛屿取得全面胜利,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中华民国国军,迫使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澎金马,并在1949年于北京建

  •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成立的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共产党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成立的呢?早期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

  • 历史上皇帝的自称有几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皇帝

    说到历史上各个皇帝的自称,相信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吧?听得最多的恐怕就是“朕”了吧?毕竟这个称呼是用的最多的,而且影视剧中大部分也都是这样自称。那么历史上皇帝的自称有几种呢?分别都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朕朕小篆“月”字旁原作&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