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历史人物方法技巧总结
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呢?评价历史人物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评价。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评价历史人物方法技巧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评价历史人物
第一,要有历史的观念——时空观念。
学习历史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时空观念。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下进行评价。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最基本观念。因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对人都有深刻的影响,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局限性。人物的历史活动不可能超出时代的局限性,所以评价者要置身于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去评价历史人物。
第二,要有科学的思维——辩证思维。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要全面地了解他一生做过的事,他做的事体现着他的思想和价值追求,是评价人物的重要依据。对人物所做的事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像哥伦布发现美洲,我们要站在欧洲人的角度看他,也要站在美洲人的角度去看他,还要站在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角度来看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不能有先入为主的偏见。我们要看到他所做的事件的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弊端。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一半好一半坏呢?不能这样简单地下结论,这就涉及到评价人物的第三个方面,评价标准。
第三,要有统一的标准——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是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人类社会的进步有时看上去是很残酷的。在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但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当私有制出现以后,阶级社会产生了,一部分人开始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另一部分人,但从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因为这个时期,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比原始社会时期明显增强了。英国的圈地运动,用暴力手段使农民与土地分离,看上去是十分残酷的,但为英国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要看他所做的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的长远利益,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总之看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第四,要有正确地表述——史论结合。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做到史实与结论相结合,有理有据,结合人物所做的事件逐项进行评价,做到事实清楚,逻辑正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离开史实的评价是空谈,没有说服力;离开结论的评价是漫谈,没有深度。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总原则及答题范式为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三确定原则——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阶级属性、在历史上的作用。对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与历史人物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如时代潮流或阶级属性)相结合。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一分为二或分阶段评价人物,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既要看到积极一面,也要看到不足一面。
应从历史人物活动的主要方面进行评价;要看主流方面,不能以偏概全。
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可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
三.各类历史人物评价侧重点
古代政治人物:主要围绕其政治主张、措施,以及对当时社会各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一般可从四个方面把握:对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对民族关系(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等)的影响;对国家统一巩固和发展的影响;对加强中外关系或各地区交往的影响等。
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主张、措施或行动:对反旧势力、对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的作用(近代社会革命任务即反帝反封);(思想文化层面)对西学的传播发展有何作用;(经济层面)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何作用;对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近代史人物需特别注意对纵向线索的把握,即该人物在上述几个方面比之前人的进步之处。
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的作用;(横向把握)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纵向把握)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的作用。
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倡导者和发起者,引领社会的发展;是重大事件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推动社会的重大历史变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加速历史任务的解决
评价历史人物方法技巧总结相关文章: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八种解题方法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高考历史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模式、原则和方法
★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作文6篇
★近代历史人物评价大全
★评价历史人物的作文
★近代历史人物评价1500字
★历史人物评价:康熙大帝
★高考历史12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归纳
中国近代史著名人物评价
只评一个人?多少字?而且,1949年至今不叫近代史了啊。。。
钱学森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1937年抗战爆发后,7月28日,国民党第29军军长佟麟阁和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在南苑阵地指挥,双双殉国.第38师驻南苑官兵全部转牺牲.
山西忻口血战中,国民党第九军军长郝梦龄率士兵勇猛杀敌,1937年10月16日,郝梦龄遭到敌人的机枪扫射,倒在血泊中,弥留时仍大呼勇猛杀敌.
1944年5月21日,国民党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在率部队转移时,被敌人发现,敌数挺机枪向他集中扫射,他胸前中弹像筛子底似的,壮烈牺牲.
1940年5月11日,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阵地指挥战斗时,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张自忠将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最高将领.
严复(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家乡的船政学堂,接受了广泛的自然科学的教育。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毛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他的译著既区别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主办《国闻报》。“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更生),广东南海人。出身于官宦家庭。幼年受严格正统教育。1876年师从朱次琦“经世之学”。1879年(22岁)任职于北京,“乃哀物悼志,以经营天下为志”。1888年趁入京应试之际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改良政治,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为他人所阻而不得上达至帝。后返粤晤今文经学家廖平受启发,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书,意图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主张,以扫除变法的障碍。1894年中日战争我国失败,康联合各省举人1300余人发动“公车上书”,呼请“据和、迁都、练兵、变法”。此后在北京上海分别组织强学会,创刊《万国公报》、《强学报》等刊物,进行变法的宣传。1896年光绪帝召见他,康上奏折提出一系列变法主张,进行“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后逃沪转港赴日,与梁启超一起拒绝了孙中山等的争取。后赴加拿大、英国,意图借助他力辅助光绪帝掌权未果。后又赴加拿大组织保皇会。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入侵。1905年同盟会成立。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清政府公布宪法大纲,此后不到两个月光绪帝驾崩,康上书摄政王请杀袁世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政府,康提出“共和体制不能行于中国”提出“虚君共和”。1913年康回国为母奔丧,袁世凯请其去北京,康拒未去,康留上海主编《不忍》杂志,组织孔教会。1917年康为张勋拥护溥仪发布《共和平议》,称“中国若仍行民主,始于小分裂,渐成大分裂,终至灭亡”。后张勋以失败告终。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康参孔于曲阜,称上海反帝运动为“沪乱”、北伐为“粤乱”。1927年临终前仍向溥仪“上折谢恩”,并称“以心肝奉至尊,愿效坠露轻尘之报”。
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他领导了中国知识界的启蒙运动。先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其后,他以进书和进谏的方式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康有为之前,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敢于像康有为那样把他们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议和设想反复向皇帝提出。在我国历史上,他首次倡导了政治体制上的中西结合,最早在中国提出了立宪政体,并提出了具体的宪政方案:兴民权、设议会、进行选举和地方自治,在坚持儒家传统和帝制的前提下,逐步学习西方的立宪经验。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有很多保守的成份,但作为我们民族思想文化成果的组成部分,仍然应当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