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十大著名历史故事(十大著名历史故事长篇)

十大著名历史故事(十大著名历史故事长篇)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480 更新时间:2024/3/6 8:05:22

十大著名历史故事搞笑?

1、曹操家宴,两个小妾为争宠打了起来,曹操大怒:你们同归于尽吧!突然一将兵闪了出来:末将于禁,多谢丞相赏赐。

2、武官在城中巡夜。有个人犯了宵禁,被武官捉住。这人自称是书生,与同学研习功课,因此回来晚了。武官说:“你既说自己是书生,我且考你一考。”书生:“您请出题。”武官开始思考。时间过了很久。武官:“哼,便宜了你,今天恰好没题。”

3、书生租了一间僧房来读书。结果每天都出去游玩,一玩就是一整天。终于有一天,书生喊书童:“取书来!”书童去找僧人借了一本《昭明文选》。

书生看了看:“太低太低!”

书童又拿来《汉书》。

书生:“低!”

书童又拿来《史记》。

书生:“还是低!”

僧人惊诧不已,前来问他:“此三部书学问甚高,熟读其一,足称饱学。足下俱都嫌低,真乃大才啊!”书生:“你说啥呢?我要睡觉,取书作枕头。”

4、北宋大词人秦少游常常以自己的胡须多而美引以自豪。

有一次,他特意借用《论语子罕》中的一句话,向苏东坡炫耀说:“君子多乎(胡)哉?”

苏东坡立即应声回答说:“小人樊(繁)须也!”正好借用了《论语子路》中的原话。

这一问一答,令当时在座的人个个笑得不亦乐乎。

5、有一个员外宴请家教书先生,搞的全是素菜,仅一盘豆腐好点,先生也只吃豆腐。

员外问:“你怎么不吃其它菜?”先生:“豆腐是我的命。”员外牢记在心。没多久,员外又宴请先生,搞的全是大鱼大肉,仅一盘豆腐是素菜,放在先生面前。可先生只吃鱼和肉,就是不动豆腐一筷子。员外问:“先生,豆腐是你的命,你怎么不吃呢?”先生:“今天见到大鱼大肉,我不要命了。”

中国著名历史故事?

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故事。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一说昭君非表字),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成语中「沉鱼落雁」、「画工弃市」记载她的生平典故。

呼韩邪归汉与昭君出塞,既促使匈奴结束了多年的分裂和战乱,又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此外,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族效仿中原的制度。

著名的历史故事?

司马光砸缸,著名历史故事,发生在宋朝河南光山。讲述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著名的真实历史故事?

草木皆兵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安居乐业

出处《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释义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故事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百折不挠

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直的怒斥。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因怕强盗会杀桥直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结果,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节操。

不屈不挠

汉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长安城中忽然有传言说要发大水了,长安城就要被水吞没了。刹时间,整个长安城的老百姓都惊慌起来大家扶老携幼,争相逃命。

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宫中议事,商量对策。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惊慌失措,劝成帝、太后赶快躲到船上去准备撤离。大臣们也纷纷附和王凤的意见。只有孙丞相王商坚决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来,一定是谣传,在这个关键时刻更不能轻易撤离,这样只会使人心更加慌乱。成帝采纳了王商的意见,过了一会,城里也没见大水来,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慢慢恢复了。调查下来,确实是传言失实。成帝对王商能力排众议很赞赏。王凤却认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怀不满。

王凤有个亲戚叫杨肜,是琅那太守,因为没有把他管辖的地方管理好,王商要办他的罪,王凤为此亲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杨肜说情,为他开脱。王商坚持原则,免去了杨肜的官职,王凤更加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打击报复。于是他勾结了同伙,诬陷王商。汉成帝最后听信了谗言,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

但是,是非自有公论。《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撰写王商的传记时对王商的评价是:为人诚实公正,不屈不侥。这样的评论是很客观公正的。

背水一战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不远千里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支!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释义:“不远千里”又称:“不远千里而来”,表示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遥远。

故事:梁惠王见了孟子,热情地说:“先生,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险了。”接着孟子说道:“在能出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二等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大国的大夫能从万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千辆,二等国家的大夫能从千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不多了,但是,他仍永远不会满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扬私利了。”

梁惠王听了很受触动,焦急地问:“那先生以为该怎么办呢?”孟子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也没有讲义的人会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再讲利呢?”

老马识途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广西钦州著名红色历史故事?

牛圩坡烈士墓是为纪念1945年参加小董起义被捕后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13位革命烈士而建。

小董武装起义是钦州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为钦州的解放起了关键作用。

历史上著名的情报故事?

说起间谍听起来像是近现代的名词,港澳台粤语中叫细作、二五仔、线人。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间谍就早已诞生并达到顶峰,历史上最有名的政治军事间谍出自宋朝时期的西北游牧民族西夏。

当时西夏的间谍已经发展到非常完备的程度,李元昊专门挑选人员,设置专门的机构来培育对宋辽的军事间谍。根据史书记载,西夏的间谍深入到宋辽两国的方方面面,除了有官职的人群无法混入(因为官爵需要考取),其他行业只要宋辽一有动向西夏就能获悉。

有一次宋国将领将一份公文放在主将大营,在有四名守卫看守,且值班巡逻人员查夜的情况下,西夏间谍居然都能混入军中将公文盗走。这一举动让宋军极为震惊,感觉西夏间谍就是一群水晶耗子琉璃猫太滑了。

西夏原本是间谍的老祖宗,俗话说“十个师父八个死在徒弟手里”。宋朝曾经利用西夏间谍成功实施一次反间计,导致西夏一蹶不振好长时间。

故事发生在宋朝,西夏李元昊执政期间。宋朝与西夏边境有个战略要塞清涧县,当时镇守清涧县的是名将种世衡。种世衡是武将世家出身,文武双全又深谙市井之道。西夏知道种世衡是名将,自然不会掉以轻心只能派西夏第一名将野利旺荣与宋对峙。

种世衡经常上街转悠,有一次看到一个名叫王嵩的乞丐和尚,此人衣衫落魄但身材魁梧。种世衡就招他入府成天喝酒聊天,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金银财宝送不停。王嵩很是纳闷,问到种将军为何对我如此恩重如山,我该怎么报答。

种世衡一阵哈哈大笑,接着沉下脸命左右把间谍王嵩拿下,拖出去一阵乱打。种世衡说王嵩如实招来。

王嵩高喊到,大丈夫行事光明磊落,我一片向宋之心日月可鉴。种世衡咬牙说道,不招接着打。

王嵩又被一顿胖揍,昏厥之前说了一句,种将军对我有恩,今天对我有些误解,出于恩情要王嵩的命也无妨,何必对王嵩动刑侮辱。

种世衡命人把王嵩拖下去,偷偷将其带到密室敷药治疗。种世衡看到王嵩后,扑通跪下说王兄弟受苦了。

王嵩说,种将军您可千万别这样,我这屁股不能动,没发给你还礼,您有什么需要王某的地方,王某在所不辞。

种世衡就将自己反间西夏皇帝李元昊和大将野利旺荣的计划一五一十说出来。

果不其然,王嵩伤好之后开始实施计划,在西夏经过一番皮肉煎熬,终于成功离间西夏君臣。使得李元昊将手下第一大将野利旺荣和谋士野利遇乞诛杀。从此,西夏重新布置边防,保证宋朝与西夏边境安宁长达百年之久。

种世衡利用间谍王嵩反间诛杀西夏第一名将,以此解除宋朝的边防危机,在古代战争历史上是留下浓墨的一笔。

著名历史故事讲解文字版?

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化,璀璨绚丽、深邃神秘。传说中的伏羲氏以龙纪官,神农氏以火纪官,轩辕氏黄帝以云纪官,金天氏契帝以鸟纪官,他们个个都是高深莫测,集上古文化之大成。龙师是伏羲氏,他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三皇之首。三皇五帝到底是哪几位,历来传说不一,各有所本。今据晋朝史学家皇甫谧《帝王世纪》的说法,将三皇解为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

中国著名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中国著名的历史故事有很多,例如:《勾践卧薪尝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商鞅变法》,《毛遂自荐》等等。

宜昌有什么著名的历史故事?

宜昌建城两千多年,地理位置险要,有名的历史故事大部分与三国有关。因为是历史故事,传说概不列入。从春秋到建国前,我大概整理了一下,有以下这些著名的历史故事:

1、三国时期: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夷陵大战”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赵子龙长坂坡大战、张飞怒喝桥断倒流水、关羽走麦城、关羽首身分离身葬当阳、诸葛亮黄陵庙撰碑、关羽点军、张飞擂鼓等,以上故事对于中国人来说基本耳熟能详了。

2、近现代:川汉铁路(铁路坝)、“中国的敦刻而克大撤退”、“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石牌保卫战、十万军民送自忠等,大部分与抗战有关,宜昌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3、其他:白起烧夷、白居易、白行简前三游、苏家父子后三游、郭璞相度宜昌城、欧阳修相关故事、玉泉寺相关故事。

儿童著名历史故事排行榜?

经典儿童历史故事篇一:元觉劝父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

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

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

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

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

“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

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

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经典儿童历史故事篇二:陆绩怀橘

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

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

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

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

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

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经典儿童历史故事篇三:感动杀手的人

春秋时期,有个昏君荒淫无道,他有一位大臣叫赵宣子,为人忠诚,时时处处都在劝谏君主。

君主很不耐烦,有一天突然起了歹念,雇杀手想把赵宣子杀掉。

这个杀手叫锄(ní),天不亮就到了赵宣子的家。

这时赵宣子已经起床,端端正正穿好朝服,在那儿稍微闭目养神,等着上早朝。

杀手见了很感动,心想:“一个人平居时都毕恭毕敬,这绝对是国家的栋梁。假如我杀了他,就是不忠,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假如不杀他,又失信于君主,这是不信。不忠不信,哪能在世上做人呢?”

最后他不得已,就撞树自杀了。

经典儿童历史故事篇四:三人成虎

魏国大夫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假如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恭说:“如果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将信将疑。”

庞恭又说:“倘若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相信了。”

庞恭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现在赵国离魏国比这里的街市远多了,议论的又不止三个人,如果我走后有人说我坏话,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有分寸。”

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但魏王果真听信了小人谗言,没有再召见庞恭。

经典儿童历史故事篇五:以人为镜

唐太宗是一个文武双全,英明盖世的能人,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在他身边有两位监督他言行的“明镜”:一为长孙皇后,另一位乃忠义贤良的魏征。皇上一有过错,他们立即会巧妙地指出。

据《贞观政要》一书所载:唐太宗喜欢一只小鹞子,一日正在玩鸟,魏征来了,太宗怕魏征指责自己,赶快把小鸟藏到怀中。魏征假装没看到,故意留下来与他商谈国家大事。太宗心里虽为鸟着急,却也怕暴露,因为他信任、敬畏魏征。等魏征走后,太宗取出怀里心爱的小鸟一看,早已命归黄泉了。

于是伤心地回到后宫,大发雷霆说:“我非杀掉这个田舍翁不可!”

皇后闻之,问明原委,立刻穿上大礼服向太宗行礼道贺:“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唐朝有魏征这样的好臣子,又有您这样的好皇帝,这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好现象,国家兴盛指日可待。”故使太宗渐渐平息了怒气。

唐太宗就“以人为镜”常观察自己,真正做到了勇于改过、从善如流。

后来魏征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今魏征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镜子。”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古代历史文化故事(古代历史文化故事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现存于世的十八篇里,有两篇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和黄河相关。第一个故事,就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山海经》里说大禹是黄帝的后代。在三皇五帝时期,黄河发大洪水,禹的爸爸鲧受命于尧,专门负责治水。鲧从天帝那里偷来息壤,随着水位的升高而生长,水一直涨,“息壤

  • 新郑历史文化故事(新郑历史文化故事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现存于世的十八篇里,有两篇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和黄河相关。第一个故事,就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山海经》里说大禹是黄帝的后代。在三皇五帝时期,黄河发大洪水,禹的爸爸鲧受命于尧,专门负责治水。鲧从天帝那里偷来息壤,随着水位的升高而生长,水一直涨,“息壤

  • 孝道文化经典故事有哪些(孝道文化经典故事有哪些名字)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分享孝道的典故,关于孝道的故事。不知道是几千年前,有个叫舜的人。他是远古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据说当年他爸瞽(音:鼓)叟和他继母弟弟好多次想弄死他。舜修补谷仓顶的时候,在谷仓下面防火,舜拿着两个斗笠跳下来逃掉了。舜在挖井的时候,他爹和他弟弟往井里填土,舜挖地道又逃掉了。此后仍对

  • 孝道文化经典故事简短(孝道文化经典故事简短50字)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分享孝道的典故,关于孝道的故事。不知道是几千年前,有个叫舜的人。他是远古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据说当年他爸瞽(音:鼓)叟和他继母弟弟好多次想弄死他。舜修补谷仓顶的时候,在谷仓下面防火,舜拿着两个斗笠跳下来逃掉了。舜在挖井的时候,他爹和他弟弟往井里填土,舜挖地道又逃掉了。此后仍对

  • 孝道文化经典故事50字(孝道文化经典故事50字左右)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分享孝道的典故,关于孝道的故事。不知道是几千年前,有个叫舜的人。他是远古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据说当年他爸瞽(音:鼓)叟和他继母弟弟好多次想弄死他。舜修补谷仓顶的时候,在谷仓下面防火,舜拿着两个斗笠跳下来逃掉了。舜在挖井的时候,他爹和他弟弟往井里填土,舜挖地道又逃掉了。此后仍对

  • 孝道文化的经典故事(孝道文化的经典故事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分享孝道的典故,关于孝道的故事。不知道是几千年前,有个叫舜的人。他是远古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据说当年他爸瞽(音:鼓)叟和他继母弟弟好多次想弄死他。舜修补谷仓顶的时候,在谷仓下面防火,舜拿着两个斗笠跳下来逃掉了。舜在挖井的时候,他爹和他弟弟往井里填土,舜挖地道又逃掉了。此后仍对

  • 感人的孝道文化故事有哪些(感人的孝道文化故事有哪些书)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刻木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沁阳一带)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

  • 感人的孝道文化故事作文(感人的孝道文化故事作文800字)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我身边的消防故事》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火,比如你能看得到的烧水、做饭,看不到的汽车、火车、飞机行驶等等,可以说,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火虽然是人们生活的必然要素,但俗话说,“水火无情”,如果不能好好地控制牢她,可能就会给我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话题“消防”。如果

  • 感人的孝道文化故事简短(感人的孝道文化故事简短50字)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

  • 关于文化故事(关于文化故事作文)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

    一张地图,让徐光启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他意识到,想要完善自身文化,便不能孤立地存在,要懂得“取彼之长,为我所用”。这奠定了他与带来西方科技文化知识的耶稣会士的结交与合作。1600年的中国,徐光启是少数几个了解到世界局势大格局的士大夫之一,愿意正视西方文化,敢于接受思想挑战,身体力行,与利玛窦等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