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从小就非常酷爱书法,7岁时就写得一手好字,12岁那年,当他发现他父亲的一本书法藏书时,就偷来看。原本想等他长大后再传授让他学习的父亲,被王羲之的下跪请求所深深感动,并答应了他的要求。王羲之练习书法非常刻苦,甚至痴迷,连走路和吃饭都不放下。走路时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比划着写,时间长了,衣服都被划破了。
有一次,他练字时竟忘了是在吃饭,于是他居然把饭菜蘸着墨吃了起来,而且还吃得津津有味,满嘴黑墨。由于他时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久而久之,池水全部变黑了,这就是后来人所说的“墨池”的由来了。
王羲之深苦钻研书法艺术,连他的婚事都与此有关。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时的朝廷重臣,与太尉郗鉴是好友,郗鉴有一位如花似玉,且才貌出众的女儿,想把她许配给王导的儿子或者侄儿中的一位,成为他认为满意的女婿。
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大家,子侄们久闻郗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所以,当郗家来人选婿时,都忙着精心准备了一番。唯有王羲之仍然一直躺在东厢房的床上,专心至致地琢磨着书法艺术。郗家来人认真细致地看过王导的每个子侄后,回去禀报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子上比划着什么。郗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的那位公子,必定就是书法上颇有成就的王羲之了,此子如此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啊。
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这便是“东床快婿”的典故了。
会写字的故事?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已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