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和合理念古语
从历史上看,最早对于“和”有着独到理解,并且讨论了“和合”观念的人,应该是西周末年的史伯(准确生卒年代已不可考,大概生活在周幽王时期)。迄今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关于史伯的记载,主要就是《国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这一篇文字。此外,《国语·周语上·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通常也被认为是史伯的言论,但事实上伯阳父和史伯并非一人,伯阳父的生活年代可能要略早于史伯。
在《国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中,史伯对于“和”的探讨,主要涉及“和”“和合”“和生”等方面,由此形成了关于“和”的系统而丰富的理论,或者可以称之为“和”的哲学。这个“和”的哲学系统,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首先,“和”是这个哲学系统的本体论。“和”的本义为声音的相互应合。《说文》:“和,相应也。”围绕这个中心义又引申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化解矛盾之义,例如,“三曰礼典,以和邦国”(《周礼·天官》)。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和”本是一个极平实的常用概念。史伯第一次将“和”的义涵提升到哲学高度,把“和”定义为“以他平他”。所谓“他”,即存在差异的诸要素;所谓“平”,即协调平衡。故,“和”意味着聚合诸种存在差异甚至相互矛盾对立的事物,并使之协调统一。可以说,“和”即事物,事物即“和”,事物的现实性存在就是以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作为基本模式。
其次,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传统思想是以“人事”为中心,史伯对“和”的谈论也不离于此。“和”在社会治理层面的具体展开即“和合”,史伯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这一观念的重要性。从反面来说,史伯指出,“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其结果是“殆于必弊者”。从正面来说,史伯把商契和合五教作为对契大有功于天下的一种证据,“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所谓“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和合,会使百姓安身立命。这表明,“和”在现实的政治社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以伦理道德的“和”来实现天下“和谐”的状态。
最后,作为思想根基的“和”若要在现实世界发挥其作用,就必须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机制。史伯从本体论的高度揭示了事物生成和发展的辩证法。他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只有不同事物聚合在一起,并相互作用,才能不断产生新事物;如果只是同质事物的简单累积,那就还是原来的事物。史伯还进一步举例说明,“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薄?梢运担昂汀惫钩闪恕吧钡亩啤
产和合价值是什么
和合文化也叫汉族和合文化,是由现代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提出的名词。
“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现在的话就是“和谐”的意思。“和”本身已经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张教授要突出这一点,就在“和”后面加了“合”。他整理国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这一精神加以阐发,而其弟子跟起,成一时风气,而有和合之学焉。其和合学,是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和”精神的总结。
意义: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科学理解和正确弘扬中华和合文化,加强对和合思想的研究和推广,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在思维方式上有助于纠正以往“斗争哲学”的偏差。和合文化不是不讲矛盾、斗争和冲突,而是既承认矛盾、冲突和差异,又解决矛盾、冲突,使诸多异质要素、各个不同的事物在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求同存异,形成总体上的平衡、和谐、合作,把斗争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吸取各要素的优质成分,择优汰劣,促使新事物的产生,即由旧的和合体发展为新的和合体,由此而促进事物的不断发展。这种取代单纯“斗争哲学”的和合思维方式与新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实践相适应,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对内有利于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安定团结。市场经济必然充满了竞争,有竞争就有矛盾冲突,就有成功者和落伍者,就带来差异、矛盾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将影响安定团结。我们看到随着经济在竞争中发展,整个社会逐渐走向经济与市场的一体化;竞争是为了发展,是为了繁荣,但也需要协调个人与社会、不同利益集团、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共谋发展,把各方的利益都融和进去,而不可偏废。整个社会经过由相互冲突,到解决冲突,化解矛盾的过程,合理满足各方的利益和要求,这样就可以使市场经济得到健康发展。
3.对外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潮流,提供反对霸权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当今国际社会进入了后冷战时代,对当年的军事竞争变成了经济竞争;民族主义抬头,民族纠纷增加,面对这些差异和矛盾,亨廷顿提出了所谓的“文明冲突论”,认为未来国际政治斗争的主线,将由文明冲突取代意识形态及经济冲突,强调西方文明应防范儒学与伊斯兰两大文明的联合。这种理论实际上是“西方文化中心论”和“西方文化优越论”在新形势下的翻版,旨在以西方文明排斥其他文明,抹煞各种文化相互间的交流、吸取与融合,将文明的差异极端化,企图以西方文化及价值观为标准来规范当今社会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这与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走向极不协调,因而遭到了许多国家和人民的反对。事实上,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有好几千个民族,有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不能只有一种模式、一种要求。国际社会应该是多元而又互补的,即冲突又相交流的。国与国之间的冲突、矛盾难以避免,但不应诉诸武力,而应以和平的方式化解冲突,摈弃冷战思维。在这方面,中华和合文化可提供解决冲突、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共同发展的思想理论的指导,提供反对霸权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使人类文明和文化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中,相互吸取优长,融会贯通,综合创新,而共同创造21世纪人类未来的文化。
4.有利于推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实现中华民族及海外侨胞的大团结。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战略构想,指引我们顺利解决了香港问题,完成了香港回归。中国的完全统一已为时不远。“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依据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结合新的时代发展的形势,创造性地提出的伟大构想,与中华和合文化的“和而不同”思想也有某种契合的因素。“一国”可理解为“和”,“两制”即是“不同”。既承认“不同”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之差异,又以“和”来统一之,和合差异,而不抹煞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讲,“一国两制”与“和而不同”是相互沟通的。因此可以说,与中华和合文化相契合的“一国两制”构想,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宣传和论证中华和合文化、“和而不同”思想与“一国两制”相契合的关系,容易得到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的认同,实现中华民族及海外华人的大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