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史属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就文化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属于世界最早的文化史一一史前文化。
史前文化
中国境内有多处早期人类活动的遗址被发现。考古证据显示224万年至25万年前,中国就有直立人居住,考古发现的有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南京直立人、北京直立人等。旧石器时代时人类使用的多为简单的打制石器,而新石器时代多使用磨制石器,表面平滑锐利,已经相当精致。石器时代的工具材质也已经不限于石器,诸如竹器、木器、陶器、骨器等都已经被大量使用。火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也起到重大作用。人类开始用火来烹调食物以延长寿命,并且火也可以用来烧制陶器与玉器。
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经进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其中出土的龟甲契刻符号与约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类同和相似之处,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发现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当华夏文明在中原发展的时候,现在的中国疆域内还分布着其他各种文化。
早先人们认为中华文化单一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晚近的考古研究证明史前文化范围遍及中国各地,呈现各地并起的现象,并各有其风格。在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其被认为是来源自中亚之安多文化,距今约一万年历史,以及后来之老官台文化和其延续的龙山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辽河中上游流域地区的红山文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四川地区的三星堆文化,还有台湾岛上的圆山文化。而在香港之黄土峒文化,更是中国华南地区文化之最早遗址,距今四万多年。
西洋文化史读后感?
“各种研究表明,两河流域的文明是由人工灌溉工程培育出来的,因为有效的人工灌溉工程属于大型系统工程,需要通力合作、精心规划、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等,导致了社会分工、职业专门化和新型社会组织形态的出现”。----既然人类文明是由这样大型复杂的工程培育出来,那么个人或许也是要多参加大型复杂的工作事务才能培育出更强的工作能力等,只满足于简单的体力、脑力劳动赚钱方式,是不利于个人发展的。
“尽管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地理资源本身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优越的条件,然而正是这一系列“不利”的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劣境”,导致了人类文明曙光的升起。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文明起源的动因往往是人遇到了自然环境等的挑战。面对挑战,人类必然要采取种种不同的应战措施,文明便随着这些措施产生。”----果然,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多吃点苦,多做有挑战性的工作事务也确是有必要的!现在所谓的快乐教育,给学生减负的做法,虽然在当下让孩子不用太辛苦,但是未必有利于国家社会的长远发展,同时孩子将来也可能反而要受更多苦唉!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史?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的沃土,也是今天我们提振精神、凝心聚力的重要支撑。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进程中,融汇了众多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智慧,形成了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概括出由基本理念、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理想信念等构成的文化经典,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高尚品质、文明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世代相传,汇集成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撑起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成就了民族精神“脊梁”,而民族精神“脊梁”又创造了东方文明。中华民族精神“脊梁”,有着深刻的丰富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渊源,以儒家学派为代表,但又涵盖了百家学说的精华,内容广泛、意义深远。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华传统文化包容外来文化史实?
在中国陷于外族统治时,外来民族的所传入的文化影响对于中原本土文化引起的动荡,历来是学者士大夫关心的严重主题,他们大致上是将种族与文化合并为同一议题。
中原传统儒家的教育
当孔子的思想转变成为中国传统正统思想的时候,汉代所编撰的《中庸》中曾经说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许许多多的人对于这段话并没有产生较深程度的理解,但今天的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天,其实真实的意思可能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综合,是一个人命和性的存在承载物。
荀子的观点是认为人性是空白或是中性的,经过后期不断的自我的训练和修养,即所谓"学"的过程,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仁人君子。在荀子思想之中,仁不是理所当然的禀赋,而是经过后天培养获得的一种特质。这就与其他的学说思想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就让我们了解到,传统意义上的学不仅是可以从从知识方面学习发展,还要符合礼的行为模式,以涵育一个人可能发展的仁。
这种儒家的思想为后世的中国文人所接受,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官方所接受,成为皇家统治者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
文化冲突的出现
日常生活上的改变首先就是造成冲突的首要缘由。虽然汉人在社会地位上远远不如元人,但元朝政府并未强迫汉人改易衣服与发式,汉人学者也仍照旧读中国书。许衡诸人还悉心努力,发扬儒家学说,既保存中国文化,更希望以此同化征服者。
清朝剃发、改服之令,启动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强迫选择,对于一般汉人而言,丧失自有文化的痛苦较之改姓易代的变局,尤有深切的感受。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三日的抵抗,以至汉人抗清运动,此起彼落,或潜伏山林,或寄居海隅,其动机无非是为了抗拒文化沦丧。中原学子所受的先秦儒家的春秋大义,本来就有中国与夷狄之分,内华夏、外夷狄,分别为两个文化圈。这一观念的祖型,应是周人封建亲戚,形成了以周王为中心的封建秩序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圈子外的族群与国家,就是外人;在这一共同体圈子内的诸侯,则是周人礼制之所及。
另一方面,又可因不认同华夏文化,因此而成为华夏文化圈外人。春秋时,南方文化不同于中原,楚国强大俨然自成格局,有些原属华夏共同体的国家,折而进入楚人集团。孟子指斥许行等人为蛮夷,正是所谓入于夷狄,就视同夷狄。族群血统的认同,遂与文化认同分开,成为两个标准了。
文人指示的反抗行动
顾炎武在明亡之时曾参与江南抗清的运动,失败之后,他游历关塞,结交豪杰,仍有兴复之志。他的著作,既有音韵与经学,更多经世致用的历史学与地理学。溯其缘由,顾炎武对于宋明理学空谈心性,颇有批评,认为五胡乱华是由于魏晋清谈,误了经世治国的事业。
(清军杀害反抗之人)
明代的讲学,顾炎武认为其实是清谈孔孟,也与魏晋清谈老庄同样误事。他的经学著作,尤其音韵之学,志在还原古代经典的原貌,因此梁启超认为顾氏的工作实是清儒朴学的源头:"清代儒者以朴学自命,以示别于文人,实炎武启之。"这是顾炎武在亡国之后,深切反思中国文化命脉所寄的儒学,盼望能从此重新找到经典的原貌及本来面目。
顾炎武曾发下重誓,终生不与清政府有所联系,以明朝遗民自居,从不忘兴复。他结交豪杰,跋涉山川,时时希望有所作为。顾炎武不同于王夫之,则在于他的深刻反省,对中国文化及中央集权的帝制,都有所检讨。在境界方面,顾氏毋宁高出王氏一筹。黄宗羲反思世事得失的结果,则是《明夷待访录》。这部书则主要是提出他的改革理想。该书涵盖广泛,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都有其改制的拟识。简单地用今日的名词说,他盼望中国发展一个文化精英的民主政治与社会,以学校为议政之地,转变中央集权的帝制为相当程度的地方自治。
然而,在他的晚年,对康熙确有许可之辞,也受清廷优礼。以此推测,在他的理念之中,天下生民百姓的福祉,当比民族大义更重要。至于朝代更迭,由他对于君主制度的批判言,本来就不是关心的重点。
清朝后期反抗情绪的递减
上述三人对于民族与文化的认同感与关心程度,不光是分布在光谱表上不同的波段。与他们同时的人物,大致都可在同一光谱表上找到所属位置。经过康熙一朝的休养生息,中国百姓生活安定,习惯了清朝的统治,亡国之痛已不在年轻一代的回忆之中。清廷沿袭明人政策,科举经义以朱子注解的《四书》为主,其重点在于伦常纲纪,当君臣的名义已定,则民族界限就不足以颠覆人间伦常。
结束语:清朝出现元朝所不曾有的文化方面的管制,还是因为统治者忌惮自己统治阶级的领导地位,但后期的文化融合还是表明两方不同文化冲突大大减弱。
简析“夏尚忠”?(中华文化史)?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时期。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它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夏朝总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延续近五百年。(夏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此为一家之说)
夏禹治水有功,被禅位为天子,成为夏王朝的建立者。禹即帝位后,都于阳翟(音「敌」,今河南禹州市),又曾都安邑(今山西安逸)或平阳。他一再会合诸侯,并将中国分为九州(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分别。一般乃指周礼九州,为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定贡赋的制度。
九黎,三苗的侵扰,是远古时代的严重边患。「少昊」、「颛顼」的时候,黎、苗等作乱,尧、舜曾征讨,至大禹时代才将之平服。从此,长江中游平定,黎、苗不再北侵。这是远古对抗南方部族的一长期的艰苦战争。
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业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称。大禹死后,他的儿子破坏禅让的传统,自立为王,恢复了黄帝王朝初期父子相传的古老制度。从此,王位的传子不传贤,实行世袭制度,开始了古人所说的「家天下」。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进步。
夏启即位后,很能继承大禹的事业,可惜死后,他的儿子「太康」无能,被一位诸侯首领、传说中「嫦娥」的丈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的之弟「仲康」为夏王,但实权操纵在后羿之手。仲康死后,其子「相」立,后羿被他的臣子「寒浞(音「浊」zhuo)」所杀,又杀「相」自立。当「相」被杀时「相」的王后「缗(音「民」min)」正在怀孕,逃奔到「有仍」(今山东济零县),生「少康」。「少康」长大后,就收聚夏的残存势力,灭掉「寒浞」,光复夏王朝。史称「少康中兴」。少康之子「杼(音「注」zhu)在位时拥有一支比较强大的武装,彻底肃清了「寒浞」的势力,并征伐东夷,使夏王朝发展到了鼎盛。其后的五代六王,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持续发展。夏王朝的统治,东至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当时已经能冶炼较好的青铜,生产了不少的青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品交换也有所发展。有了比较进步的阴阳合历和干支记日的方法。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术鬼神、淫乱,引起诸侯的反叛,夏王朝逐渐衰败。「孔甲」再三传到「履癸」(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务修德,奢侈无度,杀人无数,四处用兵,劳民伤财,以致民众反抗,诸侯叛离,终于被「商汤」所灭。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该书《殷本纪》中记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
忠是一种统治思想,有了他,统治者就可以更好的统治人民。所以,在中国进入不平等社会伊始,统治阶级就给人们灌输这种思想。夏可以说是中国忠义思想的开端,也为以后的统治者做了榜样
中华谜语歌读后感?
每个中国孩子,都或多或少从童谣中获得精神教化和艺术熏染,那朴实的文词,动听的韵律,机敏的睿智,俏皮的揶揄,幽默的意味,给我们平淡如水的乡村生活荡起多少美丽的涟漪成人之后回忆起来,也许多少童年往事都已经遗忘,但是母亲唱过的童谣,父亲教过的绕口令,那些爱的标记,却给我们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中华黄河楼读后感悟?
中华黄河楼位于青铜峡市黄河西岸,中华黄河楼中华黄河楼于2010年7月开工,主楼体高108米,可乘电梯直达楼顶。建筑由主楼、角楼、牌楼、12生肖图腾柱、镇河铁牛等附属建筑和雕塑组成,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设计风格为仿明清塔楼式古建筑,屋面为金黄色琉璃瓦,主楼为地上九层、地下两层。黄河楼主楼由地下、城台、楼阁三部分组成,建筑风格为明清仿古建筑,其主体建筑为混凝土框剪结构,外挑檐为钢结构,斗拱全部采用铝镁合金制作并用"和玺彩绘"装饰,顶部设计为地方风格的重檐十字屋脊,屋面铺装金黄色琉璃瓦,整体风格恢弘大气。宁夏黄河博物馆设置在黄河楼内,将在黄河文化、灌溉文化、农耕文化、回族文化,黄河新韵5个方面,面向全区乃至全国挖掘、整理文化内涵,反映黄河金岸灵魂。运用LED-3D技术、实物、场景等元素,再现数千年来从大禹治水到人民治黄、开发黄河造福人类的历史,充分展示"黄河大文化"。中华黄河楼是宁夏挖掘黄河文化打造的系列标志性建筑之一。
中华古典名言赏析读后感?
说起中国古代诗词,但凡不是个斗大汉字识不了一箩筐的中国人,相信都能够顺口说出一两句。即便是刚刚不过几岁的小小稚童,一提到背诗,也会背着小手摇头晃脑、奶声奶气的背上几句诸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千古名句来给你听。
要说这国学文化的兴起的对全民的影响还是挺大的。近年来许多学校开始对于古诗词的背诵有了诸多的要求,甚至有的幼儿园,专门开设了古诗课来带领孩子们背诵学习。自幼就开始让这些小孩子们接触中国古诗词之美。在当下这个对于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的时代,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似乎已经成为了一项不可不学的知识。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背诵这些由千百年前的古人所创作的古诗词呢?它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收益吗?
若是想要通过学习古诗词来获得物质上的实质收入,那么还是趁早打消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吧。学习并背诵古诗词从中所获得的益处可并非是用物质与金钱所能够衡量的。
还记得《红楼梦》中第四十八回中“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所讲述的内容吗?自幼被拐卖为奴不得读书的香菱对大观园中众姐妹能够吟诗作对甚是羡慕,也想成为一个雅致的人。于是拜了才女黛玉为师,学习作诗。书中曾经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词有一番颇有意思的品评与理解。
“直”与“圆”二字一字太过无理,而另一字又似太俗,但是若想要再寻出两个字来替代这二字似乎又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
可是你若是用“烟是直的,太阳是圆”这样的大白话来描述刚才的景象听起来又会怎样呢?这无理与庸俗的感觉怕是自己都瞧不下去,而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则如同景致就在眼前一般。所以说背诵一些古诗词,学习一些中国古代诗歌知识还是有必要的,至少可以让自己的修养得到提升,从此少几分“无理”与“俗气”。
那么我们怎样学习诗词才能够让自己变得不那么“无理”与“俗气”呢?且看曹公在原文中的借黛玉之口所讲述的学诗妙法。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连冰雪聪明的黛玉都建议多读多背名家的诗词来作底,可见这大量的背诵古诗词是多么的。读得多了,见得多了,这通身的气质,也自然就又内向外油然而出了。
小说中的林黛玉向香菱推荐了王维、杜甫、李白等诸多诗人的诗词作品,那么生活在当代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应该去阅读那些优秀的中华诗词来提升自己呢?
还记的央视著名的一档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吗?每逢新一季的播出都能够把全民诵读诗词的狂欢推向一个高潮。这套《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中所选诗词的500余首诗词不但基本覆盖《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第四季、第五季的命题范围,还收录了其中备选的诗词若干首。从中国最早的诗歌《诗经》到春秋战国的《离骚》,从西汉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到北朝民歌“木兰当户织”。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近现代诗词……中华诗词中的所包含的文化与底蕴,精髓与哲理,就在这一句句、一首首的诗词中为众多诗词爱好者尽数到来。品之不尽,回味无穷啊!
什么是文化史?
文化史,即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研究分支,它是历史学和文化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就其狭义而言,文化史曾与学术思想史或典籍文化史同义,如蔡尚思所著《中国文化史要论》。
一方面文化史研究或文化研究多集中于文化总体,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国民性、中西文化比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问题的研讨;
15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是《华美德故事》这本书讲了许多小故事,有讲爱国守法的,明礼诚信的,团结友善的,勤俭自强的,还有敬业奉献的。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我应该向书上讲的那些人学习,对老师尊敬,上课认真听讲,努力学习知识。对父母应该孝顺,经常帮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自己料理好自己的生活。互相帮助,同学有困难应该尽力帮助他们,有缺点不嘲笑他们,没人陪他们玩时,我应该和他们一起玩。对老人应该孝敬,如在公共汽车上,应该主动给老人让座。我们还应该爱我们的祖国,小时候好好学习,长大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在平时生活中应该遵守诺言,要是做不到要尽快对那个人道歉,勇于承认错误。这本书中的故事很精彩,使我也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