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皇帝称号有哪些 谥号庙号年号的区别

古代皇帝称号有哪些 谥号庙号年号的区别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32 更新时间:2024/2/7 21:32:34

古代皇帝除了本名以外,还有很多称号,例如常见的谥号、庙号,以及年号、尊号。大部分皇帝我们是习惯以庙号称呼,例如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等,还有些皇帝我们习惯以年号称呼,例如嘉靖皇帝、崇祯皇帝等。当然,这些叫法都是可以的,但很多网友可能不太清楚谥号、庙号、年号还有尊号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那今天就准备借此机会跟大家讲讲这里面的关联,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尊号:泰皇五帝,唯我独尊

“皇帝”两个字,本身就是一个称号。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扫灭关东六国,一统天下。如此功业早已不是“秦王”两个字能够匹配的。于是,丞相王绾和御史李斯建议,取上古帝王“泰皇”的“皇”和“五帝”的“帝”,以“始皇帝”作为称号,其后“皇帝”之号,世代相传。可惜短短十五年后,秦朝就灭亡了。倒是“皇帝”一词流传下来,成为不可僭越的“专有名词”,也就是“尊号”。

第一位袭用皇帝尊号的是刘邦。公元前201年,楚汉之争胜利后,汉王刘邦已是实际意义上的皇帝了,地位高于所有的“王”。于是,韩信英布等诸侯王们联合上书道:“如今天下已定,我等蒙大王恩惠都封了王。但我等与您都称王,名号没有尊卑之分,您的功德又怎能让后世知晓呢?我等目死提议,请您接受皇帝”尊号,做天下之主!刘邦故作谦虚地一番退让后,便做了汉王朝的开国皇帝。而“上尊号这个仪式,也成为此后当皇帝的必经环节。

有了“皇帝”这个尊号,意味着地位崇高无上、不可逾越,即使是长辈,也要遵从。因为等级制度绝对高于血缘关系。那现任皇帝的父母亲又该怎么称呼呢?他们也有尊号“太上皇”“皇太后 。

活着的第一位“太上皇”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刘邦称帝后,仍旧按照礼数回家拜见父亲。没想到,刘太公竟抱着扫帚,在大门前且 迎且退,怎么也不肯接受参拜。老爷子惶恐地说:“我的仆人和我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皇帝是我的儿子,可我也是皇帝的臣民。皇帝向臣民下拜,岂不乱了秩序?”刘邦连连称善,下诏尊刘太公为“太上皇。"刘太公也成了“皇”,父子之情就无碍君臣秩序了。

“皇帝”的头衔还是不能满足天子们的虚荣心,于是种种歌功颂德的词汇被加到了“皇帝”之前。如,汉哀帝“陈圣刘太平皇帝”,唐中宗“应天神龙皇帝”,唐玄宗“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证道孝德皇帝”。宋太宗刚即位时是10个字,短短九年间,已经加到了18个字。北伐契丹失利后,宋太宗大概觉得加在尊号前面的“应运统天”“睿文英武”有点名不副实,所以主动要求撤掉,改成“法天崇道皇帝”。皇帝尊号字越多,越能显示王朝和君主的无上至尊。

谥号:定名要在盖棺后

嬴政定“皇帝”尊号的同时还发起了一场改革:废除谥法。

自西周开始,上一代君主去世后,新君和官员们会授予他一个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即“谥号”。西周的开国之君姬昌的谥号是“文”,即周文王而“成康之治”的开创者姬诵的谥号则是“成”。谥号起初是天子专利,但春秋后,周天子王权衰落诸侯也有了谥号。

既然谥号有敬重之意,又能表彰死者的功业为何赢政要废除“谥法”呢?按照先秦典籍《逸周书》的说法,西周以来,选择谥号要从死者的“行之迹”出发,即个人功业。而个人功绩的最终定论,却要看拟定谥号的后人的认可度。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们后来又将谥法与礼法相结合,主张通过拟定谥号来“使乱臣贼子惧”。秦始皇倚重法家思想,觉得谥号给了“子议父,臣议君”的机会,这不是妄议吗?于是禁止大臣通过上谥号议论自己的功过得失 。

而继承了“皇帝”尊号的刘邦,创业时便得到儒生们的助力,很自然便接受了儒生“重谥”的理念,认为可以有助于汉政权的巩固,于是刘邦登基后全面恢复了谥法。刘邦的谥号为“高帝”,有开国之功的意思。

从汉到清,皇帝的谥号五花八门。在位期间政绩突出者,多称“文帝”;对外征伐、统一天下者,多称“武帝”。而被吕后控制的汉惠帝刘盈,和以“何不食肉糜”著称的晋惠帝司马衷,都是性格柔弱的皇帝他们的谥号都用了“惠”字。还有一些谥号则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汉殇帝刘隆刚刚出生一百天就当了皇帝,即位八个月后便去世,堪称最短命的皇帝。于是他的谥号是“殇”,年幼就夭折,确是令人伤感。

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并称昏君代表,而“桓”、“灵”也成了谥号中的“雷区”。“炀”字在溢法中有“好内远礼”的意思,即宠幸后宫、远离礼义。而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背离民心的一生,正是这个溢号的形象写照。

不过,那些在政治斗争和改朝换代中成为牺牲品的皇帝,却连谥号都没有机会获得。三国时期,曹魏皇帝曹芳被权臣司马师废除,曹髦被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刺杀,两人都没有溢号。南唐后主李煜,在战战蜕地度过了人生最屈辱的一段日子之后,同样”无谥而终”。

庙号:唐宗宋祖从哪来

天宝十三载(754年)唐玄宗李隆基一声令下,把自己祖宗们的溢号全都加长到七个字。这样的大手笔大概是为了和官方赐予臣僚的一字、二字谥相区别。

李隆基开了头,后来的皇帝无不遵从,谥号越来越长。唐宣宗的谥号有18个字,宋代皇帝的溢号以16字为多,明代则常为17字清代更惊人,全都超过了20个字!这么长的溢号,叫起来实在不方便。怎么办?“唐宗宋祖”登场了。

“祖宗”一词,中国人再熟悉不过。对于平民而言祖宗”是祠堂里祭祀的先人们。对于皇帝,则意味着太庙中供奉的“先帝”。“某祖”“某宗”是皇帝们在太庙里的称号,所以叫”庙号”。

最早的庙号,可能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商王太甲在位期间,百姓安居乐业,去世后,商代著名政治家伊尹就称太甲为“太宗”。而另位商王武丁因为对外征伐,功绩卓著,庙号“高宗”,既然庙号的起源早、文字也简单,为何唐以前人们不用庙号称呼皇帝呢?

原来,最初皇帝想获得庙号,是有“门槛”的。西汉二百多年来,有庙号的皇帝只有五个:汉高祖(帝)刘邦庙号“太祖”,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汉宣帝刘询庙号“中宗”,汉元帝刘奭庙号“高宗”。在位时间短、或者无所作为的皇帝,都没有资格获得庙号。到了唐代,皇权日益集中,庙号的门槛才被撤掉。皇帝都有庙号,也就好称呼了。

看庙号便可知一个皇帝在王朝中的地位:“祖”是开国之君,“太祖”“高祖”代表了首创之功;“宗”是继承者,“太宗”多指巩固政权,而“高宗”则指有重要文治武功的皇帝。

年号:从一而终的选择

自汉代以来,称呼前代皇帝,必用庙号和谥号。在庙号的单字后加上一个“庙”,指的是本朝先帝。

年号是中国使用公元纪年之前特有的纪年方法,在此之前,则普遍以“今某年”称呼当下皇帝在位的年份。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是汉武帝刘彻开始使用的。明清之前,年号的变更非常频繁。元朔六年(前123年)汉武帝打猎获得一只“神兽”,这样的祥瑞当然要庆祝一番,于是汉武帝决定,第二年改年号为“元狩”,以作纪念。汉武帝共用过1个年号,而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位不长,却用了18个年号!“文明”“光宅”“垂拱”“永昌”“载初”“天授”“长寿”“天册万岁”……令人眼花缭乱。公元712年,唐睿宗李旦竟在一年里使用了“太极”和“延和”两个年号。

明清的皇帝对年号则非常“专一”,只有两人更换过年号:因为复辟而两度登基的明英宗朱祁镇;将国号由“金”改为“清”的清太宗皇太极。传说有人告诫明太祖朱元璋,改元次数越多,国家越不安定。以他就一直以“洪武”为年号。其后的皇帝们也遵循他的先例,“从一而终”。其实,固定的年号利于使用,而明清高度集中的皇权,也意味着皇帝们不需要通过反复改元来宣示自己的权力。

标签: 皇帝

更多文章

  • 和亲和联姻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和亲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古代经常会有一些和亲和联姻的行为,都是以婚姻作为交换的筹码,而且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对于和亲和联姻的理解应该是一样的,都是双方结亲之后就成为了一家人,也经常会把和亲说成是联姻。那么和亲和联姻究竟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没有什么区别呢?和亲和联姻到底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如何来理解呢?今天

  • 团花主要有哪些组合方法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团花

    “团花”,就是圆形的团纹,是云锦图案常用的图案格式之一。民间机坊的术语叫它为“光”,如四则花纹单位的团花图案,就叫“四则光”;二则单位的,叫“二则光”。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规

  • 什么是缠枝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缠枝

    “缠枝”是云锦图案中应用较多的格式。缠枝花图案在唐代非常流行,最早多用于佛帔幛幔、袈裟金襴上。后来一直被承袭应用,成为中国锦缎图案常用的表现形式。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云锦图案中常用的缠枝花式有:“缠枝牡丹”和“

  • 汉朝左将军和右将军哪个官职更大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左将军

    以汉末为背景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当时将军的称谓分为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和右将军,为什么将军的名称要用前后左右来命名呢?实际上,左将军这个叫法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当时左翼军的统领就被称为左将军。直到秦国统一六国后,这个官职也跟着保存了下来。但在汉朝以后,左将军就不经常设立了。东汉末年,各地

  • 苏辙的子女分别都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苏辙

    苏辙,也就是苏子由,虽然没有做过很大的官,也没有苏轼的名气大,但是人家照样活得怡然自得。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苏辙一共生过七个子女,其中有三个儿子和七个女儿。苏辙三个儿子:大儿子叫苏迟,二儿子叫苏适,三儿子叫苏远。苏辙的三个儿子也都娶了名门之后:长子苏迟娶了太子太保兼观文

  • 唐朝打马球丧命的皇帝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唐朝

    马球是什么?居然有两位皇帝因为马球而丧命,这是为什么?今天小编就为您揭秘两位皇帝因为马球而丧命的真相。马球在古代主要流行于军队和宫廷贵族中,尤其是在唐代,马球风行一时,上自皇帝,下至诸王大臣、文人武将,大多都“以此为乐”。马球,史称“击鞠”、&ldq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有哪些 孙子兵法有哪36计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孙子兵法

    说到这个孙子兵法也还是有超多的人都比较喜欢的,毕竟是真正非常实用的这个兵法了,最近很多人也都在问了,这个孙子兵法话说是有三十六计的,也就是说有三十六个计谋,那么这36个计谋具体是哪36个呢?这个问题也还是值得讨论讨论的,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学习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第一套胜战计:1、瞒天

  • 中国历史上五位外交家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说起外交,从古至今,对于一个国家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次成功的外交可能就会避免两国无端的战争,带来互惠互利的好处。历史上不乏那些能言会道的人,但是外交就不一样,不仅要能言善辩,还要考虑到多方因素,给两国达到一个都能满意的平衡条件,这就是外交家的重要性了。一起来看看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外交家?5.

  • 兰陵美酒郁金香中郁金香指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郁金香

    最近不是春天了嘛,很多花都开放了,所以很多古代诗人也是诗兴大发的时候,也会写很多关于这个花的诗词,最近听得比较多的一句就是这个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很多人对这首诗里面的这个郁金香不理解,不知道这个郁金香指的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看看,到底是什么吧!1、兰陵美酒郁金香中郁金香指的是什么

  • 假虞灭虢和假途灭虢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假虞灭虢

    最近很多人看到一则成语,那就是这个假虞灭虢,但是又发现了另外一个非常接近的成语,那就是假途灭虢,那么很多人要问了,这真正正确的成语是假虞灭虢还是假途灭虢呢?这个假虞灭虢和假途灭虢的区别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分析看看。1、假虞灭虢还是假途灭虢假虞灭虢和假途灭虢都没错,是两个独立的成语,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