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急!需要5个关于勤俭节约的民间小故事!50字左右!谁能帮忙啊!太急了?
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为了不乱花一文钱,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
赵匡胤教女俭朴,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讲究俭朴。
从前,一个叫吴成的农民,相传他临终前,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
节约环保故事
小品《不差钱》在央视春晚火了以后,“不差钱”这句话很快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虽然不差钱,但是生活还是要崇尚节约,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一些细心市民的节俭故事,希望这些故事能给读者带来启发。
A“峰谷电”每月节电20度
柯岩街道的李奶奶是个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从去年起,她就到电力部门给办理了“峰谷电”。一年下来,李奶奶可算是尝到了甜头,她大约算了笔账,自从安装了“峰谷电”后,一个月大概能够节约用电20度左右,而且省下了10多元钱呢,一年下来就可以节约100多元。
自从李奶奶家安装了“峰谷电”,李奶奶一家都养成了节约用电的好习惯,只要是开空调、使用洗衣机或是烧水,她都尽量选择在早上8点前和晚上10点悔败碧以后。李奶奶说:“白天家里人都出去工作了,基本上很少用到电,一般用电都集中在晚上7点以后,到了夏天和冬天,空调都要开通宵,安装了“峰谷电”以后,我们一个月的电费从以往了70多元减少到50多元,真的省下不少钱呢。”现在李奶奶的邻居们也个个学起她的样,去办理了“峰谷电”,大家都享受到了这个节约金点子的好处呢。
b废布料成了环保袋
今年57岁的任爱珍,家住柯桥鉴湖景园,自从超市、农贸市场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规定出台后,任爱珍就开始动手用废布料缝制环保袋,现在他制作的上百只环保袋还赠送给社区居民。
任爱珍说,她做布袋送人是为了节能环保,节约资源,一只只布袋还代表着一份份环保意识的传达。任大妈的儿子在轻纺市场做面料生意,家里常常有些零碎的布料,放在家里常常被当垃圾扔掉。但是自从这些废布料作成袋子后,立刻变废为宝了,现在她已经制作了一百多只布袋,赠送了90多只。从春节开始,她自己每次去菜市场和超市就揣着自己制作的布袋去,很多邻居看了也很喜欢,觉得很耐用又好看,任大妈就上门送给这些邻居们。任大妈说,塑料袋枯段污染环境,环保有时候很简单,就在于一个习惯,用布袋是一种好习惯,买东西只要把袋子放在口袋里,脏了洗洗可以再用,而且还特别美观呢。
C废毛线摇身一变成保暖鞋
柯桥街道望湖社区的沈鉴华,她可是出了名的巧手,平时就喜欢编织东西,毛衣毛裤、保暖鞋,尤其是她编的保暖鞋,每双看似崭新漂亮的鞋,都是她用废毛线编的。
沈大妈在一次收拾衣服箱子时,发现有很多不穿的毛衣,一个变废为宝的想法就这样萌发了。于是她就用毛碧举线做起了保暖鞋,还去买来绒布和鞋底,两天工夫她就能编出一双漂亮精致的保暖鞋了。沈大妈算了笔账,一双保暖鞋大约要20元左右,而一件废毛衣一般能编5双拖鞋,这又省下了一百元呢,而且当礼物送给亲戚朋友也很不错哦。
毛泽东要求别人厅滑的自脊猛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小盆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馒头。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樱伏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