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的文化地位特点?
(一)创始性
先秦诸子多元化的思想各成体系,彼此渗透,形成中国古代思想史以百家争鸣为开端的特点,并辐射其他各种文体形式之中。先秦散文的记言、叙事、写人以及议论、抒情等,由自然到自觉,手法逐渐成熟。
诗歌开中国抒情诗之端,《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主要流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经学角度来说,先秦时代是出产“元典”的时代,儒、道及其他各种思想流派的原始经典都出自这一时代;从文学艺术的起源、文学体裁的产生、思想体系的形成、艺术手法的探索、文学流派的开创等各个方面来看,先秦文学都具有创始性的意义。
这种创始性充分体现了先秦时代的作家所特有的开拓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注重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恰与后世辗转模拟、东施效颦的风气形成强烈的对比。
(二)综合性
先秦时代文史哲不分离,诗乐舞相融合。文学是泛指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在内的一切学术。先秦文献中,史传散文记史解经,却不乏哲理思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诸子散文传经布道,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议论说理多具象化,采用寓言、比喻、白描、夸张、铺排等多种文学手法;这些文献对于研究先秦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文学等都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三)实用性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动荡、大变革、大改组的形势,文学普遍具有实用性,或为具体社会问题而发,如《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或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判断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如史传散文的定是非,决嫌疑;或旨在揭示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如诸子百家为拯救社会而各陈己见;或自怨而生,抨击现实政治,如屈原之作《离骚》。
(四)随意性
东周时代,天子的权威日益下降,逐渐名存实亡,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分裂的政治局面为思想的活跃和言论的自由创造了客观条件。儒家有传播仁义道德的自由,道家就有蔑弃仁义道德的自由,纵横家也有以利害关系取代仁义道德的自由。
面对旧制度的日益式微,旧秩序的日益破坏,兼并战争的日益频繁,诸子百家的治世良方形成各种独立的思想体系。为了更有效地传播自己的思想观念,人们竞相探寻最为合适的表达方式和最为美妙的语言技巧,从而形成各自特有的审美情趣。
先秦时的谏议文化?
先秦谏体文多属周代所作,其中以西周作品为多。
《国语周语上》载邵公在周厉王试图以武力弭谤时所作的谏文,文章详细分析了防民之口的危险,旨在劝其改正错误,表述清晰,意思完整,析理透辟,堪称西周时期谏体文的代表作,历来为众选家所著录。春秋时期,随着礼乐制度的衰微,僭越礼制的事情时有发生,谏诤因此日渐增多,谏体文的创作大量增加。
著名者如石《谏郑庄公勿宠州吁》(《左传隐公三年》)、宫子奇《谏虞君勿假道》(《左传僖公五年》)、申胥《谏吴王勿许越成》(《国语吴语》)等。战国社会动荡,弱肉强食,各国君臣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形势往往无所适从,随着错误决策的增多,谏体文的创作更显丰富。
最为著名者有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一》)、李斯《谏逐客书》(《史记李斯列传》)等。
时至今日,先秦时期的谏体文依然得以大量留存。刘向《说苑正谏篇》将谏诤分为正谏、降谏、忠谏、戆谏、讽谏五种。⑥细考先秦谏体文,大致可以区分为直谏和曲谏两种。
先秦时期的行为文化?
先秦时期的文化特征:
1、群体创作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出现在文字产生以前的时期,其特点是群讴唱和。其主要作品,应当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其基本审美趋向是实用。
墨子一书记载了许多关于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知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学认识水平,反映了战国初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队伍不断壮大的现实。
这代表了小生产者要求和睦相处,有安定的社会环境以保证生产发展,提高政治地位的思想,墨家学说在当时成为最有实力的派别之一,有“非儒即墨”之说。
2、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
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是当时主要的作品。
荀子哲学观点,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同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反映了战国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改造增强。
3、商、周之际到春秋时期
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为新兴文化的代表,当时重要的作品主要是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
庄子哲学,发展了老子的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属主观唯心论,社会思想,鄙视富贵利禄,反对社会不公平现象,庄子的这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西周春秋时期
贵族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创作者,他们所献诗、所采诗是这一时期留存后世最多的作品。老子的思想,“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哲学思想,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是运行的,事物具有对立面,并且相互依存在,不断的变化。
老子是大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是进步的,其无为的政治主张对缓和社会矛盾有一定积极作用。
5、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末期
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的“士”阶层,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最多最具个性的文学作品。
教育成就及文化贡献,教育方面,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提出“有教无类”,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编订和整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即“五经”。
先秦文化有哪些?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先秦文学1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先秦文学要讨论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文学的起源和口头文学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先秦文学主要由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为构成内容。
先秦的物质文化?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先秦时期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丰硕成果,为秦汉时期的文化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稳固的上升阶梯。秦汉时期全面发展的社会状况,又使先秦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有些成就得到发展,有的学科领域得到拓宽,有些经过改造、发挥,更加完善、系统,更加理论化。
秦汉文化与先秦文化,一脉相承,又有创新。海内六合大一统,封建经济大发展,秦汉封建国家影响深入边远地区,中外交往又有突破性的进展,以及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对文化的崇尚,这些既是秦汉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又铸就了秦汉文化的特有风采。
先秦时期文化发展特点?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文学的起源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那时候的文学已口头文学形式为主。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其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大部分也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的先秦文学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先秦诸子文化卓越品质?
先秦诸子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成果和不朽的学术著作,他们的学术品格和人格魅力也为后代士人树立了典范.先秦诸子作为学术探究者,具有以谋道,求道为最高目标的品格,不阿附权贵,不迎合世俗的品格,敢于质疑,大胆创新的品格,勇于批评,积极辩证。
先秦时期思想文化框架?
先秦文学按其历史轨迹可分为三个阶段:夏商时期、西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第一、夏商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与当时的原始巫术宗教文化相连。发展:㈠夏代及以前,文学主要表现是口头传说的上古神话和原始歌谣;㈡至商代甲骨文标志着成熟文字出现,甲骨卜辞、铜器文,《尚书商书》是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第二、西周春秋时期以礼乐文化为主的时期。文学特点:和谐、典雅,意味深长、婉而多讽(雍容迂徐)。发展:㈠周代文学更关注历史社会与人生,《尚书周书》有记录;㈡春秋时期①先秦历史散文(如《春秋》、《左传》、《国语》等)、②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老子》、(墨子)等)、③诗歌(如《周易》、《诗经》)。
第三、战国时期这时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九流十家)。文学特征:强烈的个性和激情(文章变尽、著述事专、文体备)。这时期成就:㈠散文如①论辩体说理文(《孟子》、《庄子》)、②专题论文(《荀子》、《韩非子》)、③介于史书,子书之间的(如《战国策》),㈡诗歌如《楚辞》。
先秦时期稻作文化?
据说,紫鹊界周边的梯田达8万亩以上,核心景区有2万多亩。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秦人梯田,因为梯田成型已有2000年历史,起源于先秦、盛于宋明,如今耕作仍在,是中国苗、瑶、侗、汉等山地渔猎文化与南方稻作文化融化揉合的历史杰作。
从海拔500米到1100米之间,梯田共400余级,山有多高,田有多高,水就有多高,这里没有一口山塘、一座水库,也无需人工引水灌溉,天然自流灌溉系统令人叹为观止。
远远看上去,田里还空空如也,但近看则有万千秧苗。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一般分为早稻、中稻、晚稻。早稻一般是3月底4月初播种,7月中下旬收割;中稻4月初至5月底播种,9月中下旬收割;晚稻则于6月中下旬播种,10月收割。
水稻按地域划分有两种,南方主要是籼稻,北方主要是粳稻。
先秦故事会感受?
先秦故事会该书很好地把历史阶段性与延续性结合起来。从三皇事迹和五帝世系讲起,一直讲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绵延几千年。过去有的书要么是单纯地讲故事,系统性不够;要么是呆板地陈述历史,可读性不强。
国平兄的书以时间为纵轴,以人物为横轴,以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把各个精彩故事串连起来,犹如一串悠长的珍珠,既有可读性,又不失系统性,娓娓道来,令人意犹未尽。
不仅开拓了阅读空间,而且提升了这些历史事件、人物和故事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