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的好处?
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中外文化交流内涵
位于亚洲大陆东部的中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逐渐由近及远地与别国接触联系,进行文化交流。它包括人员的往来,物产的移植,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的传播。交流的途径多种多样,如政府使节、留学学生、宗教、商业与商人、手工工匠等,甚至战争与俘虏,也曾为文化交流提供渠道。
中国与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深度广度各有不同,彼此所受对方影响深浅及产生的结果,也因国家与时代而异。但中国与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是历史的必然,而在与各国交光互影的漫长过程中,总的来看是中外双方相互受益。
2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抄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②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③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断,维护袭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④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加强相互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文化交流的例子?
1、冈千仞访华
冈千仞于1884年5月29日从横滨乘船出发,6月6日到上海,会晤老友王韬及其他上海名流。然后畅游苏杭,饱览风景名胜,拜访俞樾等江浙名士,访问朱舜水后裔。冈千仞访华期间,广泛进行日中文化交流活动,会见了许多中国官员和文人学者,仅在其《观光纪游》中提到姓名的就有近200人之多。
除了好友王韬等人外,还见过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等达官贵人,俞樾、李慈铭、汪士铎等名流学者。交往时大多用笔谈问答应酬,有时亦由陪同的王惕斋口译。交流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各个方面。
2、雪舟画圣明代中日绘画的交流
1463年,雪舟接受了与明朝通商贸易而致富的大名(诸侯)大内氏的邀请,前往他的领地本州西部的周防国(今山口县)。雪舟希望有机会从这里到中国去,直接向明朝的画家们学习,同时在这里也能看到更多从中国传来的水墨画。他在周防创办了画室云谷轩,从事绘画创作,声名逐渐传扬四方。
1467年3月,遣明船到达中国浙江的明州(今宁波)。雪舟登陆后,先到明州东部的天童山景德禅寺参拜。雪舟在天童山深受僧众的敬重,获得了“天童山禅班第一座”的荣誉称号。因此后来他的画上常常落款“四明天童第一座雪舟笔”。
1468年5月,雪舟一行到达北京。他除了参加遣明使团的一些礼仪性活动外,主要是访师会友,学禅作画。他曾向明朝著名画家李在和张有声学习中国水墨画的着色、泼墨、晕染技法。
雪舟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当时中国的画坛,他一面参悟佛法,一面深入探究水墨画的精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统和雄伟壮观的中国山水,深刻地影响了雪舟的哲学观和自然观。
3、荣西传播饮茶之风的日本禅师
荣西1168年第一次入宋回国时,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1207年尾的明惠上人高辨来向荣西问禅。荣西请他喝茶,还赠给他茶种。高辨于是就在尾山种植茶树,出产珍贵的本茶,成为日本著名的产茶地,而后世有名的产茶地如宇治等地的茶种大多是从尾移植过来的。
1191年荣西第二次入宋回国时,因风在长崎县平户岛登陆,又将茶种播在该地富春园。次年,荣西将他所著《吃茶养生记》一书献给幕府,这是日本第一部茶书。因此饮茶风气先是在禅僧中盛行,然后才普及到世俗社会中去。随着茶树栽培的普及,饮茶成为日本广大民众的习俗。
4、鉴真和尚东渡传经的唐代高僧
开元二十一年(733)日本遣僧人荣睿、普照随遣唐使来我国留学。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鉴真去日传戒,为日本信徒授戒。当时,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唯有鉴真决意东渡。
天宝二年(743)鉴真和他的弟子祥彦、道兴等开始东渡。十年之内五次泛海,历尽艰险,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牺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挠而失败;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恶风怒涛的袭击,在海上漂了14天,最后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
返途时突发眼疾,62岁的鉴真大师双目失明,他的大弟子祥彦圆寂,邀请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但他东渡宏愿始终不移。
天宝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日,他率弟子40余人从扬州(今瓜洲镇入江口处)出发,第六次启程渡海,同年在日本萨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儿岛大字秋月浦)登岸,经太宰府、大阪等地,于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
实现了东渡宏愿。此后鉴真在日本辛勤不懈地活动了十年,传播了唐代多方面的文化成就,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5、罗森及其《日本日记》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
罗森1853年首次赴日期间,他感到与日本人打交道、订协议都离不开汉文。因此1854年培理舰队再次出发去日本时,便邀请友人罗森充任舰队的汉文翻译,罗森接受邀请同赴日本。
罗森在日本期间进行了许多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他广泛结交日本各界人士,除官员外还与文人、学者、僧人接触,不少日本人士也主动与罗森交往、笔谈,并向他打听中国的情况,表达“崇仰中国文物之邦之意”。
他发现日本人士“酷爱中国文字诗词”,很多人与他唱和汉诗,互赠书画,更多的人则请他题字、写扇面。据其日记所载,他在横滨一个月内,为日本人写了500余幅扇面,而在下田,一月之间“所写其扇不下千余柄矣”。至今在日本北海道函馆市松前城资料馆里,还藏有当年罗森题诗赠给松前藩家老勘解由的大扇面。
罗森也向日本书法家请教。他听说下田的文人云松窝擅长口笔书(即用嘴衔笔写字),也请他写了十几张草书,颇有“龙飞凤舞之势”。这是近代最早的中日书法交流。
关于文化交流的论点?
“一带一路”倡议是21世纪最重要的国际合作倡议之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反应了中国在国际合作中谋求互利共赢、与其他国家平等相待的一贯立场。今天在新的复杂国际环境下,遵循这一原则的意义更加突出。(人民网)
合作源于沟通和对话,文化交流也是国际合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来自不同环境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称为文化交流,这其中包括国家与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
文化交流场所的名称?
书店,图书馆,琴行,博物馆,展览馆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一、重要意义:
1、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内在要求。文化交流包括人员的往来,物产的移植,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的传播
2、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加强相互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3、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4、在现代,这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日益加深的时代,文化的软实力作用越加突出,在国际竞争力上的作用日益突出,所以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也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外双方相互受益。
5、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6、有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与时俱进、促进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二、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已经开始了文化交流的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交流日益加深,最终成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一部分。
三、位于亚洲大陆东部的中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逐渐由近及远地与别国接触联系,进行文化交流。它包括人员的往来,物产的移植,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的传播。交流的途径多种多样,如政府使节、留学学生、宗教、商业与商人、手工工匠等,甚至战争与俘虏,也曾为文化交流提供渠道。
四、中国与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深度广度各有不同,彼此所受对方影响深浅及产生的结果,也因国家与时代而异。但中国与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是历史的必然,而在与各国交光互影的漫长过程中,总的来看是中外双方相互受益。
拓展资料:
1、鸦片战争(1840)至1949年,中国国际地位沦落,与外国的交往也不如过去之自由、平等而广泛。但由于振兴中国的需要,近百年来,中国学习日本及欧美,文化交流不论主动或被动,仍然颇为密切、广泛而深入,超过以往各个时期。日本明治维新后,中国曾有学习日本的高潮。康有为变法,即以日本为蓝本。
2、1905年废科举后,全国各地设立学堂,大都聘任日本人任教习,而赴日留学的青年更不计其数。他们通过日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各种社会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最早就是通过日本刊物得知的。20世纪初中国的先进人物,几乎都在日本受过教育,回国后在各领域发生很大影响。19世纪中国设立了同文馆教授外文,翻译西书。以后严复和林纾(1852~1924)所译西方社会科学与文学名著风靡一时。西方基督教教士来华,布教之外也传播西方文化。
3、19世纪时,中国已有少数留学生派往美国,但赴欧美国家留学的高潮,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留学生学习内容,比以前赴日所学远为广泛,政治、经济、法律和理工农医之外,不少人去学文学、哲学、历史、教育以及绘画、雕刻、戏剧、音乐等等,从欧美各国全面吸取西方文化。
4、中国各级学校制度仿效西方,西方教会也在中国创办各类学校,文化交流渗透社会的许多方面。五四运动提出"民主""科学"后,欧风美雨铺天盖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日益扩大。若以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与百年前鸦片战争前后相比较,思想、宗教、文学、艺术以及衣食住行、婚丧礼俗,等等,几乎社会一切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这些变化有利或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是与外国(主要是西方,先是通过日本,以后则直接)文化交流的结果。
5、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对中国的观感虽有变化,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则逐渐深入,对中国艺术的爱好不减当年。这一百年中外文化交流中占主导的,却始终是中国接受西方的影响。
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了新的阶段。
开展文化交流的意义?
文化交流指的是发生于两个或者多个具有文化源差异显著的关系之间的交流。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内在要求。文化交流包括人员的往来,物产的移植,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的传播。交流的途径多种多样,如政府使节、留学学生、宗教、商业与商人、手工工匠等,甚至战争与俘虏,也曾为文化交流提供渠道。
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已经开始了文化交流的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交流日益加深,最终成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一部分。
在现代,这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日益加深的时代,文化的软实力作用越加突出,在国际竞争力上的作用日益突出,所以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也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外双方相互受益。
这里我们重点说说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一是文化交流也是国际合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来自不同环境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称为文化交流,这其中包括国家与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包括民族与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区域与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国际文化交流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自古至今,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经过长期相互学习、借鉴、融合不断发展提高,才有了我们人类的文明史。我国的文化必须走出去,融合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才能走在世界前面。
二是国际文化交流在国际层面上的作用。我国实施的全面改革开放经验证明,文化交流的发展,在当今和平的国际环境下,对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友好合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短时间内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国富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这些成就在世界是有目共睹的。我国国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也不断发展强大,我国在世界的国际地位也大大提高。我国加强对外文化的交流,增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了解,缩短彼此文化的差异,彼此之间的隔阂也逐渐消除,形成一种和平的世界氛围,这些都有利于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进步。另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对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和反恐都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三是国际文化交流在国家层面上的作用。国家的文化形象是国家文化传统、文化创造、文化实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精神风貌的显著表征,也是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尺度。一方面,对外文化交流要与世界文化接轨,以长远的眼光看文化交流发展,要以开放自信的胸怀对待世界文化,积极吸取其精华,形成我国特色的中国文化,同时符合世界文化发展进步的潮流。另一方面,我国文化长远发展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一定要认真大胆地吸收借鉴,坚持我国文化的特色原则,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一定要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维护我国文化的安全。
四是国际文化交流在教育方面上的作用。对外文化交流可以增进双方相互了解,加深彼此的友谊。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了解彼此的精神状态,双方的思想直接反映出来。因此,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可以增进两地友好关系,双方要在对等的位置,此外,对外文化交流对进一步增进两地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加强彼此在各个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具有深远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文化交流带来的是观念的更新和视野的拓展,能有效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提高国家的竞争力,提升国家国际化水平。
加强文化交流的措施?
1、发展传播本民族文化2、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3、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4、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5、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6、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7、我们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只列出提纲,具体还要注意结合材料
中西戏剧文化交流的原因?
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就是考察一国的戏剧在跨越语言、国别、文化、媒介等界线后,如何进入异域文化语境或数字空间,获得他者文化的理解和新的跨文化阐释,从而产生有别于它们在本土文化中的意义、影响和传播。
1935年,梅兰芳访苏成功演出后,与苏联各界专家进行座谈,梅耶荷德、爱森斯坦等人无不赞赏京剧艺术的典范性,但中国戏曲程式性、虚拟性的特点明显有别于当时苏联提倡的现实主义文艺,于是京剧被解释为一种象征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件极具代表性的个案,充分说明了跨文化传播中的不同解读与双向影响。
民族文化交流的例子?
因为是民族交流,所以郑和下西洋与鉴真东渡不算,这两个是对外交往
所以,民族间交流融合的有:
1.张骞出使西域;
2.昭君出塞;
3.文成公主入藏;
4.金成公主嫁与尺带珠丹;
5.九世纪,唐与吐蕃“长庆会盟”;
6.唐太宗时回纥南迁,与唐修“参天可汗道”;
7.清朝在西藏建立册封制度与金瓶掣签制,设驻藏大臣;
民族文化交流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现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也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既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借助大众传媒的手段,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充分发挥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华文化。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拒绝任何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和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文化交流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3、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4、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加强相互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