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部高分人物传记纪录片
个人看的人物传记类纪录片比较少,这几部是个人觉得还不错值得一看的。
讲述了“大时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一对著名夫妇的人生轨迹和中国近现代的激荡史密切交织,该片同时也记录了我国建筑史从无到有到辉煌的过程。梁思成到美国后学习了西方的建筑历史,他发现西方各个时期的建筑,被严谨地整理记录下来,而中国拥有数不尽的古建筑,园林景观却没有建筑历史。于是梁和林两位先生立志要从零开始探索中国建筑的奥秘,面对误解和轻视,他们默默用双脚走遍了中国大江南北,足迹遍布各个角落,他们用自己的一生为中国建筑史和建筑文化体系奠定了无比坚固的基石。之前坊间多是两位先生的情感八卦,人们提到两人第一下脑中闪现的也都是那些真真假假的轶事,对二人在学术、历史等上的成就毫无所知,真是让人唏嘘。
纪录片中女讲解也让人印象深刻,一般纪录片惯用男声,可能是男音更克制理性,该片的女音沉静动听,犹如潺潺流水低吟,很能让人静心欣赏。
《简方达的五幕戏》豆瓣评分9.3
五幕戏,五个主题,分别是父亲、3任丈夫,最后是自己。已经年过八旬的简在镜头前真诚详实、娓娓道来自己的一生。简是一个传奇的女人,但也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普通女人,经历原生家庭的不幸,经历性侵,经历过失败的婚姻……也遭遇过事业上的迷茫、重创……而这一切的纠葛归根到底是那三个亘古的话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在最后一幕戏中简用自我推翻再自我重建的方式回答了“我是谁”。“年龄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而是按照精神态度排序的。你可以在20岁时就对一切感到厌倦,也可以在70岁时重启自己热爱的事业。时间会让所有无关紧要的人逐渐面目全非,你会意识到任何人对你的评价、定义,都是过眼云烟,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决定以什么样的方式过一生。如果决定了,就不要怕,去试,去追,去搏,去证明,去到达。不要带着许多后悔离世:这包括后悔曾经做过的,以及后悔没有去做的。”
这部纪录片强烈推荐女生们观看。
《不了神话:宫崎骏》豆瓣评分9.1
身着白色工装围裙,头发胡须雪白,戴着大框眼镜,笑容童真,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爷爷,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在电脑特效充斥荧幕的今天爷爷依然坚持手绘每一个分镜头,老爷爷虽然不在意电脑特效,但最终还是去了解接触使用CG技术。看到CG技术呈现出软萌动态的毛毛虫时,老爷爷开心的像个孩子,但当几位CG开发人员展示模拟了一种肢体移动的CG技术,老爷爷当面怒斥,因为他有个残疾人朋友,这种东西对身体有残疾的人是一种侮辱。正因为老爷子对身边一切事物的感同身受才会永葆一颗童心,作品能击中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希望老爷爷能长命百岁。
《成为沃伦巴菲特》豆瓣评分8.7
这部影片是一个来自内布拉斯加洲的小男孩成为世界上最受人尊敬的男人之一的成长史。影片为独家拍摄,包含沃伦巴菲特从未曝光过的家庭影像。已经86岁的他,每天都开车去到办公室管理世界第五大上市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路边2-3美元的麦当劳早餐……看似普通,但又不普通,爱读书、做能力圈内投资、专注、爱思考、复利、危机意识、避免情绪化、护城河……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的道德情操。庄重和正直的人格魅力让他累积了巨额财富,并在一次史上最大型的慈善活动中,捐出了所有财产。这部影片中沃伦巴菲特会带领我们思考,当金钱不再有意义时,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没钱去吃“巴菲特午餐”?那就先了解下这位前辈。
《苏东坡》豆瓣评分8.7
个人之前对苏轼对了解仅停留在一代文豪和读过的一些诗词,也听说历朝历代有很多人是他的迷弟,一直不了解追星追苏轼追的是什么。这部纪录片可以让类似我这种小白粗略了解一下,豆瓣评分已经说明一切。该片一共六集,《雪泥鸿爪》《一蓑烟雨》《大江东去》《成竹在胸》《千古遗爱》《南渡北归》,片子构图精致画面很唯美,每集都不长,很适合时间不多耐心不足的人。内容上只能说讲了个大致的框架,展示苏东坡在文学、书法等多方面等才华和对生活豁达乐观的态度,但在叙事逻辑和层次结构上有些混乱,看得过程中偶尔会引人一叹,回望却不甚了了。
“在这世上,有些事物是可以逆生长的。当枯树发芽,石头花开,一张纸页成为传奇,人们就会从那张古老的纸上,嗅出旧年的芬芳。”如果感兴趣还是找其他资料好好研究这位神奇的人物吧。
二、关于中国近代将军的人物传记
曾国藩家书应该算是吧
三、近代人物传记都有什么书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民国人物小传》《近代史料笔记丛刊》《世纪风流书系》
四、中近代人物故事或
五、近代史上各大名人的传记
名人如秋叶,时过竟飘摇,风骚各自曾记否,若问传记有多少,牛毛。
六、中国近代人物传记及感想
读《曾国藩传》有感
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中国少有之精神,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后做聪明人。一位日本老科学家讲过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必须要聪明。”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这样。另一方面科学家的脑袋还必须笨,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的。乍一看,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命题,实际上,它表现出一个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不同侧面,正所谓“呆子”哲学。我想,曾国藩的治学就是“呆子”哲学的样板。如果不是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争,他可能会成为中国最后一个理子大师。处于众说纷纭:可能织的岔路口时,为了不把应该选择的道路选错,必须具有洞察未来的内察能力和直观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讲,做人或更甚者做科学家必须聪明,但是要想从平常被人认为极普遍明了的事物中,从那些连平常所说的脑袋笨的人也容易明了的日常小事中,找出它的不可思议的疑点,问个为什么,并极力阐明其原委,也是非常重要的,缺之不可的。在这点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是比普通脑袋笨的人更显得脑袋不开窍的死心眼的人。所谓脑袋聪明的人可以说他们如同腿脚快的游客,虽然他们可以捷足先登的到达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会遗漏路旁,脑袋笨的人犹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后,往往毫不费力的把珍宝捧在手中,脑袋聪明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推测,可以纵观路上的所有难关险阻,至少也是有这种预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伤自己的进取的勇气。脑袋笨的人,由于他的前途笼罩了一层云雾,反而持乐观态度,即使遇到难关,他会格外的努力,摆脱困境。脑袋聪明的人,会过于信任自己的脑力。其结果,当自然显示给他们的现象与自己想的不一致时,大概会这样想:是不是自然错了。另外当出现结果与自己想的相同时,恐怕会把这件要紧的事忘掉,反复琢磨自己所思考出的结果,是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偶尔产生的呢?一开始就断定行不通的尝试,好容易才明白那事做不成的时候可是他也抓住了一些并不是行不通的其他线索。这些线索也是那些一开始就不敢进行尝试的人无法接触到的。正如无数所谓的聪明人执迷于永动机的道理。脑袋聪明的人适合作批评家却难成为见诸行动的人。对于脑袋笨的人来说,别人的工作总是显得卓越出色,同时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进心。脑袋聪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为人之师却难成大家难为大师。记得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曾经说过:“哦手下成功的认识没有聪明人,大多是些能够坚持不懈的呆子。”是啊,他手下的经理有些只是初中毕业有些曾经是他的汽车司机,可以说不是或者不尽然是聪明才智使他们成功的,我想最重要的是那份坚持。聪明的脑袋容易苛求,但所谓的呆子却会和适宜的装傻充楞。正如苏东坡所说的难得糊涂。我觉得难得糊涂的境界就是一种呆子的处世哲学。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确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坏来区分的。当遇到不能改变或者对自己无害而有损的事情的时候,能装糊涂,扮呆子确实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的。所谓的呆子哲学的精髓就是能对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时候,往往它却向好的方向发展。着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结果。事实上作为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够藏污纳垢,否则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这个道理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体现。正如官场一样,和周围的人一起生活也要学会糊涂。最典型的就是有些夫妻之间的矛盾是因为一方的视而不见而化解的。在如今的物质世界里人们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许任何人伤害自己的利益。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过了就是浅视地表现了,糊涂一次也许更好。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改进建议:看得出来她有认真地看这本书,并且对此有深刻地认识。从曾国藩身上悟出了很多的道理,但是逻辑性不够强,应该把悟出的道理分纳归类,这样看起来更有条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