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抛砖引玉”的典故或故事?
抛砖引玉的故事:【成语】:抛砖引玉【拼音】:pāozhuānyǐnyù【解释】: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成语故事】:唐朝有个叫赵嘏的人,写得一手好诗,就连著名诗人杜牧也十分赞赏。当时有个叫常建的诗人,也很欣赏赵嘏的才能。一天,常建听说赵嘏要到灵岩寺去游览,便先到了寺里,在墙上写了两句诗,希望能引出赵嘏的诗来。果然,赵嘏看到墙上的诗句后,觉得很好,便顺手续了两句,使它成为一首完整的诗。人们称常建这种办法为抛砖引玉。这个成语比喻先发表粗浅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高见。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
抛砖引玉是一个跟唐代大诗人有关的成语故事。
唐代诗人赵嘏,以佳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博得大诗人杜牧的赞赏,人们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赵嘏,诗虽然写得很好,但从不轻易动笔,所以使得那些喜欢他诗作的人常常感到非常惋惜。
有一次,喜欢赵嘏诗作的人恰巧聚在一起饮酒谈诗,大家饮美酒,欣赏名诗,不知不觉中,就将话题集中到怎样才能让赵嘏自愿多写出一些好诗来。这时,有个人大声地说:“那我们就请他喝酒赏花,然后按规矩分韵作诗,谁如果不想作诗就罚酒,就像晋朝的名士那样,在金谷园饮酒赋诗,既风雅,又有趣。我想,这样的活动一定能引起赵嘏写诗的雅兴。”接着又有人反驳说:“这办法倒是不坏,既有趣又风雅,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在座的各位谁跟赵嘏有这样深的交情,能够去请他来这里陪我们喝酒?”
不久,这些人打听到赵嘏要到浙江余杭去游玩,于是他们依赵嘏的性格推断,他一定会到灵岩寺观赏前人的遗墨。很快,他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们花重金请了一个诗才不错的人,此人名叫常建。他先赶到灵岩寺去,到那里找了个风景别致的地方提前留下两句诗。
这天,赵嘏果然如众人所料来到灵岩寺游玩。他边欣赏附近的美丽风光,边细品山崖、僧堂壁上的那些诗。当他碰巧看到常建留下的两句诗时,觉得诗写得还不错,但语意未尽。于是他一时兴起,动手将那首诗续完。续完之后,他兴致昂然地吟诵了两遍,继续游玩去了。
常建的诗没有赵嘏写得好,他以“较差”的诗句引出赵嘏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叫作“抛砖引玉”。其实,常建、赵嘏并非同时代人,他们各自的活动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续诗之说不可信,只是由于这段故事非常出名,便被人们作为“抛砖引玉”的故事流传至今。
抛砖引玉故事完整版?
抛砖引玉,出自《传灯录》。相传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后来文人称常建的这种作法为“抛砖引玉”。此计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小利,是绣饵;“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引玉”,才是目的,“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误入圈套,吃大亏。
吹糠见米典故的故事?
故事:唐朝时,有一位读书人,他考中功名后,觉得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产生了嫌弃老妻,再纳新欢的想法。于是,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恰巧,对联被他的妻子看到了。妻子从联意中觉察到丈夫有了弃老纳新的念头,便提笔续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3、以禾稻对荷莲,以新粮对老藕,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谐音,饶有风趣。读书人看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爱心所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
4、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不忘旧情,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读书人也挥笔续写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这个带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很快流传开来,世代传为佳话。从此,汉语中就有了老公和老婆这两个词,民间也有了夫妻间互称老公和老婆的习俗
“吹糠见米”汉语成语,意思是;把米糠一吹开,立刻可看到米粒。比喻事情可轻易立见成效。如:「这事吹糠见米,不用多费劲!」近似于;立杆见影
礼的典故故事?
“礼”的来源、典故?
“礼”原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说文解字》就说:“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可知,“礼”原来并没有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方面意义,在阶级社会出现后,人类开始有等级之分,宗教祭祀也随之出现了身份的限制和区分,于是,作为宗教祭祀仪态的“礼”便开始具有了社会身份区分的内容。逐渐转化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种身份制度。
杯葛的典故故事?
读音:bēigé
典故:杯葛原系查利杯葛(18321897),他是英国地主的一个代理人。1880年因虐待爱尔兰的佃农,遭到佃农的反对,大家一致决定和他断绝来往。此后英语中就用杯葛一词来指一种斗争形式,即一方和另一方断绝政治或经济关系。
欺上瞒下典故故事?
堵塞言路欺上瞒下
李林甫升任第一宰相后,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惟一使他有所顾虑的只有玄宗皇帝一人了。为了达到独揽朝政的目的,李林甫千方百计堵塞言路,蒙蔽唐玄宗的视听。
任中书令后没几天,他就把所有负责监察百官,向皇帝进谏的言官召集起来,对他们威胁道:“现在皇上圣明,群臣只要顺从皇上的旨意办事就可以了,不必多发议论。大家看见仪仗队的马匹没有?规规矩矩,一声不发,就能吃着那御马房的精美食料。但要是不老实,只要发出一声嘶鸣,就马上会被取消仪仗资格,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李林甫企图用驯服仪仗马的手段来驯服群臣,使他们缄口不语。大家听了面面相觑,不敢作声。
有位叫杜进的言官实在看不惯李林甫的专横跋扈,不顾他的恐吓,仍然向唐玄宗上书言事。李林甫决计杀一儆百,没隔几天,便找个借口,将他逐出朝廷,贬到偏远的地方去做了个小小的县令。从此,不要说一般的大臣,就连专以监察进谏为职责的谏官们也不敢多说半句话了。这样,唐玄宗就再也听不到臣下的忠言逆耳,更听不到大家对李林甫一伙的不满之声了。
李林甫为了防止有人揭发他的奸恶罪行,还网罗了一批爪牙作为耳目,严密监视从朝廷到地方的各级官吏。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咸宁太守赵奉璋罗列了李林甫20多条罪状,准备上奏揭发。奏折还没到唐玄宗手里,便被李林甫探悉。他立即派人逮捕了赵奉璋。诬陷他妖言惑主,将他用乱棍活活打死了。慑于李林甫的淫威,满朝文武官员,没有一个不小心谨慎,以安身保位为己任。
唐代自从太宗开始,就形成了由皇帝面试取士的制度。天宝八年的一天,唐玄宗对李林甫说:“朕欲遵循祖制,广招天下英才,请为我诏令天下,凡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到京师参加考试。”
李林甫害怕四方举子,众多复杂,自己难以控制,可能会在答试时指责自己的罪行劣迹,便花言巧语对唐玄宗说道:“陛下,这样做的话,应试举人一定很多,如果全要由您面试,只怕是太累若您了。且草野之士,大都愚昧卑贱,不知礼仪,恐怕会有粗俗之语污辱圣听。不妨先令郡县官吏,从严挑选,然后送尚书省,再由尚书省进行复试,让御史中丞前去监试,然后将名副其实,成绩优秀的人,送到陛下处面试,这就可省去许多麻烦了。”
唐玄宗本来就只是想装装门面,现在见李林甫这么说,觉得很有道理,便对李林甫说道:“那就照爱卿的意思办好了。”这样,这次举试的大权就完全掌握在了李林甫手里。表面上他郑重其事,先让各地官吏选送人才到京,然后像模像样组织考试,但结果数千名举子,居然没有一人能被选中录用。李林甫这样做,上对不起国家,下对不起大批应试举子。但在串情完毕以后,他竞恬不知耻地问唐玄宗上了一道贺表,祝贺“皇上圣明,知人善任,已经做到野无遗贤了。”这样,既蒙骗了玄宗,又深深讨得了他的欢心。可见李林甫玩弄阴谋的手段是多么的“高明”。
唐玄宗后期,生活荒淫腐朽,特别是在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霸占了儿媳妇(寿王妃)杨玉环(即杨贵妃)之后,“如获至宝”,真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期。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几乎不再过问朝政大事。一天,他对高力士说:”而今天下无事,朕欲把政事全委于李林甫处理,你看如何?”
高力士对李林甫的专权是有所知晓的,他提醒玄宗说:“陛下,天下大权,不可以交给别人。况且李林甫权势已经很大,几乎无人敢向他提什么异议。我看重大事情,还必须由陛下您亲自处理为好。”
高力士的这番话,完全是为了维护唐玄宗的皇权和利益,不料玄宗这时对处理政事已日渐感到厌烦,急于要从中摆脱出来,好与杨贵妃寻欢作乐。听了高力士的话后,他脸色阴沉,很不高兴。高力士善于察颜观色,自知得罪了皇上,赶忙下跪连连叩头,嘴里说道:“皇上息怒,老奴该死,发狂疾,说胡话,罪该万死!”
唐玄宗看到高力士这副模样,不由被他逗得笑了起来,也不再计较。高力士从这件事情中了解到李林甫在唐玄宗心目中的地位,从此再也不敢在玄宗面前说他什么了。
李林甫独揽政权之初,正是开元盛世之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社会安定这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唐玄宗却把它归功于李林甫治理朝政有方,对李林甫恩赏日加。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6年江大理少卿徐娇上奏玄宗说:“皇上圣明,天下安定。今年全国犯死罪的仅五十八人,大理寺(司法机构)门可罗雀,无狱可断院内大树上有喜鹊筑巢,这可真是个大吉兆!”于是百官上表称贺,唐玄宗十分高兴,把这归功于任中书令还不到一年的李林甫,加封他晋国公爵位。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又加授李林甫开府仪同三司,并赐封邑三百户,这种优厚待遇,在唐代历任宰相中是空前绝后的。
唐玄宗对李林甫宠信日深,平时对他赏赐不断,常常派人给他家送御膳珍馈,四方贡品,以示慰劳。史书记载说,当时从宫廷到李林甫家的路上,送礼的小太监“相望于道”,络绎不绝。长安城东原来薛王的一座旧居,里面林园深幽,亭台楼树,错落有致,十分气派,是长安城内最好的私人宅第,唐玄宗也把它赏赐给了李林甫。
唐玄宗的宠信,进一步巩固了李林甫的地位,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此时的唐玄宗已经经常不上朝理政了,李林甫也不去宰相衙署办公,文武百官,都到他家中的“月堂”请示汇报,听从他的指示,他的家俨然成了一个小朝廷。
典故故事简短?
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大义灭亲:
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葫芦故事经典故事?
这个故事讲这样一个人,太阳晒到屁股了,他还在呼噜呼噜地睡大觉,等他起床,已经快到中午了。嗯,肚子饿了,得烧饭吃,往水缸边一看,水缸里一滴水也没有;到柴屋里一转,柴屋里没有一根柴。他懒得动,倒在柴屋前面,头一歪,又呼噜呼噜睡觉了,一直睡到傍晚才醒来。这时候,实在饿坏了,只好去打水拾柴。可是他懒得很,家里有水桶,不拿水桶去挑,只打一锅子水回来,他说:“我干吗挑一担水呀?累死人了。”山上柴很多,他呢,只拾了几根柴回来,说:“够烧一顿饭就行了。干吗要多拾柴呀,累死人了。”
这个人叫王九,他就这样过日子。一天,他打开米缸盖一看,哎呀,米缸里一粒米也没有了。他这才想起来,昨天就把米吃完了,这可怎么办?没有水,打一点;没有柴,拾一点!没有米,可到哪儿去要呀?没办法,只好饿着肚子睡大觉。
第二天,他听人家说,离村子不远的葫芦山上有个葫芦庙,葫芦庙里有个葫芦道士,葫芦道士有个宝葫芦。这宝葫芦可神了,往外一倒,就能倒出许多米来。王九听了可乐了,心想:我有了这宝葫芦,就不用发愁了。
他上了葫芦山,找到葫芦庙,向那葫芦道士一磕头,说:“师父,我求求您,把您的宝葫芦给我吧。”
葫芦道士说:“宝葫芦倒是有的,不过给你,你也用不上。”他拿出宝葫芦来,往外一倒,白花花的米就流了出来,就说“你来试试。”
王九接过宝葫芦,怎么倒,也倒不出米来。
葫芦道士说:“这宝葫芦得自己种的,才能倒出米,所以呀,送给你,你也没有用。这样吧,我给你一颗种子,让你去种吧。你瞧,这里许多人都来要宝葫芦,我都给一颗种子,让他们自己去种。”
王九说:“好,好,我来种葫芦。”
他跟人家一起走到山腰里,选了一个地方,种起葫芦来。人家都把土弄得细细的,才把种子埋下去,王九呢,他懒得很,把种子往石头缝里一扔就完了。
说也奇怪,人家种下的种子发芽了,王九种下的种子也发了芽。
人家对他说:“王九,快去浇水呀!”
“那该多累呀!”王九不去。
人家对他说:“王九,快去锄草呀!”
“那该多累呀!”王九不去。
一天又一天,说也奇怪,人家种的长了藤,结出了葫芦来,王九种的也长了藤,长出葫芦来,个儿一点不比人家的小。王九这可乐了:“瞧你们,又是浇水,又是锄草,累得腰酸背疼。我呢,什么也不干,不是也结出葫芦来!”
葫芦长得结实了,葫芦道士叫大伙把葫芦摘下来,在他面前试试。人家一倒就倒出米来了,王九呢,倒了好半天,什么也没倒出来。他可着急了,拿着葫芦使劲摇,摇呀,摇呀,从里面爬出一条小虫来了。
“师父,师父,这是怎么回事?这条小虫……”
葫芦道士说:“这叫懒虫。人家辛辛苦苦,种出粮食来了。你呢?是个懒汉,只能种出一条懒虫来。”
胎教故事经典故事?
分享花香的小松鼠
春天到了,花园里的鲜花盛开了,好香好香!鲜花开心的露出笑脸,香气四溢,蔓延在空气里、大地上。
一只贪婪的小松鼠咪在鲜花下享受着花香,它看到一旁的小猴子也在分享花香,小松鼠生气的对小猴子说:“走开走开,这花香是我的,不许你闻!”
小猴子说:“花香是大家的,怎么会是你一个人的呢?!”
小松鼠霸道的把小猴子赶走,一个人在鲜花里闻着花香,鲜花收起花瓣,把花香收走了,小松鼠伤心的说:“为什么鲜花要把花香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