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读《陈情表》你以为李密只是为了尽孝吗?里面涌动的是君臣之间的博弈!

读《陈情表》你以为李密只是为了尽孝吗?里面涌动的是君臣之间的博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379 更新时间:2023/12/6 0:35:15

读《陈情表》你以为李密只是为了尽孝吗?里面涌动的是君臣之间的博弈!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读高中的时候,正是十几岁的年纪,读到李密的《陈情表》深受感动,加之文章语言朴实、朗朗上口,只消朗读几次便将全文背诵下来了,但当时也只是被李密赤诚的孝心所动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对《陈情表》的当事人李密和晋武帝司马炎的了解更加深入,却更加觉得李密辞不赴命除了要供养祖母以外,似乎还有很多的政治考量。

(一)李密所处的险恶的政治环境

公元265年,晋王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给自己,立国号晋,建都洛

阳,改元泰始,这便是后世所称的晋武帝。而在之前两年,也就是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大将钟会伐蜀,刘禅投降,蜀国自此灭亡。

如何对待蜀国归降的君臣是摆在司马炎面前一个棘手的课题,由于当时孙浩依然在江东割据一方,国家并没有实现统一,司马炎需要做一个政治姿态,就是优待蜀国君臣,不计前嫌、量才录用,这样可以瓦解东吴抵抗之心,为统一全国减少阻力。

(晋武帝司马炎)

然而,将天下一统的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受人待见的朝代,晋做出的历史功绩真是少之又少。司马懿采取血腥屠杀曹爽满门的方式攫取了曹魏的大权,司马昭、司马炎父子两个又从曹魏的幼主手里篡国,曹魏的立国可以说是名不正、言不顺。

晋朝的皇帝更是奇葩,晋武帝司马炎在统一三国之后,逐渐怠惰、不理整事。攻破东吴之后,司马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清点人口、府库,稳定社会治安,而是忙着把孙浩的妃嫔全部送到洛阳,据为己有。还命令军士查访民间的女子,一并送到洛阳供自己享乐。

据史料记载,司马炎的后宫有妃嫔、宫女一万余名,每天下朝之后尽然犯愁去哪个宫里,于是侍臣建议皇帝每天乘坐一辆羊车,任羊随意行走,停在哪个宫门口就去哪个宫,一个宫女为了博得宠幸,就在自己的宫门前放上蘸了盐水的叶子,这样羊就会停下,皇帝也就可以和她在一起了。后来,其他的宫女也学会了这个办法,一时之间,宫门外竟然全是洒满了盐水的叶子,堂堂一国之君,竟然荒淫到如此地步。

(宫女)

晋武帝司马炎的儿子,晋惠帝司马衷则完全是一个痴呆之人,连基本的辨别能力都没有,他最著名的一个典故就是“何不食肉糜”?当侍臣向他汇报老百姓受了灾荒没有食物的时候,司马衷竟然吃惊地问没有粮食为什么不吃肉粥呢。司马衷自己没有办法处理政事,只好把大权交给皇后贾南风,贾南风是一个出了名的悍妇,擅权自专,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朝堂之上司马氏诸王争夺皇位,自相残杀,战火连绵,民不聊生。

而在晋惠帝时期爆发的八王之乱直接把中国推向了亡国灭种的深渊,八王之乱历时16年,以司马越最终拿到政权结束。在这场灾难之中,手足相残、夫妻反目,残酷血腥,八王之乱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且,由于统治者忙于内战,无暇地域外辱,那些长期盘踞在中原北部的少数民族政权乘机入侵,大肆杀戮汉人,当时长江以北的汉族人甚至已经被杀尽,华夏文明真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混乱的局面直到隋文帝杨坚建立大隋才宣告结束。

两晋时期,政治及其混乱,知识分子不敢参与朝政,只好崇尚玄谈,也就是著名的魏晋清谈,“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成了社会风气。在这个时期,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嵇康被司马昭杀害,由于嵇康对于司马氏的宣召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司马昭对他很是忌恨,恰巧当时与嵇康有仇怨的钟会借机进谗言,司马昭一怒之下,处死嵇康,广陵散终成千古绝唱。

(晋惠帝司马衷)

(二)李密的生死抉择

李密就是在这样纷繁复杂的情势下收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征召,而这实际上

是一封前途未卜的诏书。

而仔细品读李密的《陈情表》,就会看到很多言不由衷的词语。

李密说自己“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李密可以说是把自轻自贱写到了极致,古代的读书人讲究的是忠臣不事二主,为了抗拒新政权辞官不做的大有人在,李密知道晋武帝司马炎最疑虑的就是这一点。于是主动坦白自己的历史问题,表明自己本就喜欢做官,对蜀汉是没有旧情的。但是李密真的如此吗?

李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懂得感恩的人,自幼失去父母,祖母将自己带大,李密对祖母竭尽孝心,端汤奉药,服侍周到,在那个人均年龄都很短的时代,祖母能活到九十多岁,更加说明了李密对祖母的孝心,这些在史书中都有记载。

(乐不思蜀,刘禅)

这样一个孝子怎么可能对提拔重用自己的蜀汉没有丝毫的留恋,没有丝毫的守节之心呢?在蜀汉灭亡之后,晋的司空张华曾经问询过李密对于刘禅和诸葛亮的看法,李密并没有对亡国之君落井下石,而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件事足以说明李密并不是向他自己所陈述那样是个官迷。

李密在《陈情表》表中恭维晋武帝“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然而这清化又体现在哪里呢?司马家族本就是曹魏的臣子,但是几代人处心积虑、暗藏祸心,欺负曹魏的幼主,才篡权登基,况且曹魏的江山也是从大汉手中篡夺而来,只有当时的蜀汉政权才是大汉朝的血统,才是名正言顺。蜀中君臣多年来都是以光复汉室为己任,如今蜀汉亡了,后主也成为了司马炎的俘虏,被册封为安乐公,乐不思蜀,蜀汉旧臣的亡国之痛无处诉说。这个时候,让李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敌人司马炎稳固江山真是强人所难。

(刘禅被俘)

(三)李密和晋武帝司马炎之间的博弈

那么司马炎明不明白李密这封陈情表的本质还是一封辞不就任的拒绝信呢?我想老奸巨猾的政治家司马炎应该也觉察到了。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拉拢李密,给他大官做也一定不是多么信任他或者欣赏他,就是想拉他做自己心胸宽广的招牌罢了,既然李密这封公开信写的这样谦卑,字字句句都是臣服于自己,不会为旧主守节,只是想暂时奉养祖母,那么司马炎的愿望就已经实现了。

杀掉已经给自己写了降书,且天下闻名的贤士一定会引起大家的不满,那就不如成全李密的心愿,让他在家安心奉养祖母,借以向天下人展示晋朝皇帝的博大胸怀,对于一个降臣如此宽容,东吴你就不要抗拒了,赶快归顺我司马炎吧。

而且,李密在陈情表中也提到“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以孝治天下是自己提出来的,现在却不让李密在家里尽孝,那不是言而无信吗,索性顺水推舟,答应李密的请求,而且把戏做足,给李密配了两个丫鬟帮助他一起照顾祖母,让地方官给老祖母发放饮食,让天下人看到晋朝皇帝的仁厚。

而李密呢,虽然在文章中把自己写的卑微低贱,但是实质上,他实现了自己的目的,没有入仕晋朝,或者说是迟缓入仕,在天下有识之士看来,李密就是用自己的方式为已经灭亡的蜀汉王朝守节,为这个在蜀汉臣子心中最正统的王朝尽最后一点哀思。

在陈情表呈交晋武帝司马炎一年之后,李密的祖母辞世,李密为祖母守孝两年,终于入仕晋朝。但是这三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司马炎的朝局已经稳固,不再需要李密这个金字招牌了,并没有让李密担任他曾经授予过的太子洗马,而是只任命李密做了一个小官,温县县令,李密在温县政绩卓著,过去,中山诸王过境都要逼迫郡县供给,老百姓不堪其扰,李密当上县令之后,据理力争,断然拒绝,使诸王不敢苛求,这是李密为当地老百姓做的好事。

李密后来担任过尚书郎,汉中太守等职位,任职期间,李密在汉中修建了武侯祠,这是他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老上司诸葛亮的致敬,也是对故国的最后一次追念。

(汉中武侯祠)

然而那个在《陈情表》中小心谨慎的李密骨子里流淌的却是宛如竹林七贤一般不屈、傲岸的血液,在一次酒后,李密慷慨赋诗: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晋武帝闻之大怒,将李密罢官回乡。

李密的仕途虽然到此戛然而止,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李密真的当上太子洗马,成为白痴皇帝司马衷的侍从官,那么将来他一定会被卷入跌宕的朝局,若干年后,能否善终也未可知。

从政治的角度分析《陈情表》,并不是对李密的诋毁,相反,这篇亲情和政治交织的文章更能看出李密的为人。一方面是高官厚禄,一方面是生死相胁,李密很巧妙的找到了自己的出路,得以为祖母尽孝,为故国守节。

有人说,忠臣一定是孝子,这句话千真万确,对含辛茹苦抚养自己的骨肉至亲都不能怀一颗感恩之心,又怎么能指望他为国家尽忠,为百姓谋福。

读《出师表》不落泪是为不忠,读《陈情表》不落泪是为不孝,几千年前的历史烽烟仍然无法丝毫消弭《陈情表》震撼人心的力量。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成语"凿壁偷光"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凿壁偷光【拼音】:záobìtōuguāng【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成语故事】: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

  • 成语"曾参杀人"是哪个人物引申出来的?其中有哪些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曾参杀人【拼音】:zēngshēnshārén【解释】:比喻流言可畏。【成语故事】:春秋的时候,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做曾参,曾参是个非常用功念书、孝顺父母的人!有一天,有人跑去对曾参的妈妈说:“伯母!曾参杀人了!”曾妈妈马上说:“不可能的!我们家曾参是个乖孩子,他不会杀人的!”,过了一会儿,又

  • 成语"债台高筑"有哪些故事?又该怎样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债台高筑【拼音】:zhàitáigāozhù【解释】:形容欠债很多。【成语故事】:战国时,摇摇欲坠的周赧王还野心勃勃,但实际却软弱无力。他想联合楚、燕等国攻打秦国,但没有足够的军费,于是向国内的有钱人借钱,答应等打胜仗后加利偿还。结果没等到与秦军交战,周赧王就吓得撤兵回国,而借来的军费却花

  • 成语"枕戈待旦"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枕戈待旦【拼音】:zhěngēdàidàn【解释】: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旦:早晨。意思是立志杀敌,枕着武器睡觉等天亮。形容时刻准备作战,。【成语故事】:西晋的时候有两位有名的将军,一个叫祖逖,一个叫刘琨。他们年轻的时候,常常在一起,互相勉励,决心为国家效力。夜里他们睡在一个床上,同盖一条被

  • 成语"作威作福"有哪些故事?又该怎样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作威作福【拼音】:zuòwēizuòfú【解释】: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独揽权威,行赏行罚。后泛指凭借职位,滥用权力。【成语故事】:东汉刘懿皇帝死后,中常侍(宦官名)孙程趁机联络了18个宦官,迎立济阴王刘保做了皇帝,这就是汉顺帝。汉顺帝18岁时,举行京中会考,南郑人李固在会考中名列第一,被汉顺

  • 成语"坐观成败"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坐观成败【拼音】:zuòguānchéngbài【解释】:冷眼旁观人家的成功或失败。【成语故事】:汉武帝晚年,身体很不好,人也开始昏庸起来。他宠信奸臣江充。江充利用汉武帝怀疑有人要谋害他的心理,说武帝得病,是那些恨他的官吏和百姓在地下埋了木头人暗加诅咒的结果。于是,武帝便派江充去调查这件事

  • 成语"坐怀不乱"历史出处是哪里?该如何解释呢?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坐怀不乱【拼音】:zuòhuáibùluàn【解释】: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成语故事】:战国时,邯郸的大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大略》中,讲述了一个生动感人的《坐怀不乱》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柳下惠,他是春秋时鲁

  • 成语"专横跋扈"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专横跋扈【拼音】:zhuānhèngbáhù【解释】:跋扈:霸道,不讲理。专断蛮横,任意妄为,蛮不讲理。【成语故事】:东汉大将军梁商的儿子梁冀,肩膀上耸,眼角倒竖,说起话来口齿不清。他从小放荡不羁,喜好喝酒、打猎、斗鸡。靠了他父亲和当皇后的妹妹的权势,官越做越大。梁商死后,汉顺帝任命梁冀为

  • 成语"专心致志"是哪个人物引申出来的?其中有哪些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专心致志【拼音】:zhuānxīnzhìzhì【解释】: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成语故事】:古代,有一个名叫秋的下围棋的人,棋艺精湛。有两个学生跟他学下棋。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听从教师的指导。另一个学生认为学下棋很容易,人虽坐在那里,心却飞走

  • 成语"庄生梦蝶"有哪些故事?又该怎样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庄生梦蝶【拼音】:zhuāngshēngmèngdié【解释】:庄生:战国人庄周。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胡蝶。比喻梦中乐趣或人生变化无常。亦作“庄周梦蝶”。【成语故事】: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