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孟子游说各国为什么没人重用?襄王内心的想法是什么?

孟子游说各国为什么没人重用?襄王内心的想法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849 更新时间:2024/1/3 11:55:13

孟子游说各国为什么没人重用?襄王内心的想法是什么?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

衣赐履按:孟夫子,亚圣,在儒家里,是仅次于孔夫子的大腕儿。老先生身体不错,活到八十四岁,后半生都在与人辩论和向各国国君兜售治国理念而奔波,应该说还是卓有成效的,虽然最后也没混上个一官半职,但是大名远扬,绝对位列战国大V前三甲。通鉴里介绍了两篇孟夫子论政的故事。

孟子见魏惠王

前336年,孟子三十六岁,四处推销自己的治国方略。找了个机会见到魏惠王。

惠王问,先生,你不嫌遥远,跋涉千里而来,有什么有利于我们国家的建议吗?

孟子说,切,你怎么总是把利益挂在嘴上?我所追求的,只有仁义。你说有什么利于我们国家,官员们说有什么利于我们家族,平民说有什么利于我个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上下互相斗争,国家就发生危险。而追求仁义则不然,从来没有充满爱心的人会忘掉他的亲人,也从来没有充满道义精神的人会把他的君主放到脑后。

惠王说,你说得对。

衣赐履说:感觉孟子一下子就把天儿给聊死了,惠王无以对,只好说,你说得对,但是请你走人。孟子的话,永远是大、空、对,但从来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样的精彩语录,孟子说了很多,作为人们对道德修养的追求,当然是很好的标杆。但是,治国理政、国家竞争,从来都不可能只讲仁义、不讲利益,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拼的不是仁义,而是财力、军力,是综合实力。

在儒家那里,利和义似乎总是无法统一。孟子比较极端,甚至不允许别人提到“利”字。然而,亚圣以对圣人的标准来要求普通民众,恐怕没什么人会买他的账。只言义,不言利,历史上似乎只有墨家曾身体力行过,然而,墨家两世之后即或式微或转型了,墨家的“原教旨主义者”就不见了。因为,就连最底层的民众也无法长期跟着墨子过“乞丐加苦行僧”的生活。事实上,没有利益为基础的义,只是个伪命题。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名头再大、说得再好听,也只是一个空谈家。

孟子见魏襄王

前319年,孟子见魏襄王(惠王儿子,惠王本年逝世),出来后告诉别人,看他的模样,简直不像是一个君王,对他无法产生敬意。他一直在那里发呆,却忽然间发问,怎么才能获得和平?我说,等到天下统一。他又问,谁能统一?我说,不喜欢杀人的人能。他又问,谁愿意让他统一?我说,天下所有的人都愿意。你可知道田里的秧苗?七八月间如果大旱,秧苗一定枯槁。可是天际渐布乌云,降下充足大雨,秧苗就青绿一片,生机再起。在这种情况下,谁能阻止?

衣赐履说:到今年,亚圣已经五十三岁了,说的话还是那么不着调。襄王今年刚继位,前面几十年,战乱不断,魏国既欺负别人,也被别人欺负,国家疲惫不堪,军队损失惨重,人民水深火热。

今年是前319年,我们简单列一下过去十年间与魏国有关的战争:

前330年,秦国攻击魏国,包围焦城(河南省陕县西)、曲沃(河南省灵宝市东北)。魏国把少梁(陕西省韩城市西南)、河西(陕西省黄河以西地区)割让给秦国。

前329年,秦国攻击魏国,渡过黄河,占领汾阴(山西省万荣县西南荣河镇)、皮氏(山西省河津市),攻陷焦城(河南省陕县西)。

前328年,秦国攻击魏国,攻陷蒲阳(山西省隰县)。

前324年,秦国攻击魏国,占领陕城(陕城即焦城)。

前322年,秦国攻击魏国,占领曲沃(山西省闻喜县)、平周(山西省介休市西)。

自魏襄王有记忆以来,魏国几乎每隔两三年、甚至一两年,就被秦国吊打一顿,紧接着就是割地赔款,受不尽的屈辱。本年襄王刚刚继位,面对虎狼一样的秦国,还得随时防备会在身后捅刀子的韩、赵、齐,怎样稳定国家,怎样与暴秦对抗,怎样谋求和平,这些问题估计每天都在折磨着襄王,故而孟子见他“一直在那里发呆”。襄王不愿再打仗,盼望和平,于是问亚圣“怎么才能获得和平”。而孟子老人家的回答让人如坠五里雾中,不知想表达什么。“等到天下统一”。那么怎么等?谁来统一?他回答“不喜欢杀人的人能”。那么请问,谁是不喜欢杀人的人?搞笑的是,一百年后,天下一统,而那个统一天下的人叫秦始皇,我实在不能认定他是个不喜欢杀人的人。

我们不由心生疑问,孔孟所提倡的东西,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个国家都不受待见,而到了西汉却被树为一尊?原因可能是世界变了,天下一统了,不需要人民有更多的思想,君君臣臣这一套东西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最好的诛心之举——诛人民群众之心。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有粮”和“能打”才是硬道理,才能在诸侯之间说硬话、办硬事,儒家的仁义一毛钱都不值。那时是法家的天下。秦用商鞅,魏用李悝,韩用申不害,楚用吴起……但绝不会有任何国家用儒家。孟子没有得到任何一个国家的重用,对孟子而言可能是件幸事,否则可能会留下无数笑话,能否晋级为“亚圣”就不好说了。

通鉴没有记述听完孟子论政后魏襄王的态度。我私下揣测,襄王恐怕最后笑了,面对着孟老夫子,只能像他爹惠王一样无言以对,又不能用老先生,又不能杀老先生,好好招待一下送别的国家去忽悠,恐怕是襄王内心当时的想法。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小寒,为什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天?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你们知道小寒吗,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小寒属于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是第23个节气。在小寒之后,还有大寒。过完大寒,一年就宣告结束,开始第二年的第1个节气:立春。虽然小寒和大寒都意味着寒冷的冬季,但在人们看来,“小寒胜大寒”,小寒比大寒还要冷一些。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从气象学的角度来分析一

  • 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火把节、上元节、小正月、元夕和灯节,有一种说法是元宵节秦朝就有了。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相传,汉朝立之初,汉惠帝生性懦弱,政权被吕后把。吕后极力培植吕家势力,削除刘家势力。先是杀了赵王刘友,后让自己

  • 遁卦初六"遁尾,厉"的退让时机有多么重要?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传统文化

    遁卦初六“遁尾,厉”的退让时机有多么重要?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遁卦初六。遁尾,厉。勿用有攸往。《象》曰:遁尾之厉,不往何灾也。意思就:退让时居后尾随,有危险。不可以有所前往。《象》说:退避时居后尾随会有危险,不前往又有什么灾难呢?初六在

  • 中秋节为何有"拜月"的习俗?中秋节的来历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中秋节为何有“拜月”的习俗?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传说,在土古时期也有一个后羿,一次天帝的十个儿子贪玩,一起跑了出来,大地都烤裂了,江河湖泊也快烤干了,地里长不出庄稼后羿便手搭弓箭,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挽救了百姓。天帝怪罪后羿,就把后羿和他的妻子嫦娥,一起赶下凡间。下凡

  • 古代为何称女孩为"黄花闺女"?竟有这些含义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传统文化

    大家都知道“黄花闺女”这个词,那么黄花闺女到底从何而来?来和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都喜爱在脸上“贴黄花”。黄花就是用采集的花粉,做成黄色的粉料,再用薄芝片、云母片、蝉翼、鱼鳞、蜻蜓翅膀等剪成各种花、鸟、鱼的形状,沾满黄粉之后将其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也有用黄

  • 端午节与屈原有什么关系?端午节真的源于"屈原投江"的故事吗?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端午节和屈原的关系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在中国古代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有人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末期的吴国名将伍子胥;有人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晋国大臣介子推;有人说,是为了纪

  • 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的由来是什么?又会有哪些气候变化呢?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传统文化

    立冬(BeginningofWinter)一、立冬节气的时间:每年11月7~8日二、立冬节气由来,立冬节气气候变化,立冬节气介绍:“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其实,我国幅员广大,除全

  • 钟离姓氏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钟离姓的女孩怎么取名?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钟离姓的女孩怎么取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钟离姓是我国一个非常古老的复姓,已经拥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宋微子所建立的宋国,属于商汤的子姓后裔。那么给钟离姓女孩怎么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呢,钟离姓好听的女孩名字有哪些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些,我

  • 曾国藩的两字箴言!帮助他十年内7次升官青云直上!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曾国藩的为人之道,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小心驶得万年船”,意思是做人做事小心谨慎才不容易出差错,才能长久稳妥的发展下去。曾国藩,晚清时期的名臣,他初入官场时常常碰壁,后来琢磨出一套内方外圆为官之道,之后他在官场如鱼得水,十年内7次升官,创建的湘军所向披

  • 中国寓言故事之吴裕与公孙穆,这篇寓言揭露了什么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吴裕与公孙穆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公孙穆生活在东汉时期,他非常热爱学习,总是想尽办法,抓住一切机会来学习,当时的许多人都因为他好学而对他交口称赞。公孙穆读了不少书以后,还想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完善自己,但是靠自学又觉得力不从心。那时候设有太学,太学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