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山东及十七地市名称的由来

山东及十七地市名称的由来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655 更新时间:2024/1/26 1:14:31

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关中的秦人,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至唐代时代,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称作山东,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到了金代,设置了山东东、西二路,山东才真正成为政区名称。明代初期设置山东行省,后改称山东承宣布政司。清朝初年,设置山东省,“山东”正式成为本省的专称。

1、济南

因位于古济水之南而得名。西汉置济南郡,其首府设在东平陵城(今章丘西北),济南之名始现。西晋永嘉末年,济南国的首府又由东平陵城迁至历城,济南开始建城设治。此后,今济南市区成为历代州、府、路、省的行政中心,发展成为海岱地区的大都会。1994年2月,确定为副省级城市。

2、青岛

因树木繁多,四季青而得名。原为一渔村名。1891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青岛)设防,是为青岛建制开始。1897年11月,德国占领青岛。并开始城市总体规划,使城市形态初具雏型。1899年德皇将胶澳租借地的新区(即现在市南区及市北区一部分)命名为青岛。1994年2月,确定为副省级城市。

3、淄博

因临淄与博山而得名。1945年8月成立淄博特区,设专员公署,隶属鲁中行政区,此为淄博成为政区名称之始。以后区划和名称几经变更,至1961年1月淄博市与惠民分设,市级机关由博山区迁到店区。

4、枣庄

因多枣树而得名。早在唐宋时期已形成村落。1918年建镇,1948年于枣庄镇设枣庄办事处(县级)与峄县俱属鲁南行政区第五区,1958年9月峄县机关迁至枣庄镇。1960年撤消峄县建立县级枣庄市。1961年9月改为地级市。

5、东营

唐太宗东征时,在此安营扎寨,设东营、西营而得名。明洪武年间建村。1961年4月,华北石油勘探处在东营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获日产8.1吨工业油流。由是东营村一带逐步形成了由会战指挥部和部分二级单位机关及后勤单位组成的矿区城镇,人们称之为“基地”。1965年3月,惠民地委决定成立县级工作机构中共惠民地区东营工作委员会和东营办事处。1983年成立地级市。

6、潍坊

因潍县与坊子区而得名。1948年潍县城区与坊子矿区于今市区置潍坊特别市,取各首字命名。潍坊之名首见。1949年改为潍坊市,1950年潍坊市撤销,1951年重建县级潍坊市。1983年改为地级市。

7、烟台

因明奇山所烽火台而得名。原为渔村。明洪武年间,为防海寇侵优,在芝罘设狼烟墩台,又称“狼烟台”,烟台由此得名。清初,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居民区。1861年5月,清政府批准烟台为通商口岸,并筹建东海关。1862年2月,登莱青兵备道由莱州移驻烟台,道台崇芳兼任东海关监督。烟台建置开始。1983年,成立地级市。

8、威海

取“威震东海”之意。明洪武年间,为防***侵扰,设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永乐年间修筑威海卫城,是为城建之始,威海卫逐步从有防无城而演变为海防重镇。1898英人租借,1951年对外关闭。1987年升为地级市。

9、济宁

因居其中而获济水之宁而得名。古济州,治于巨野。1150年巨野水灾,遂移济州于任城(今济宁)。元升济州为府治,由于地势较高不受泛滥之害居其中而获济水之宁,故名“济宁府”。济宁之名首见。1983年改为地级市。

10、泰安

取“国泰民安”之意。古为岱岳镇。北宋年间,太祖下诏,迁乾封县县址和封禅中心于岱岳镇。金置泰安军,取“泰山安四海皆安”,即“国泰民安”之意。泰安之名首见。1928年济南沦陷,曾作为省会。1985年改为地级市。

11、日照

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宋置日照镇,属莒县,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日照之名始见。金升日照镇为县,仍名日照。1985年升为地级市。

12、莱芜

因莱族与牟族杂居而得名(尚待考证)。汉初置莱芜县于原山以北,县治在今淄博市淄川区高庄。此后或撤或置,或析或合,至金代,县治迁至今莱城。此后,境城基本稳定。1992年升为地级市。

13、临沂

因境内沂河而得名。隋设临沂县,始称临沂,因境内沂河而得名。清升为沂州府,设立兰山县,民国年间,沂州府撤销,兰山县改为临沂县。1994年改为地级市。

14、德州

因德水(黄河)得名。秦改黄河为德水。汉在今陵县设安德县,隋唐改称德州。明移德州于今地,设德州卫。民国改为德县。1946年析德县城关区置县级德州市,1994年改为地级市。

15、聊城

因古有聊河而得名。春秋战国曾称聊城邑(今城区西北)。秦置聊城县。北魏于县东筑城置平原镇(今城)。隋废镇,移平原郡与聊城县于此。1952年由平原省划入山东省,1997年改为地级市。

16、滨州

因濒临渤海而得名。隋唐五代建县制,五代后周改渤海县为滨州。以东濒渤海得名,滨州之名首见。民国改为滨县。1982年析出北镇与博兴一部分置县级滨州市,因古滨州得名。2000年改为地级市。

17、菏泽

因天然古泽得名。为济水所汇,菏水所出,是沟通古济、泗两大水系的天然湖泊,今湮。清曹州升州为府,设附郭县,赐名菏泽。菏泽之名始见。1952年由平原省划入山东省,2000年改为地级市。

标签: 山东

更多文章

  • 古代称医生为“大夫”或“郎中”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大夫

    在我国远古时期,由于医学技术不发达,人们生病了通常认为是神明的降罪,所以就会请巫师来驱邪辟凶,用巫术治病,因而那时的人们处于巫医不分的阶段。我们从医字的两个繁体字“醫、毉”也可以看出来,其中一个字下面就是“巫”字。直到春秋时期开始,巫、医才逐渐分开,

  • 羽扇纶巾这一词原本是形容谁的?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羽扇纶巾

    我国历史悠久,很多典故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了转变,很多都变换了意思。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表达兄弟感情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成了表达男女之情的诗句。羽扇纶巾,这个词一开始应该是形容周瑜的,周瑜是个青年将领,深受孙权赏识,而且他和孙策还

  • 董卓有哪些著名的部将?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董卓

    189年何进召地方诸侯进京共诛十常侍,第一个赶到洛阳的是在河东观望的董卓,董卓在收降了中央禁军和吞并了丁原部分并州军之后实力大盛,一举掌控了东汉朝局。董卓的势力至少有三个派系,除了自己的嫡系西凉军之外,还有吕布的一部分并州军和东汉朝廷的中央禁军,实力不容小觑,他们在董卓死后各奔东西,除了段煨之外其

  • 诸葛亮有哪些后人?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诸葛瞻,诸葛亮

    诸葛亮是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的历史人物。关于他的各种故事,由于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畅销,可谓是妇孺皆知,本文不再啰嗦,今天只来探讨一下诸葛亮后人的结局如何?诸葛亮早年无子嗣,便将其兄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过继为自己的养子,只是诸葛乔早逝,在228年

  • 周邦彦的代表作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周邦彦

    周邦彦(1057 1121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末期的著名词人,他是婉约词之集大成者,又继承了柳永、秦观等人的成就,开创了格律词派的先河。宋神宗元丰六年(1084),在汴京作太学生的周邦彦,写了一篇七千字的《汴都赋》,来描述当时汴京盛况,歌颂宋神宗、王安石主导的新法,获得了宋神宗的赏识并

  • 古代帝王对于自称都有哪些称呼?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古代

    中国历史上,古人用第一人称有很多种方式,比如说吾、在下、老朽、愚兄等等。现代人比较普遍的都是称自己为我,当然这只是在普通人世界中的称呼,而历史上的帝王又是如何称呼自己的?皇帝贵为天子,便是九五之尊,自然不可能像平民百姓那般称呼自己。这要体现出皇帝的身份和地位的高贵,其次又要有威严。我们从电视中得知

  • 陆游的第一任妻子到底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陆游

    男儿身上,除了会发生那些撼天动地的保家卫国之壮举,也会有那些让人扼腕哀叹的生活不顺。铁骨柔情,往往更是动人,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便是这样一个人。人们无法忽视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豪情壮志,也无法忘却他对国家"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刻骨深情。而在这些之外,他的爱情悲歌,也分

  • 清朝九门提督权力有多大 九门提督相当于现在什么部门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九门提督

    “方且凭藉权势,无复顾忌。”这句话是史书上对于隆科多的评价。他曾经历朝二代,侍奉过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可以说是荣极一时,如果不是他后来渐渐地有了不臣之心,想必他还是能够拥有一个好的结局的。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像隆科多一样担任“九门提督”。也不是每一个

  • 康熙帝最长寿的三个儿子分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康熙帝

    康熙皇帝,是清朝子嗣最多的皇帝,一共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当然,并不是所有都顺利活到成年。都知道在康熙晚年的时候,发生了九子夺嫡事件。最后皇四子胤禛成为胜利者,继位成为雍正皇帝。众所周知,雍正即位后,就着手开始清算当初与他为敌的兄弟们,比如胤禩、胤禟等等。也就注定了,这些人无法善终,自然也就无

  • 明代宗朱祁钰的生母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代宗

    明朝自朱元璋定下的家规,为防止外戚干政,皇子后妃出身都不高贵。很多皇帝都是由宫女生的,而由女犯人生的大概只有明代宗朱祁钰了。朱祁钰的爷爷,是大名鼎鼎的成祖朱棣。他的爸爸朱瞻基继位之后,面临了和他的爷爷一样的局面,那就是叔叔朱高煦,起兵造反,要强夺侄儿的天下。起因一样,但结果不同,朱高煦被朱瞻基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