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米芾小时候在私塾馆学写字,学了三年,也没学成。一天,一位进京赶考的秀才路过村里。米芾听说这秀才写得一手好字,就跑去求教。秀才翻看了米芾临帖写的一沓纸,若有所悟,对他说:“想跟我学写字,有个条件,得买我的纸。不过,贵点,五两纹银一张。”米芾一听吓了一跳,心想:“哪有这么贵的纸,这不是成心难为人吗?”秀才见他犹豫了,就说:“嫌贵就算了!”米芾求学心切,借来五两银子交给秀才。秀才递给他一张纸说:“回去好好写吧,三天后拿给我看。”回到家,米芾捧着五两纹银买来的一张纸,左看右看,不敢轻易使用。于是翻开字帖,用没蘸墨汁的笔在书案上划来划去,想着每个字的间架和笔锋,这样琢磨来琢磨去,竟入了迷。三天后,秀才来了。见米芾坐在那里,手握着笔,望着字帖出神,纸上却一字未写,便故作惊讶地问:“怎么还没写?”米芾一惊,如梦方醒,才想起三天期限已到,喃喃地说道:“我,我怕弄废了纸。”秀才哈哈大笑,用扇子指着纸说:“好了,琢磨了三天,写个字给我看看吧!”米芾提笔写了一个“永”字。秀才拿过来一看,这个字写得很好,比先前写的字大有进步,于是问道:“为什么三年写不好,三天却能写好呢?”米芾小心答道:“因为这张纸贵,我怕浪费了纸,不敢像先前那样信笔写来,而是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对!”秀才打断米芾的话说:“学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更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现在你已经懂得写字的窍门了,我该走啦。”说着,秀才挥笔在写有“永”字的纸上添了七个字:“(永)志不忘,纹银五两。”又从怀里掏出那五两纹银还给米芾,便出门上路赶考去了。米芾一直把这五两纹银放在案头,时刻铭记这位苦心教诲的启蒙老师,并以此激励自己勤学苦练。米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米芾每天临池不辍,史料记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作书十分认真,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学书法的苦与乐作文
书法是中国的一门传统文化,从古至今,书法好的人,数不胜数,而想要练好书法的,又谈何容易!在我们学校,除了课堂上有练字课外,学校专门请了书法老师,从每个班中抽出十名同学来参加这个书法课,我很幸运,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开始在这个班练习铅笔字,接着是钢笔字,到了三年级,开始了毛笔字,在这期间,我挥洒着饱蘸墨香的毛笔,遨游在书法的海洋中。我品尝了其中的苦与乐。记得第一次去上书法软笔课,吉老师给我们讲了毛笔字的一些基本知识:在写毛笔字时必须“三到眼到、心到、手到”。写毛笔字要讲究运笔和顿笔,就是要“蚕头雁尾”,老师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讲了一大堆道理,对于我来说,似懂非懂。。。。。。接着吉老师在黑板上首先写了一个“一”,“哇”我不禁发出了惊呼,那起笔,那收笔,刚劲有力,气度不凡,令人羡慕。心里想到:这就是“蚕头雁尾”吧,吉老师写一笔,就讲解这个笔划该怎么写正确,怎么写又是错误的。我认真地听着,认真地看着。轮到我们自己写了,轻巧的毛笔到我手里却变成了千斤重的磐石,怎么握笔都感觉不好使,写出来的“一”弯弯曲曲,歪歪扭扭,找不到一点“蚕头雁尾”的感觉。在练习“捺”画的时候,总是少了一个步骤,没有顿笔,直接托出去,缺少了汉字独有的魅力。回家后,我仔细琢磨,发现我只是照葫茹画瓢而已,根本没有悟出要领,我便一边回想老师讲的理论知识,一边试着起笔,收笔,沉浸在“蚕头雁尾”的研究中。从此,每天20分钟的练字成了作业的一部分。从“点”“横”“竖”练起。每天都在重复着,渐渐地,一笔一划变成了歪歪扭扭的字,渐渐地,歪歪扭扭的字变成了端端正正的字。去年的春节前,学校举行“写春联书法大赛”,要求一个班级选四个人,我是其中一个,自己的辛苦被老师选中了,我欣喜若狂,但心中有一丝恐惧,自己一直都是在有格子的纸上练,还没写过春联呢,怎么办,只有再加把劲了,支持我的妈妈买回来了十张红色的对联纸,分割成了十几幅对联,我的天哪。只有两天时间,能练完吗?但一想到老师充满信任的眼神,一想到老师充满希望的目光,拿起笔,一副、两幅、三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的苦练没有白费,在“写春联大赛中”我得了三等奖,虽然是一个小小的荣誉,但它让我明白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的道理。这些道理激励着我,鼓舞着我,继续努力,争取更高荣誉,不断超越自我,这也许是学习书法的真正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