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七岁善书的意思?
就是书籍的意思啊,整句意思是:七岁善于读书。
晋朝的王羲之,七岁时就擅长书法。(他)十二岁时,看见父亲枕头下藏有前朝的《笔说》,便偷偷地阅读。父亲说:“你为何偷藏书?”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说:“(他)想要看你运笔的方法”父亲见他还小,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把)它传授给你。”王羲之跪着请求说:“倘若等到我成人(你再把它传授给我的话),恐怕就阻扰了我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把书传授给他。不满一月,(王羲之的)书法就大大进步。
意思是:七岁时就擅长书法。
王羲之小时候的奇特的故事
王羲之小时候老跟老师说他自己的字儿好看有一天王羲之写了几百篇儿字儿。让老师从中挑选最好看的字儿,不过只有一个太字王羲之少写了一点他的爸爸还是谁,给他添了一个他少的点儿。过了一会儿,王羲之问的老师哪个最好看,老师说的哪哪个都不好看,只有那个太字的其中一个点最好看整上去的,忍不住拍手叫绝,从中王羲之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决定好好练字,再也不骄傲了。这就是王羲之小时候的奇特的故事。(是真的。)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夫人为师学习书法。卫夫人,姓卫,名铄,自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下县)人。她是西晋著名书法家卫的孙女,汝阳太守李矩的妻子,擅写隶书和楷书。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说已很不错,但自己却总还觉得很不满意。有一天,他进了父亲王旷的书房,见父正展阅一卷长书。他看着父亲读了一阵后,又小心翼翼地放进枕箱里。羲之觉得好奇,就趁父亲外出之际,打开枕箱取来一看,原来是一本有关前代书法理论的著作《笔说》。于是也就坐在床边,埋头研读起来。正当他看得津津有味之时,突然父亲回来。他见儿子正在读自己箱中的书,不禁就问:“你怎么可以随便拿我箱中的书呢?”王羲之笑而不语。这时他的母亲见到了,生怕丈夫为儿子惹气,就站在一旁替儿子解围说:“羲之拿了你的书看,是在推敲其中的写字书法呀u”王旷却说道:“我并不是不让孩子读,是因为他现在年龄还小,书中不少深奥的字还看不懂,待到以后长大了,我自然会教他的”。王羲之听了父亲的话,忙跪下恳求道:“爹爹u古人说‘有志不在年高’,这些书等到以后在读,那岂不是太迟了吗?”王旷见儿子求知真切,也就不再阻挡,还把书中的难点讲给他听。不到半年,羲之的书法便突飞猛进。有一次,王羲之拿着自己的近作,请卫夫人评改。卫夫人见着后,就对正在与丈夫交谈的太常王策说:“我近来觉察到王羲之这孩子已研究过别人的笔法,所以他的书法越益长进了。长此下去,这孩子必将超过我们,我们的书艺也后继有人了。”说着说着,卫夫人激动得竟眼冒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