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他练字十分刻苦。语本《说郛》卷八七引唐张怀《书断王羲之》,37岁写《黄庭经》,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议论深刻,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确切。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王羲之书祝版,也比喻见解,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33岁时写《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
成功的原因:1.“旷子也”说明他是一个天生奇才,天赋占据成功的很大比重;2.“七岁善书”,说明他从小就开始专注于书法领域,并孜孜不倦。3.“窃而读之”,说明他对书籍有一个很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偷来之后认真研读,证明了他很勤奋。综上所述:天赋,勤奋,兴趣是他成功的关键,三者缺一不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旷子也”,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有好的天赋。很多人都晓得爱迪生的那句“天才是由99%的汗水和1%的灵感铸就的”但是有多少人知道爱迪生接下来说的那句话“但我始终觉得,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天赋,仅靠努力的话,那成功的人将如过江之鲫那么多,这是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
入木三分+来自哪个寓言故事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33岁时写《兰亭集序》,37岁写《黄庭经》,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语本《说郛》卷八七引唐张怀《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1]麻烦采纳,谢谢!
六年级下册20课小练笔200字左右王羲之的故事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2113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5261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4102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1653。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回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答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恰切。
王羲之勤奋训练字的有哪两个事件
王羲之勤奋训练字的两个事件:洗砚池的水变黑和衣服划破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