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因为洛河发源于陕西,而陕西境内恰巧有一条流入渭河的北洛河,所以有的人就出来占了。话不多说,逐条上证据。
一,三代之居,陕西北洛河与黄河之间尚无三代都城。洛阳附近南洛河与黄河之间的河洛盆地中有夏都斟浔,商都西亳,周成周,王城。
二,古时伊洛联用,陕西境内无伊河。《国语周语》载:“昔伊洛竭而夏亡。”《逸周书度邑》曰:“自洛延于伊,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敢问此处洛字指北洛河?荒谬!
三,洛二字文献常用,字指两河汇流。北洛河入渭水,两河交汇有什么?南洛河入黄河,交汇处于巩义西,交汇处有二里头遗址和西亳遗址。除此之外还有伊做旁证,伊河汇入洛河,同入黄河。
四,某些人言,自曹魏前洛字专指北洛河,雒字指南洛河,从不混用。那么,周公营建的是假洛邑?光武帝改洛阳为雒阳,说明原名就是洛阳,难道光武帝穿越到曹魏之后了?
关于夏商两代的历史文献古本《竹书纪年》载:“(夏王朝)太康居斟,羿又居之,桀亦居之。”《逸周书度邑》曰:“自洛延于伊,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史记夏本纪正义》云:“《商书》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此即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尚书注疏卷七五子之歌第三》: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作《五子之歌》。康五弟与其母待太康於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史记吴起列传》言:“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史记封禅书》言:“昔三代所居皆在河洛之间”《国语周语》载:“昔伊洛竭而夏亡。”《论语》:“殷因于夏礼”,《史记封禅书》言:“昔三代所居皆在河洛之间”《汉书地理志》河南偃师条下有班固自己注:“尸乡,殷汤所都”。《元河郡县志》:“偃师西亳,汤都也”《水经注洛水》引阚曰:“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