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的产生关于礼乐的产生,已知的文献中有各种说法,如礼乐本于神说:《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说,神者品“品物之本,礼乐之祖……”;如礼本天地人的统一和秩序说:《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上子产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还有礼根于人类自身繁衍延续的欲望说:“孝,礼之始也”[1]“夫礼,始于冠,本于昏”[2]。楚简《性自命出》提出了“礼作于情,或兴之也”[3]。这一提法在先秦及后儒中是罕见的,而在楚简中却屡见,如《语丛一》上有“礼,因人之情而为之”[4],《语丛二》上有“情生于性,礼生于情,严生于礼……”礼乐生于人情这一命题颇具人文精神,在那个思想自由的时代,无疑是一曲人性解放的欢歌。类似的说法在别处还可以见到,如《礼记坊记》上有“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史记礼书》上有“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议,……礼者,人道之极也。”礼乐文化的基本特征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进入文明社会的独特创造,到西周鼎盛时已有极其繁多的仪节格式,《礼记礼器》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这些仪节格式的基本特征就是恭敬。《左传僖公十一年》上说:“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孔子集语劝学》引《尚书大传略》说:“子曰:……不敬无礼,无礼不立”。《管子五辅》上说:“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逾越。”可见,恭敬作为礼的基本特征,是先秦儒家乃至以外的其它学派都公认的,楚简也不例外。《五行》上有“安而敬之,礼也”,“行而敬之,礼也”,“恭而博交,礼也,”[5];《性自命出》中有“宾客之礼必有夫斋斋之容,祭祀之礼必有夫斋斋之敬,居丧之礼必有夫恋恋之哀”[6];《语丛一》上有“礼生于庄”[7]。以上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礼的恭敬、庄敬的特征。至于“乐”,其基本特征是“和”。“和”本来是指音素上的和谐关系。《老子第二章》:“音声相和”。《荀子乐论》《礼记乐记》:“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老也。”“乐者,审一以定和也。”“乐者敦和”“乐者,天地之和。”这表明,和就是乐的基本特征。这说明,音乐上的“和”逐渐演变出与“礼”相配合,起辅助作用的、用以和谐各种礼义关系的一个概念。如《尚书虞典》有“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指人与神灵的沟通、和谐。《国语周语下》有“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于是乎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和成,上下不罢。”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礼记乐记》上有“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即观乐之精义作者注)其深矣。’”这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楚简中也有类似的话,如《五行》有“和则乐”,“和则同,同则善”[8]。《尊德义》有“治乐和哀,民不可惑也。反之此,往矣。”[9]由这里可以看出,和谐乃同,同则一致。因音乐可以和谐感情,使人际关系融洽,使人在行为上向善。甚至对于人感情中的哀悲之情,也可以通过音乐得以渲泄,使不良情绪趋于平和,不会使人心惑智乱,作出有违礼义的事来。礼乐的教化功能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就是教化,这也是圣人制礼作乐的本意。《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胃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云:“君令而不违,臣恭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礼乐之教就是和谐人的情性,使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婆媳(姑妇)均能和睦相处。孔子也十分重视礼乐之教。作为首创私人教育的教育家,他把礼乐之教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他“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10]用《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要求学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11],认为对人的教育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2]。荀子在《乐论》中更明确地说:“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报口腹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总之,先秦儒家是非常重视礼乐的教化、教育功能的,这在楚简儒家文献中也有反映,如《尊德义》上说:“是以为政者教导之取先。教以礼,则民果以劲。教以乐,则民弗德争将。”[13]《性自命出》在论证了礼乐生于情的基础上,强调了用《诗》、《书》、礼乐进行教化,“圣人比其类而论会之,观其先后而逆顺之,体其义而节度之,理其情而出入之,然后复以教。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14]这就是说,通过论会、逆顺、节度、出入等手段,养性理情,使德生于心中。“君子美其情,[贵其义],善其节,好其容,乐其道,悦其教,是以敬安焉”[15],这里要求统治者以人情为美,以仁义为贵,修善节文,整齐仪容,乐顺天道,悦于教化,便可形成恭敬安详、礼乐融融的人间气象。值得注意的是《性自命出》特别注重探讨乐教功能发挥及其规模性。“凡声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拨人之心也厚。”[16]这是讲音乐对人的感动作用。孟子在《尽心上》中也说过类似的话:“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此外,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人有不同的作用,“闻笑声,则鲜如也斯喜。闻歌谣,则舀如也斯奋。闻琴瑟之声,则讠季如也斯叹。观《赉》、《武》,则斋如也斯作。观《韶》、《夏》,则勉如也斯敛。咏思而动心,胄如也,其居次久,其反善复始也慎,其出入也顺,司其德也。郑卫之乐,则非其声而从之也。”[17]这里作者显然是推崇健康向上,能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的高雅纯正的音乐、舞蹈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音乐队教化功能。在本篇中,作者反复论说音乐与哀乐的联系,对哀乐十分重视,“凡至乐必悲,哭亦悲,皆其至情也。”[18]在《尊德义》中讲得似乎更明白:“由礼知乐,由乐知哀”[19]为什么能“由乐知哀”呢?因为“至乐必悲”,故“由乐知哀”就如同“由乐知至乐”,“至乐”是表达了“至情”的,作为音乐极点的“至乐”和情感极点的“至情”的统一谐和,正是教化所追求的目标。作者对这种“至情”表达的过程还进行了描述,因“至乐”最能激发人崇高悲壮的情感,并通过“戚然以终”,通过“游哀”,通过忧、戚、叹、辟、踊,最后使得内在情感得以渲泄,进入一种悲剧性的审美境界。这既不会抑制人,也不会失礼,可以使人情绪平衡,身心和谐,达到以乐养性,以乐怡情的目的,最终使礼乐之教落到实处。注释:1、《左传文公二年》2、《礼记昏义》3、《郭店楚墓竹简》第179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以下引文出于该书者,只写页码,不再详注)4、第194页。5、第150页。6、第181页。7、第194页。8、第150页。9、第174页。10、《史记孔子世家》。11、《论语雍也》。12、《论语泰伯》。13、第174页。14、第179页。15、第179180页。16、第180页。17、第180页。18、第180页。19、《尊德义》,第173页。
更多文章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之间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西周的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1、嫡长制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并且,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宗法等级。2、分封制,就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子弟、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
良渚古国是早于夏商周的一个史前国家吗?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良渚古国(公元前3100年~前2500年),出土地点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发现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的古城,它是一个古国,距今约有5000多年的历史,比传说中的炎黄部落与夏朝还早。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根据出土文物及城墙构成,并对遗址进行了
夏朝时期,日本是什么时代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你好,那时候还没有日本。根据百度百科:日本,【公元4世纪中叶成为统一的国家,当时称为大和国】,645年大化革新后经济文化不断发展,19世纪中期明治维新后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一。而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中华文明成就(夏朝到清朝)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思想文化一、圣哲时代1.老聃开显玄妙之道2.孔丘倡导“圣王”之治3.墨子“兼爱”天下二、百家争鸣1.生命的超越2.儒法之争3.先秦思想的总结者荀子三、异端与正统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魏晋玄风3.思想的撞击四、“道统”的延续1.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2.二程理学3.“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五、开放
原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制的,一个族里面的成员共同劳动,消费品是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也是低级阶段,生产力极端低下.至于文化是要到奴隶社会,文字出现以后才分化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从此人类进入文明时代。逐渐形成各种文化夏朝夏朝(约为前2050年约前1600年)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
夏朝应该有文字吧?二里头文化不足以证明夏朝存在吗?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类文字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是各个部落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夏朝时候的文字其实只是一种还不完全的文字到了商朝才算是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甲骨文您好,根据相关报道,二里头遗址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
二里头遗址是不是证明了夏朝的存在?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是的,二里头遗址基本可以断定了夏朝的存在,二里头遗址是夏朝中晚期的遗址,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正是和史书资料上夏朝时期吻合。
夏朝地方制度和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分别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地方官制编辑地方:侯、伯夏朝已开始按地域划分政区。“牧”是派往各政区征收贡赋的官员。不过,在夏王的统治下,仍然存在着许多部族,如葛、韦、顾、昆吾、商、周等。这些部族的首领大多称“伯”,也有称“某某氏”的。伯是一方之长,有相对的独立性,但要受夏王的制约。相传“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另一次大会
为什么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思想有些诞生于公元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人类在公元前的思想大爆发,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几乎同时井喷。首先是人类的历法跟不上智慧的光芒,公元纪年只是以耶稣诞生年算起。中国夏朝早有夏历丶农历丶阴历,不能代表世界公历而已。其次,人类之前的文明还未成型,直到东方有了孔子创儒家丶老子创道家,带动了百家争鸣。西方有了耶稣创立了基督教丶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总结中国古代史?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1.政治方面:政治上具体表现在周的封分制和宗法制,此时地方权力很大(地方王位可世袭,后期即春秋战国时完全脱离中央控制)。秦吸取教训,建立中央集权封建王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县令由皇帝亲自任命且不可世袭,这样皇帝工作量过大,所以又设丞相一职。到汉,相权日益庞大威胁皇权汉武帝采取频繁换相,布衣为相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