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正月剃头死舅舅"这习俗是怎么回事?不是"死舅"是"思旧"罢了

"正月剃头死舅舅"这习俗是怎么回事?不是"死舅"是"思旧"罢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083 更新时间:2023/12/16 4:22:51

“正月里,不剃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

这个传统是怎么来的?这首民谣,传唱了三百六十多年,岁月早已朦胧了原来的意思,倒给九州大地上的剃头师傅们,每年一个月的“年休假”。时至今日,大多数人依然恪守着正月不进理发馆的习俗。其实,这首民谣根本不是对人们正月剃头就一定会死舅舅的预言,而是在用“正月不剃头——思旧”这一无奈,去咒骂满清政府用钢刀硬弩强行推广的“剃发令”!

满洲人早在入关以前,就使用了大量的汉人。且不说原先就生活在辽东大地上的汉人宁完我、范文程、鲍承先等人都是清代基本国策的草创者,就是明朝的兵部尚书洪承畴,明代的守边悍将、后被清王朝裂地封王的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哪一个不都是替满洲人攻城略地、开疆拓土的元勋,连清廷皇帝顺治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都自称:“吾曹栉风沐雨数十年。”

“譬诸行道,吾等皆瞽。今犹得一导者,吾安得不乐?”这时的清王朝,虽然已经统治了大半个中国,但西北的李自成,西南的张献忠,江南的朱明皇裔福王、鲁王、唐王、桂王,台湾的郑成功等都在称王称帝志在问鼎,清廷还须依靠这些归降的汉人去争夺天下。所以,顺治元年,小皇帝坐在紫禁城里称孤道寡时,颁发的一系列诏书中就有一道明确宣布“文臣衣冠暂从明制”。

但仅一年之后,随着清兵势如破竹般击溃李自成、横扫江南消灭了明王朝的主要抵抗力量之后,由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代七岁的小皇帝顺治颁发了《剃发诏书》。诏曰: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划一,姑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乎,若不统一,终属二心。自发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为惜发争留,决不轻贷。

这是经朝廷文人粉墨整理后的诏书,实际上的“剃发令”比这血淋淋得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几乎一夜之间,全国的剃头挑子上都挂上了这样的警句。甚至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剃头师傅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上,有一头还高高竖着根木棒,谁都知道这是老辈子传下来的家什,剃头时挂上面镜子供顾客使用,游走时就是悬挂满洲人那张“剃头诏书”的旗杆。故此,在旧社会的游方手艺人中,理发匠常常被人们称为待诏,他们真的曾经“奉旨剃头”。

“剃发令”是清顺治二年六月颁发的。如果说这年六月前,江南各地对清军的抵抗,还大都是朱明王朝的正规部队,那么自这年六月之后,江浙一带有如星星之火的民军起义,就几乎全是人民群众对剃头梳辫的殊死抗争了。

嘉定,现属上海市,明清之际是江南的一大重镇。剃发令颁发后,明朝的左通政使侯峒曾和进士黄淳耀纠集了数万军民,誓死留发与城共存亡。清世袭罔替王爷勒克德浑亲自督战攻城,义军面对强敌死守孤城数日,不想天降大雨,偏巧明朝降将、吴淞总兵李成栋携带大炮助攻,雨过炮响,城墙多处坍塌,清军潮水般入城与无援的义军展开巷战,由朝杀至暮。侯峒曾携二子投水而死,黄淳耀自缢身亡,为虎作伥的李成栋居然下令屠城,两万余军民当即死在钢刀之下。这一天,是阴历七月初四。在随后的七月二十六日、八月十六日,嘉定城郊又有两路义兵誓死不剃发,李成栋一而再、再而三地下令屠杀无辜百姓,全城大约二十万人,几乎被屠杀殆尽。这就是清初鼎鼎大名的暴行“嘉定三屠”。由于人们经常与顺治二年四月清兵在扬州连续烧杀抢掠的“扬州十日”相提并论,很多人,甚至我国著名小说家蔡东藩先生在他的名著《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中,都把清兵在嘉定的三次屠城,误解为连续三天的屠城。其实对全城百姓的三次屠杀,每次相隔约十几天,比一连三天的连续杀人,要来得更残酷,要杀得更彻底。

江阴,与扬州、嘉定这些江南重镇比起来,不过是一座小小的要塞,全城仅九万多人。被百姓们推举为守城统帅的既没有当朝一品大学士督师史可法的十万大军,又没有三品通政使侯峒曾的地位显赫,他不过是一位已经离任的典史阎应元。在明代,典史比九品还低,数未入流,严格地说,不能算官只是个吏。但这位阎典史,居然应全城百姓的重托,从百里之外的避居地华士山中潜回江阴,于二十四万清兵的大炮、强弩之下,担当起了九万平民百姓的指挥官。在随后的八十一天中,阎应元与全城百姓同仇敌忾,杀死敌军七万五千余人,其中三位王爷、十八位大将。阎典史几乎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所有计谋,诈降、设伏、火攻、草人借箭、装神弄鬼、声东击西、夜袭敌营、城头楚歌,居然连人体炸弹也用上了。阎应元招募自愿老者出城诈降,将炸药放在装银两的木桶夹层中,献纳时引燃导火索,几位须发皆白的老者与清军王爷一、上将三及三千将士玉石俱焚,清军不得不三军挂孝。破城之日,阎应元身中数箭投水自尽,被清兵拉出水面后刺断胫骨令其下跪,他倒地后膝盖不弯直至气绝。有人统计,江阴小城,城内被屠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被杀者七万五千余众,江阴遗民仅五十三人躲在寺观塔上保全了性命。阎应元临终前一日,在江阴城楼上留有一首绝命联,说的就是“留发不留头的”夙愿: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守城,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如果说,武将在战场上,尽管面对的是绝对强大的敌手,但尚可以刀兵相见,杀一个够本,杀两个有赚头,死得激烈,而文臣一旦被俘,就只能听凭对方宰割,那则是死得悲壮了。剃发令颁发之时,南明小朝廷的使臣、兵部左侍郎(副部长)左懋第正羁居在北京太医院。随员艾大选怕死,遵旨剃发梳起了大辫子,左懋第将其乱棍打死。摄政王多尔衮听说后,派左懋第已经降清的弟弟左懋泰去诘责,左懋第明知故问:“你是满清降官,怎么敢冒称是我左家的人呢?”随之将其骂出馆舍。多尔衮大怒,亲自提审。当问道:“你为何不肯剃头?”

左懋第的回答掷地有声:“头可断,发不可断!”多尔衮居然违背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惯例将左懋第杀害。

明大学士、临桂伯瞿式耜与兵部侍郎张同敞一同被俘,清兵统帅正是大明降将孔有德,孔自恃为孔子后裔进行劝降。

瞿式耜、张同敞勃然大怒:“你乃毛文龙家走狗,递手本,倒夜壶,安得冒托先圣后裔?”

孔有德被骂得羞愧难当,他将两人分别关押下狱,并私下里允其剃发为僧。两人不以为意,一连四十余日,每天赋诗唱和,大骂清廷。直到临刑之日,瞿式耜犹端正衣冠,南面而拜,张同敞被杀后,则直立不倒,头颅落地尚猛跳三下。瞿、张二人和唱之诗不下几十首,其中一首唱道:

从容待死与城亡,千古忠臣自主张。

三百年来恩泽灭,头丝犹带满天香。

而与之成为鲜明对照的,是那些被汉人骂为“汉奸”又被满洲皇帝称为“贰臣”的高官厚禄者。明天年间进士、翰林院侍读孙之獬,降清后被授礼部侍郎,是在朝第一个剃发留辫、衣冠满服的汉大臣。当时剃发令未下,上朝满、汉大臣各自妆束分别而立,孙之獬上朝后站在汉大臣一边,汉大臣骂他沐猴而冠不准他入列;他又站到满大臣一边,满大臣也笑他不伦不类赶他出列,弄得他尴尬万分。后他被清廷夺官还乡。顺治四年,义军攻破他的家乡淄川城,将他的发辫割下来,将缕缕青丝栽入他的头皮游街示众,万般羞侮后将其处死。

可以说,终清一代,汉满畛域从未弭平,但满族人能以绝对少的人口统治中国绝对多的人口二百六十多年,在大政策上有很多是高过朱明王朝的。从清初撤辽饷、练饷、剿饷到康乾盛世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从不再修葺长城到平定准噶尔、收复台湾和中俄雅布萨之战,满族人都是站在大中华的立场上为君为国的,直至最后牺牲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而融入了中华大家庭。偏偏在相对语言、文字而次要得多的剃发和衣冠上,满族人固执得非要为自己埋下灭亡的种子。

明代崇祯年间进士陈名夏,入翰林后官至明代都察院户、兵二科都给事中,李闯王入京他投降农民军,大清兵入关,他再拜在睿亲王多尔衮的帐下,被封为清廷的吏部尚书(部长),授弘文院大学士,进少保兼太子太保。这位朝三暮四的三朝叛臣,在人品上比孙之獬还要卑劣,但他偏偏看出了清代强行剃发和推行满洲服饰的可怕后果。顺治十一年,陈名夏被弹劾处死,其罪状数款均难查实,惟有一条“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他自己供认不讳。陈名夏一生狡狯,惟此一句心里话,却断送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红楼梦》荣国府中两个三等婆子,为什么可以不把少奶奶放眼里?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在古代“尊卑有序”的规矩之下,主子在奴仆们面前,有着绝对的权威。那么荣国府中两个三等婆子,为什么可以不把少奶奶放眼里?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儒林外史》中曾经讲过一件很耐人寻味的事情,有一个名叫万雪斋的大盐商,出手阔绰,家资富饶,是一位相当有头有脸的人物。可是,他也有

  • 黄泥习字的不是颜真卿?揭秘历史勤学故事黄泥习字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颜真卿“黄泥习字”的故事,世间流传很广:颜真卿三岁丧父,母亲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法家,他们见颜真卿很聪明,就教他读书写字。颜真卿练字很认真,一写就是大半天。母亲见儿子练字这样用心,心里又是喜又是忧。喜的是看到儿子这么用功,愁得是家境不宽裕,哪有余钱买纸供他练字啊!颜真卿是个懂事

  • 壮族文化 壮族布洛陀取火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传统文化

    相传远古时期,由于没有火,人们猎取得来的动物都像乌鸦一样吃生肉,像水獭一样吃生鱼。每到寒冬腊月,人们穿着蓑衣或树叶草皮瑟瑟发抖,许多人都被冻死在荒郊野外,惨不忍睹。突然有一天,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地动山摇。在离敢壮山不远的一座山丘上,一棵大树在震耳欲聋的雷声中被闪电拦腰劈倒,那一

  • 探索"紫姑"的由来,民间为什么会有迎接紫姑的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传统文化

    “紫姑”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厕神“紫姑”是汉族民俗传说中的司厕之神,也被叫作是子姑、厕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等。厕神中主要被人供奉的是“紫姑”和三霄娘娘,“紫姑”的主要职责不是司厕,而是代人占卜世事吉凶和与人玩乐。民间传说她们是先知,其中大多数人都会将她请

  • 四龙四凤铜方案是什么?专家都惊叹其精美的程度!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四龙四凤铜方案是什么?专家都惊叹其精美的程度!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我国上下5000年文明源远流长,在这历史的长河之中,曾经的许多辉煌已经是过眼云烟。就比如那些先进的技术失传,珍籍善本的遗失,优秀工艺的覆灭等等。所以说在我国的考古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幕,那就是几百年甚至几年前的

  • 黄姓的起源是什么?好听的黄姓女孩名字大全!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好听的黄姓女孩名字大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不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认不认识姓黄的朋友,这次准备来讲一个比较冷门的问题,就是关于黄姓的起源。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是按照惯例准备了不少适合黄姓女孩的三字名,准备生孩子或者已经怀孕的黄姓家长们可以来挑选看看,说不

  • 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从何而来?都有什么习俗呢?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传统文化

    雨水(RainWater)一、雨水节气的时间:每年2月18~20日二、雨水节气由来,雨水节气气候变化,雨水节气介绍: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交“雨水”节气。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

  • 汉族建筑 汉族"江南第一大屋场"啥样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被誉为中国江南第一大屋场的张谷英大屋场是保存完好的一群古建筑,至今已存在了500多年。其建筑规模之宏大,建筑风格之独特,建筑艺术之精美在中国是不多见的。特别是它集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平民意识,成为汉民族聚族而居的典型代表,而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我对它作了一次采访。张谷英大屋场坐落在湖南省岳阳市东约70

  • 清代画家罗聘创作的《鬼趣图》有什么用意?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很多人都非常想知道清代画家罗聘创作的《鬼趣图》有什么用意?这系列的图都画风诡异,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鬼趣图》一共8幅。第一幅,是在一片弥漫的烟雾中,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一些离奇的面目和肢体,似真似幻。那虚无飘渺的形象,就是“鬼”;第二幅,画面上是两个鬼:一前一后,疾速

  • 立秋的饮食习俗是什么?不同地区吃的食物有什么不同?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对立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立秋属于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立秋的时候人们也会有许多的习俗,包括饮食习俗等等,那么立秋节气必吃的传统食物是什么呢?立秋传统饮食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跟随我一起来看看吧!立秋节气必吃的传统食物1、吃茄子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出自明朝的一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