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小故事简短?
洪武帝元日查春联,有户门前悬挂:肩挑日月,扭转乾坤。横批:惊天动地。乃大怒,敢如是耶。
民妇答曰,我有三子,大儿挑水卖,早出晚归,肩挑日月;小子磨豆腐,扭转乾坤;三子街头打鼓,惊天动地,帝大喜,嘉之。
楹联小故事有哪些?
1、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
莺啼北星,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2、伞铺酒馆合写春联
山西有两兄弟双合门面开了一家铺子,长兄经营纸伞,老弟经营汾酒。商店开张营业那天,兄弟俩特意请当地名流写了一副对联:
问生意如何,打得开,收得拢看世情怎样,醒的少,醉的多
春联贴出后,看的人特别多,都夸这联写得好。上联以“打得开,收得拢”惟妙惟肖地描绘了雨伞的形状,又诙谐地展望了店里的生意行情;下联用“醒的少,醉的多”绘声绘色地摹写酒馆的热闹场面,又劝谕人们保持清醒头脑,联语寓意深刻,因此招徕了不少顾客。
3、巧借春联度过年关
旧时代常有“过年如过关”的说法。某年除夕,一穷困长工怕债主上门纠缠,一大早在家门贴了一副春联:
米无面无油盐酱醋皆无,如此贫寒,哪个小子敢讨账
笔有墨有琴棋书画俱有,徒然富贵,何愁老子不还钱
而另位寒士为了过个安稳年,门上春联为:
是君子容我过年;乃小人找咱讨债。
这副对联还配了“看刀子”的横批。“看刀子”三字用得好,万一逼得无路可走,不是自杀,就是杀人。按旧时代的惯例,春联一贴出,讨债的就不能再要账了,只能把债务推到下一年。
4、两副奇特的春联
综观千百年来,人们写春联,总是些吉祥如意之言,祈祷祝颂之语。但也有与此相反内容的奇特春联。
清代宁波有位著名的老中医,名范文甫,他就写过两副奇特的春联。一副贴在自家大门上,曰:但愿人常健,何妨我独贫。
另一副贴在自己卧室门上,曰: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
这位老中医,在除旧迎新之际,不求自己的富贵康宁,却一反常情俗态,虔诚地去祝愿别人的“常健”,高风亮节,令人敬仰。
5、巧写春联“讨”来年货
明朝时候,福州有个叫徐英的屠夫,因排行第五,人们都称呼他为徐五。他家一贫如洗,四壁悬空,凄冷之清,难于言状。但他很有文才,深得乡里称赞。
一年除夕,家里无米过年,他面对穷困生活,徐英发出了感慨,写出一副绝妙对联,一大早就贴到房门上。那对联是:鼠因粮尽潜踪去;犬为家贫放胆眠。
对联一经贴出,众人议论纷纷,同情的人们将家里准备过年的食物拿出一些送给徐英。这一年,徐英过了一个好年。
6、九九迎春联
我国有数九的风俗,从冬至日算起,每过九天算一个“九”,算到八十一天,称为九九,到时,九九寒尽,春暖花开。有个农民创作一副“九体”对联:
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院春幽挟巷草重茵。
上下联各九字,每字皆九划。把这对联写成空心字,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全联填完,即八十一天,“九”已尽了,已到花红柳绿、春光明媚的时候了。
7、“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朱元璋为屠夫写的春联
潮汕楹联文化?
有两个特色:第一个特色就是以本族的姓氏源流、发祥望郡为题材,绝大多数潮汕姓氏的族谱都有这样一个相同的记载,本族先祖原籍,第二个特色就是以本族先祖的功名、宦绩创作出来的,追本溯源,是人类的本性;而尊祖敬宗、颂扬祖德乃是每一个子孙的传统美德。
楹联小故事20个字左右?
1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通常由两个对仗的句子组成。2它常常被用于门额、墙壁、牌匾等处,以表达主人的情感和美好祝愿。3有一则小故事,说是明朝时期,有两位文人在一座桥上相遇,其中一位写下了“青山隐隐水迢迢”,另一位随即接了一句“秋月峭峭风凄凄”,这便成了一副楹联,寓意着青山绿水、秋月清风,给人以美好的意境和憧憬。
汉字文化小故事?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传承至今。这儿列举几个:
1.“心”字的由来
“心”字最早原来是一张抽象图像,意为“心中的模样”。相传古代的苏秦,因求学资金匮乏,只得卖身为奴。他的主人派他去耕种山坡上的一块地。苏秦在耕作时常常把心思放在学问和议论上,来发掘自己的才能。有一天,他在思考之余,拖过犁头时将心事涂在扛犁的土垄上,陶冶着情思。后经过若干次描摹,慢慢演化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心”字。
2.“鱼”字的由来
相传汉字的先驱甲骨文上面的“酉”字像一只水鸟,下面的“卜”字又像一个池塘。因此“酉”和“卜”就组成了“鱼”的意思。后来,“鱼”的形象不断发展,经过几百年的演变终于成为我们今天所写的“鱼”字。
3.“龙”字的传说
“龙”字最早的形状与“虫”字极为相似,不过各种较为古老的篆刻字体(如甲骨文、金文等)中,无一例外地都写成了一条手脚类似小龙的生物。相传古时候有位叫做龙山的人,他非常孝顺,许多次为了救助母亲而前往山中采药,声名也逐渐传扬开来。后来因为这个缘故,“龙”这个字取代了“虫”的位置,传承至今。
兰州小西湖公园楹联?
两江春水韵长安,一道秋风寒满川。这句楹联表达了兰州小西湖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景观:兰州处于黄河和泾河的交汇处,春季河水涨起,带动绿洲的春天,而秋风起时,满地的橙黄色落叶景观更显得“寒”的感觉。同时也借用了“长安”的典故,强调了小西湖公园的文化底蕴。
侯官文化小故事?
1.侯官鱼骨蛋糕:相传,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宏伟的建筑师来到侯官,他带来了一种新颖的烘焙食品-鱼骨蛋糕。在他的指导下,侯官的居民开始学习制作这个甜点,并将其美味传承下去。如今,侯官鱼骨蛋糕已成为当地非常著名的特色食品。
2.侯官狮子舞:据说在宋朝时期,侯官发生了长时间的洪水,造成了大面积的灾害。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侯官的居民自发组织起狮子舞队伍,在洪水退去后,他们开始在村庄里表演狮子舞以庆祝他们度过的难关。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并在每个春节都会展示给更多的人们。
3.侯官木偶戏:侯官木偶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戏剧,它源于明朝时期。这种戏剧以手工木偶和背景做为表演元素,通过演员的精湛技艺将民间故事和传说传达给观众。木偶戏逐渐在侯官地区流行起来,并成为了当地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受到了广大居民的喜爱。
4.侯官文武义山汉墓:文武义山汉墓是侯官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遗址,它是一座汉朝时期的墓葬。墓葬内有大量的文物和文献,反映了汉代时期侯官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在这里可以看到精致的玉器、青铜器、陶器和漆器,以及汉代时期的墓道和墓室。
5.侯官黑茶:侯官黑茶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茶叶,它在侯官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这种茶叶以它浓郁独特的口感和香气而闻名于世,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侯官黑茶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精选茶叶和独特的发酵过程,以保证其品质和口感。
数学文化小故事?
英国著名数学家艾略特爱默生有一次在一家书店里,他看到一个年轻人正在翻阅一本数学书,不禁好奇地问他:“你为什么喜欢数学?”
年轻人笑着说:“我喜欢数学,因为它能让我更聪明,另外,它还能让我认识一些有趣的朋友。”
爱默生听了这句话,非常有感触地说:“你说的太对了,数学可以让你更聪明,它还能让你认识一些有趣的朋友,但是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世界。”
从此以后,爱默生再也没有忘记这位年轻人对数学的热爱,他也深切地意识到,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精益算账文化小故事?
小账大算
李师傅是厂里的老人了,身为厂长助理,本次精益化管理中也身兼重职,负责我厂精益化管理运行工作。随着算账文化的展开推行,这天晨会上贯彻宣讲了关于精益化管理我矿最新的指导意见,要求算账到班组。所有生产环节都要算账,干前算、干中算、干后算;所有过程都要细化量化,从一公斤油脂到一斤棉纱都要体现出来。下班时候,厂党支部孙书记和李师傅正在交流精益化工作如何开展,班组长小刘、小张找来了。“书记,李师傅,正好你们都在,我们想反应个问题。”“这个算账文化,我们没有意见,可是咱们的账算的太细了吧?我们组今天领用七张砂纸都不行,主任说只需五张,两张砂纸也卡这么严呀?”“我们也是,今天焊接碰头座,工作量是焊接20件,估算需要2包焊条多一点,我们领三包焊条,结果主任只按需求给,三包都不给签批,这有零有整的,算账算的也太细了吧。”“哈哈,来,坐!坐!”孙书记让两个班组长先坐下,李师傅说:“这个不能怨你们主任,是怪我工作没有做到位,没有给大家说仔细,今天借着你们提到的问题,我给你们仔细说说。”“咱们的工作,其实标准化作业,生产耗材基本都是有标准的,首先你们今天材料的工作用量,主任有没有给够你们呢?”李师傅问道。“够倒是够了,就是卡的太死了,万一工作中有点其他情况,稍微超点量我们不是还得重新再批材料啊?还要去解释为啥超标了,这太麻烦啦。”小刘说。“咱们的精益化管理,目的是什么呢?”孙书记笑呵呵的看着他们。李师傅说:“你们多领两张砂纸,他们多领半包焊条,东西看起来都没啥,理由好像也是咱们说的人之常情,能剩点别不够,剩下的我们下次再用就是了。对吧?”“可是你们仔细想想,平常工作中,你们多领的这些材料,真的都能物尽其用么?半包焊条、两张砂纸,据我所知,这些比较零碎的材料,咱们车间、班组里面管理的并不是很妥善,或者随手一放,或者就地一扔,可能别的人不注意就当垃圾处理掉了。反正也没有多少东西,咱们下次再领,是吧?”“咱们精益化管理现在就是要从细微处着手,把咱们工作中的不足,可能会产生的浪费,通过标准化作业,尽可能规避掉这些不必要的成本开支,为什么我们要干前算,干中算,干后算?我们算这个东西做什么用呢?就是要养成标准化作业的习惯。把我们的改进变成一个可视的、直观的、量化的东西。今天我们做同样的工作比昨天省下了一张砂纸或者两根焊条,通过咱们的算账,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我们自己也能看到确实比昨天工作有改进,这样我们精益化管理工作的目的就达到了,坚持改进,杜绝浪费,降本增效。对不对?”“一张砂纸或者两根焊条,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东西,咱们不能光看小账,全厂所有班组的小账日积月累,放在全厂可就不是一笔小账了,一张砂纸算5毛钱,每个班组每天节省浪费1张,一个月全厂七个班组能通过砂纸节约80元,一年可就小一千块了,咱们把这一千块可能浪费掉的成本换成效益,买肉吃它不香么?”“香!香!香!哈哈”班组长小刘、小张不好意思的笑了“仔细掰开账听你这一说,还真是这么回事,你这管家是‘小账大算’呀,我们不服不行。”孙书记笑着说:“班组长是咱们的兵头将尾,你们是贯彻落实各种精神理念的最直接的执行人,只有你们对工作理解透彻了,咱们的职工工作中才能不变形不走调,咱们工作中有什么问题就应该及时交流,有不足的地方咱们才能认识到去改进,才能把咱们的精益化管理工作做实做细,把咱们厂这本小账算好。”
促进文化繁荣的小故事?
曹操一生喜欢读书,古人说他“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他在文学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
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歌,保留到今天的还有二十多首,像《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都十分有名。
他的诗摆脱了古典诗歌的束缚,并从民间文学中吸取大量的营养,齐势非凡,慷慨悲凉,风格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