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拳的历史发展
红拳在陕西这块特定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文化熏陶下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在宋代以前,陕西是中国文化政治中心,也是武术高手云集之地,陕西红拳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其内容和完善。(2):在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0)“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王朝网罗武备人才的重要制度。武举的设立进一步刺激了长安城官宦子弟游侠习武欲望,习拳、舞剑、扎枪、跑马射箭成为长安少年的主要内容,各地的武士汇集长安,又一次使红拳得到广泛交流和提高。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七绝组诗《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千斤,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充分体现了当时长安习武之风。
在京城长安民间武侠常常仗义行侠,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土番兵陷京师,百姓涂炭,唐军四溃,代宗逃往陕州。勤王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仅仅收得散兵数千,形势危急。长安城内民间武侠与潜入城内的唐将王甫取得联系,于同一天夜晚突然在城中心的朱雀街一起击鼓,鼓声大作,群侠齐呼,英勇拼杀,土番兵仓惶出逃,溃不成军,京师收复,可见长安城习武人数之多,习武风之盛行。在西安至今还保留着地名“习武园”和“教场门”。明代,戚继光把红拳的技法作为训练士兵的必修科目:《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注解三十二势长又称红拳,拳谱中可见到“裙拦”撑、补、揭、抹、捅、劈、斩等,红拳拳谱至今还在沿用,如: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载“我前撑”“滚船劈靠抹”“鬼蹴脚抢人先着,补前扫转上红拳,背弓颠补劈揭起,穿心肘靠妙难传”“回步颠短红拳”“雀地龙下盘腿法,前揭起後进红拳”。现存红拳拳谱也是以“撑补为母”《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多处提到红拳,可见红拳在当时的影响之深。拳经中“披红”“推红”都是红拳至今还在沿用的招法。
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所载“西家拳”其惯用拳势“雀地龙”“裙拦”等。清代在《清稗类钞.技勇类》中出现过“大小红拳、关西拳的称谓。民间流传着“东枪西棍关中拳,东查,西红”的美誉。乾隆十六年夏季,乾隆帝见池中荷花初放,乾隆得句云:“池中莲藕攥红拳”打谁?纪晓岚看到池子左边的蓖麻,便以问对句,答道:“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同样以问句相对,天衣无缝,令乾隆称奇,可见红拳在当时声誉。红拳传域甚广,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等,尤以关中最盛。从宋代以后由于文化中心南移和东迁,陕西人以皇家思想自居,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人民安居乐业,很少与外界交流,因此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老红拳,外地拳种进入陕西很快就会被红拳化,失去本来的面目,如陕西红拳套路中的梅花拳、通背拳、翻拳等,只是套路的名而已。红拳发展离不开民间人民的热爱,在陕西六七十年代以前陕西城乡习拳者几乎全练得是红拳,可以说当时村村都有习练红拳者,练红拳的拳师,把红拳和农村过会、玩社火、秦腔融为一体,已成为陕西城乡主要的健身娱乐形式。
2008年12月12日,红拳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何谓红拳?其特点、精髓、要点是什么?传播为何不广?
红拳文化与武礼
红拳具有的文化特性,和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红拳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地域环境、人文文化,不仅因为它内容丰富,体用兼备,还在于它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思想。学习红拳不仅要研习技艺,更要追求和理解红拳丰富的哲学文化内涵。红拳老师注重武德教育,传徒授艺时,先要考察其品德,再观其行方可教之。红拳文化武礼,独具特色,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尊称,一切行动,一切过程依礼而动,依礼而始终。上场必礼,是红拳人的传统美德,亦是必行的程式。武礼可分为:站礼、拱手礼、口礼三种。一是站礼,即平日自己习练套势,由场右边上场启示起势,前辈早已形成定规---右上右下,并步成立正姿势,目视正前方。仅此一礼势,实为一种心理,是练,定心静气自省如何练好这一套路的思想提示:二是公开表演演练套路以前,出场表演者,立身并步站立做出特定动作;两臂高抬,胸前屈肘一掌一掌屈腕相握,向前上下两下即可,或左手抱右手,转身动步一圈频座拱手圈礼,以此表示对观看者的尊重,或遇之“以武会友”表演或武术竞赛演完收势下场。红拳极为讲究的徒手或器械对抗竞赛中,打手跑拳,提枪抱棍时,都是按照点到为止的原则以求胜负。为此,大都有较为明确的制度,那就是一让二过三胜负。让远让进不让寸。双方较量开始前,必须道一个礼貌口语:“请”才能正式比赛。双方较量中,必须按照不能严重伤害对方和点到为止的原则,亦可以说,这是属于“礼”的延续范畴之类的事,红拳的礼仪,涉及范围极广,表现在师徒关系上是那种带有血缘关系的师徒如父子式的“礼”相当普遍,十分严肃,尊师重道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是红拳与其他体育项目最为不同的特点。
红拳套路
陕西红拳包括打手对抗和套路运动两类形式及盘、法、势、理四个方面。突出表现“八字八法”的主要内容,红拳有拳有序,拳序结合,流传拳域起落势相约为一。
盘,红拳传统的基础训练——十大盘功。又称十大盘筋,简称盘功。它是红拳依据套路演练和实战打手实际需要,是属于以地面为依托物、以自身体重为负荷的静力、以柔韧为主的训练方法之一。盘即一组动作姿势,十大盘即十大组动作姿势;各种功法习练;千字锤、千把攒、千斤坠、踢桩、打桩、梅花桩、盘刀举凳、打沙袋、插沙袋、磕臂膀、磕树、举锁子、挑担子,及有练手之法、肘法、肩法、眼法、身法、胯法、膝法、步法、及药物配合练习、各不同器械都有各自不同的练习方法等(各拳系有不同的训练内容)。现择高氏十大盘功为例简述:首盘霸王举鼎势;二盘为撑补势;三盘为力推泰山势;四盘为千把攒势;五盘为孤雁盘翅势;六盘为雀地龙势;七盘为燕子噙泥势;八盘为单足独立势;九盘为靖王托塔势;十盘为魁星点斗势。
法,即打手手法,零手有百,汇编成串,组排成排子手。与组手排子(如五虎群羊、六把扇子、蜜蜂采花、八排手、九手排子、十二镫捶手),打手母子九拳及打手跑拳程式—门子,相辅并习,组成红拳完整的打手体系。
势,即套路,陕西红拳以七大拳系组成:红拳、花拳、炮拳、九拳、地趟、通臂、跑拳(门子),套路百余套。
理,即拳法理论。遗有专篇(如红拳打手歌五篇),谱本记有套路与动作名称及打手要言、口诀扎字、用武要言、图等,有拳有谱(基本上用关中方言)。在我国武术流派中,红拳堪称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的一个拳系。
八字八法,即手法(撑、斩、勾、挂、缠、拦、沾、挂)、步法(弓、马、偷、夺、即、窜、踪、退)、棍法(封、摩、揭、挑、搬、提、裙、拦)、刀法(提、扎、砍、撩滚、摩、擒、拿)、枪法(封、闭、捉、拿、撸、提、缠、环)、鞭法(遮、拦、踪、横、领、辟、刁、打)。以“八字八法”形成了陕西红拳的主要内容。
陕西红拳常用的器械:长器械有枪、矛、叉、戟、戈、双头枪等;短器械有匕首、刀、剑、斧、钺、铲、其它器械有棍、鞭杆、拐、盾、锤、流星锤、鞭、槊、锏、双钩、耙、抓、弓、矢、弹弓等。拳械内容共有40余套之多。
陕西红拳各类拳谱,套路共百余套。
红拳内容:包括打手对抗和套路运动两类形式及盘、法、势、理四个方面,而切保留了古老的单式技法(手法、腿法、摔法。既:出手一点红一招制人),和组合技法(排子手、组合拳法、既:犯了招架十下八下)。红拳的劲力讲究:拧腰摆胯,力发于根行于梢。
盘:
即运动基本功,又称十大盘筋,是习练红拳的入门基本功。俗称“筋不盘软,不学艺”。
十大盘又有软盘与硬盘之分。
十大盘软盘是:首盘霸王举鼎势;二盘撑补势;三盘力推泰山势;四盘千把攒势;五盘孤雁盘翅势;六盘雀地龙势;七盘燕子噙泥势;八盘单足独立势;九盘靖王托塔势;十盘魁星点斗势。
十大盘硬盘:千字锤、千把攒、千斤坠、踢桩、打桩、梅花桩、盘刀举凳、打沙袋、插沙袋、磕臂膀、磕树、举锁子、挑担子、缠线拔蒜、及不同器械的功法练习。
法:
即打法,主要有:“踩腿审进,钻靠刁打,交口明、行一实二,声东击西、后发制人,闪绽腾挪飞步刁打。零手有百余;组手排子如:五虎群羊、六把扇子、蜜蜂采花、八排手、九手排子、十二镫捶手等亦有几十之多。打手母子九拳及打手跑拳程式——门子,相辅并习,组成红拳完整的打手体系。
(1)手法:
手法是指近身实战攻防变化的技法法则。实战训练时叫“打手”。红拳的手法是以“撑斩为母,组排为形,零招散打,汇集成串”的打手体系,亦即红拳之精华所在。八种打法(撑、斩、勾、挂、缠、拦、沾、挎)在拳械中亦得以发挥。
排子手。排字意味着可单练,也可对练。单习排手各招时,左右互换,亦进亦退。两人盘排手时,其中一人按排字手格式出招,另一人处于守势,做相应的防御动作。对练是双方切磋,即“走门子”,亦称“打手跑拳”,以各种手法为主,身法、腿法为辅,相辅相成,故名排子手。其类型邢家有:六把扇子、五虎群羊、江南九手排子、三十六排手等。高家有:四排手、十排手、十二排手。习练者要经常进行“跑拳搭手”的技法的实际运用,师徒之间,师兄弟之间相互切磋点到为止的一种文打方法。
红拳打手绝招有:撑手带云手,打得天下无敌手。偎身靠子拧心肘,打人凭的六合手。
三十六排手之内容:
(1)贴墙挂画(2)猛虎爬壁(3)罗汉负宝(4)判官脱靴
(5)小鬼脱衣(6)玉带围腰(7)浪里拾柴(8)霸王安闲
(9)美女照镜(10)叶底藏花(11)锁里拔簧(12)秦王背剑
(13)搬倒泰山(14)老君捧盘(15)缠捶袖手(16)单段双段
(17)罗汉倒扫(18)单手擒方腊(19)金纽银扣(20)金雀捧圣
(21)大鹏展翅(22)花马分鬃(23)云里显圣(24)隔墙撇竹
(25)白猿献果(26)犀牛望月(27)泥里拔葱(28)鹞子入林
(29)野践满地(30)脚踏鸳鸯(31)撑棚斩架(32)仙人摘桃
(33)小鬼枪(34)老君抱葫芦(35)李逵标鱼(36)迎门铁扇子
(2)腿法
红拳拳谚中有“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手打三分,腿打七分,远脚、近膝、贴身胯打”等
红拳腿法主要包括:
在功能上,上腿主要是进行上三路(头、面、耳根、颌颏)的攻击。腿法有:迎风腿(正踢腿)、五花十字腿、背剑腿(外侧腿)、飞燕腿(外摆腿)、挂面腿(里合腿)5种。十字披红腿、
中腿主要是进行中三路(胸、腹、腰)的攻击,腿法有:撩阴腿、开门腿、挎剑腿、肋里塞车腿、挖腿、罗汉腿、磨盘腿。
下腿主要进行下三路(膝、胫、足)的攻击。腿法有:“拦马槛子腿、拨腿、蒲蓝腿(扫腿)、拨腿、顶门腿。抄腿后腿主要是用腿后击对方头面、胸部、腹部,腿法有:跟子腿、后撩腿、美女照镜腿、兔儿蹬鹰腿、驴儿后蹶腿。
腾空五腿主要是腾空踢击对方要害部位的一种方法,腿法有:二起腿、旋风腿、饿马奔槽、腾空双飞燕、腾空侧踹。
跌法五腿主要是避实击虚,采用倒地滚打的跌法技法,腿法有:金锁银扣腿、金绞剪腿、死人腾床、黑驴滚毡、乌龙绞柱。
(3)拿法
踢打跌拿中的拿技,红拳传统称之为“串子”,红拳拿技为三十六把拿。即猛虎爬壁、黑鹰锁嗉、金丝锁喉、金钩钓鱼、古琴独调、搬头换顶、仙人指路、暗渡陈仓、窝里炮捶、搬倒泰山、鸽子旋堂、金丝缠臂、顺手牵羊、赤风摇头、铺地锦绣、定海神针、架海金梁、举手降服、白虎摇头、叶底藏花、凤凰展翅、金丝缠腕、双开金锁、猛虎出柙、金刚折臂、湘子挎篮、强虏附首、侧耳听风、伏首阶下、将军敬酒、震地惊雷、横刀刮鸭、双龙入洞、鸿雁穿喉、二虎争食、声东击西。
(4)滚跌《万福堂红拳拳谱》中“九滚十八跌”之打法,弥补了红拳倒地反败为胜之缺。
“九滚十八跌”:
一黄龙滚江,二鲤鱼返江,三太子滚殿,四黑驴子滚毡,五美女晒鞋,六坤鱼翻刺,七缠倒探腿,八金铰剪,九金纽银扣。一死人腾床,二老兔蹬鹰,三下马坐泥,四阴锁阳锁,五美女滚毡,六小鬼枪,七力推泰山,八浪里撑舟,九鲤鱼扣腮,十叶底藏花,十一千斤闸,十二夫子拱手,十三倒身拔龙,十四单凤朝阳,十五拌跤,十六黄狗当道,十七二郎担山,十八仙人指路
(5)摔法
樵夫捆柴、老树搬根、勾连腿、却地龙、顺手牵羊、倒卷红。
器械打法
以棍枪为例,手法在器械上的应用与变化,数邢三的十六母子单头棍和二十四母子双头棍法,及赵武陆合枪法皆堪称绝技妙法。其内容于后:
a)、十六母子单头棍(白眉棍)。
黄D照坡,白虎洗脸,二龙争珠,樵夫砍柴,蜜蜂采花,庄稼扬场,海底捞月,老君倒关门,鸭子三拌嘴,黄?探爪,仙人捧盘,金鳌劈舟,李逵标鱼,金龙缠柱,勾阴为阳,判官脱靴
b)、二十四母子双头棍。
怀中抱月,母猪探泥,水花落挑,扁身中拦,夜叉探海,直棍拦取,锁里拔簧,倒取摩天岭,月斜月圆,珍珠倒卷帘,青龙三摆头,凤凰三点头,鸿门锣儿,脑门穴里一点红,水里挑莲,火里抓纸,姨娘倒穿鞋,上抡下扫,花子闯街过,莺莺倒上桥,公主攮王彪,陈俊背鞭取濮阳,击击击,刮刮刮。
c)、陆合枪诗
此枪立势甚刚强,梨花圈枪世无双。
圈枪为母玄中妙,左腾右挪把人伤。
封闭捉拿使得妙,梨花摆头法更良。
里外把门人不晓,双封纵步使花枪。
要知圈枪先学母,秦王摩旗第一枪。
缠枪拈棍黄龙枪,黑龙入洞最见长。
把门救护法程好,凤点头分第二枪。
穿指滚袖并鹞子,败走大略直入强。
扭手救护身法秘,扫帚分为第三枪。
背拿拦腿并摆拦,如猫扑鼠甚威严。
迎风救护枪法祖,白蛇弄风第四枪。
双封双闭死求活,无中生有发神枪。
兼有对接来救护,拔草寻蛇第五枪。
一捷为先接二进,夺窝复夺称凤凰。
裙拦刁扎还手救,梨花落总第六枪。
势:
势,即套路,含拳械对练,红拳套路有三十六路:小红拳、大红拳、太祖红拳、中红拳、太宗红拳、二路红拳、粉红拳、老红拳、长小红拳、月明红拳、关东红拳、关西红拳等。至于所用器,长兵以枪棍刀械为主,如六合大枪、单头双头母子棍、阴手琵琶棍等,断门刀、步战刀等;据《大清拳礼序秘籍本》《红拳拳谱》统计,套路总有百十之多。套路作为入门基本功训练,使初学者身法灵活,步法协调,即可下场表演,又可强身健体,是陕西农村主要的娱乐方式。
理:即红拳理论,红拳以《纪效新书.拳经捷要》做为拳法理论基础,注重技击性。现存红拳打手歌五篇,即:《红拳拳谱》、《红拳跑拳打手》、《红拳八大步法》、《红拳用武要言》、《红拳练功方法(药物等)》,及拳谱口诀扎字、用武要言、图谱等。
红拳主要特点:总括为十六字诀“撑补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奇,刁打为法”。
红拳拳法(师宝龙著1765--1845)
一要功夫二要拳,三要足手紧相连,手起脚不挪,止注打不着,脚起手不动,必定是大病。侧身换膀学的精,就是神仙也不中。打人如闪电,拔步如放箭。手去不显身形,显身形何为能。势势要亮,脚脚见将。身势如闪电,脚底如鱼窜。拔步如风,站步如钉。轻如鸿毛,重如泰山。拳打势样招架。打手不见手,见手不算手。进步如鸡窜,出捶如放箭。高棚低压,里勾外挂,撑斩勾挎,高低上下。双手不离腔,你忙我不慌。扁身身法最为奇,脚眼手尖不可离。打拳不离三尖,脚尖、手尖、鼻尖。出捶先看肩膀动,眼尖手快耳听风。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得步忙进脚,打人如捏火。撑来换撑,斩来换斩。撑不动不撑,斩不动不斩。高如泰山,低如鸟雀。有膀却无膀,无膀却有膀。丁膀不见膀,手去复探膀。你斩我绽,你绽(注:绽陕西方言读can解开的意思)我闪。阴阳要转,两手要直。前腿要屈,后腿要直,步步着力,天下无敌。撑手带云手,打得天下无敌手,打如玄黄,小如猫。五法合一家,打人焉不发。眼与心合,项与肩合,肘与膝合,腰与腿合,脚与手和,气与力合。肩探捶攒,吸喉贯顶,翻臀折腰。一呼一吸,气如细丝,习气养身,穿肠过肚。五脏六腑,气串经络。行于丹田,左传右转。拧腰捩胯,通关利窍。挖心出捶,搓磨括打。下针为本,惜气养身。吸气之法,缩骨欠肩,搜肩探膀。顺人之劲,借人之力。撑捶不利离腔口,前手如推泰山,后手如拔虎尾。手法容易劲口难,离人一寸,打上有劲,离人远必定闪。前顶后挺,上不离胸膈,下不离带口,高不过眉,低不过肩。捶到临身躲,迅雷不及掩耳。转劲最为高,身法要逍遥。眼硬打的眼软,手快打的手慢。拳不离脚棍不离搠,拳打手指,枪扎步眼,眼观手脚定存亡。一要准,二要稳,三要欺心,四要狠。拳有千变万化,闪身脱化滑如鱼。一搬二扣三丁拐。
红拳十六字决意解
第一,“撑补(斩)为母”。
“撑”和“补”的关系就是防和攻的意识,撑为防,补为攻,作为根本,“补”乃是技击变化之源。要求习练者要明白“撑中有补,补中有撑”,“以撑换补,以补换撑;以补换补,以撑换撑”。“撑来换斩”总之是“撑”与“补”变化随情,紧密关联。何况在“撑补”中还带藏着巧妙的“劈斩”。仅就“撑”而言就有“单撑”、“双撑”、“紧撑”、“翻撑”以及“却地撑”、“转身撑”等之区别。红拳中的“撑”不是一般的硬碰直撑,而是滚化的圆变的“撑”,确实“撑”法之特令人钦佩,“撑”法之妙、意深无穷。
第二,“化身为奇”。
武林界均知,“拳家的身,贵如金”。红拳,特别重视“化身”的练习。讲究自身不能化,既不能进膛制敌,更不能避敌取胜。在化身方面强调这两条:“身是一条线,不是一个面;侧变肩要活,肩活步为先”。拳法讲:“侧身换膀练得精,就是神仙也不中”讲究:“左非左,右非右,退又进,进有退,”突现了变化的一个“奇”字。
化身不仅使拳脚变化,进退相联,尤为可贵的是削弱对方之力,借力趁势取胜。故练红拳的主导思想不是以力拼力,以猛对猛,而讲究:“拳技功夫真,一巧破千斤”,要巧破千斤没有化身的本事就根本不行。要“化身”必须注重身法锻炼,以盘功练架的“弓步冲捶”而论要求是“侧身一条线,胸腹不全显”。红拳”中的套路“通臂拳”、“六合手”、“闪绽腾挪”等都是练身法而体现“化身为奇”的重要体现。
第三,“勾挂为能”。
“勾挂”也就是红拳里的“云手”,在红拳诸多套路中连接招式拳谱讲,“练好云手和抹手,打的天下无敌手”红拳突现出的特点是“轻”字,因而“勾挂”的手法才能表现出“轻”功的优势。在红拳的初级阶段,师传教导是要掌握:“高棚低压,里勾外挂”的技能。但到了高级训练中特别要求是:“高不棚,低不压;里不勾,外不挂,制敌取胜只一下。”这个秘诀是:“有影无影,见形变形,一势三翻,连环妙用。”什么是“勾”?什么是“挂”?“勾”中变招,“挂”必带卸,“勾挂”有高势低势之分,亦有单势、双势之分,但都在变化中应用。其能无穷。“红拳”中《子拳》套路“勾挂”之招最多,是体现“勾挂为能”的典型代表。
第四,“刁打为法”。
“刁打”红拳,中最突出的技击特征。“刁”是“审”对方之情而发,与“打”相联。不进即“刁”而退之,如进“刁打”并用。以“刁”消对方之力,用“打”又以“刁”而退避。“刁打”可贵之地,均在对方要害之处,尤以击打点破穴道为秘,所以“刁打“是贯穿在红拳“的始终之法。名拳《四究拳》,是运用刁打的典范。手法共二十盘,用时每盘都是前后左右,四面八方进击化变;刁必变,打必胜,神奇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