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他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成年后早期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期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被誉为“楚辞之祖”。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其中最著名的篇章是《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楚国大夫,湖北秭归人,一生忧心忧国,四处游说,当秦兵攻破楚国都城时,屈原含着悲愤的心情投江自尽,相传屈原投江是农历5月5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在5月5日包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后来把这一天叫端午节,一流传到现在。
如何评价张云雷?
张云雷92年出生于天津红桥,现年26岁,7岁结识郭德纲,11岁拜其为师,在德云弟子中排名第二,是郭德纲早期收的徒弟之一。05年因嗓子“倒仓”退出德云社,11年回归。“德云四公子”之一,也是德云社八队队长。
张云雷的“红”是迄今为止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一件事,这种“一跳成名”的例子,堪称前无古人,不好说会不会后无来者!
因其身材高挑,面貌俊秀,颇受女性观众喜爱,有一阶段,张云雷的女粉们在他每场演出时都整的轰轰烈烈,就是不想听他的消息也总有新闻途径灌到耳朵里来。
其实一直以来对张云雷还是有些偏见,因为本人对“小鲜肉”这个类群,向来没什么好感。特别是相声这个行当,历来没出过几个“美男子”,面相清奇的倒比比皆是。乍一下出这么一块儿与众不同的“料儿”,不按常理出牌,做为“相声爱好者”的我,自然得有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之后,有机会听了一次张云雷吉他版探清水河的洁本,他深沉缥缈的声线瞬间引起我耳朵的共鸣。一首通俗的民间小调被张云雷演绎的行云流水,百转千回!与高峰老板在《相声有新人》里唱的那段“探清水河”的天津快板,简直是南辕北辙的两种感受。
张云雷非常擅长“柳活儿”。
什么是“柳活儿”?“柳儿”是唱的意思,“活”是作品,以学唱为主要内容的相声作品就是我们常说的“柳活儿”。相声圈中最著名的“柳活儿”演员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当代“柳活儿”大家,也就算得上郭德纲了。
郭老师如此疼惜栽培张云雷,也是想相声“学唱”这一门,能够发扬光大,后继有人。听张队长的“柳活儿”,更像曲艺韵味的“民谣”,太平歌词的改良版,老郭说他是“少年太平歌词老艺术家”,实非虚言。论学唱相声功底,张云雷打磨了近二十年,实力非同寻常。
看他现场的录像,一众年轻女粉丝跟唱太平歌词,堪称“奇景”,这种老的曲艺形式不仅没有绝种,而且被这样一个清秀男子重新引导至时尚前沿,不能不佩服郭老板的识人慧眼和运作手段!
总之,相声中“柳活儿”一门,是真真正正的被张云雷打响了!可能张队长在现场把控、语言表达等等方面尚欠火候,假以时日,在德云社的氛围中多多磨炼,必能成气候。
张云雷火了。一首曲调婉转的《探清水河》唱醉了一众迷妹迷弟。
想起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在德云社天桥剧场的后台,跟当时还不温不火的张云雷聊过一次天儿。那天正逢“四九”,屋外滴水成冰。
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眼前的张云雷高高瘦瘦,刚刚站在台上侃侃而谈,两个耳朵上的耳钉熠熠闪光。台上的张云雷表演不拘一格,甚至有些过于闹腾,坐下之后的他则就安静很多,客气中带着一点点拘谨。
张云雷是在天津曲艺演出场里泡大的。这种经历主要得益于他的表姐王惠(郭德纲现在的妻子)。张云雷四五岁的时候,王惠就已经是天津市名气非凡的京韵大鼓演员。有演出的时候,王惠就把这个小表弟放在自行车后座上带着去,让他坐在放在观众席或上场门看自己表演。虽然表姐没有教过自己演唱曲艺,但耳濡目染之下张云雷平时也能童声童气地唱上几段。
1999年的一天,张云雷看到表姐带来一个男的,并让他管这个男的叫哥哥。张云雷问,这个哥哥是干什么的?王惠说是说相声的。仔细打听才知道,此人叫郭德纲。
王惠跟郭德纲介绍说,张云雷也能唱曲艺。郭德纲非常感兴趣地让他唱两句听听,听完评价说“还行”。
2000年张云雷刚刚八九岁,就跟着两人来到北京,一边上学一边学习表演。那段时间郭德纲教给他很多唱段,包括太平歌词、莲花落,也唱过几段大鼓。最开始是郭德纲一句一句地当面教,后来就抄一份台词,给他一段自己的录音,让他去学去练。词背下来张云雷就去找郭德纲,当面唱上一遍,哪里不对郭德纲马上给出指点。
尽管学了一段时间太平歌词和莲花落,但张云雷第一次登台表演的是相声。当天的经历张云雷记忆犹新。
那是在2002年的大观园庙会上,郭德纲带他和另外一名演员合说了一段群口相声《训徒》,张云雷是里面的“徒弟”。此前被教过几遍,上台前郭德纲问他“词记住了吗?”,张云雷点头。“我年龄小,也是无知者无畏,我说记住了,然后就上台了。”张云雷说,那次演出只是觉得好玩儿,感觉不出自己说得好不好。
除了庙会表演,张云雷当时也参加一些剧场花场演出,包括广德楼和东岳戏楼等。在剧场里演出时,张云雷正式开始了太平歌词和莲花落的表演。一段太平歌词的时长都不太长,一般也就15分钟。由于张云雷年纪很小,台下的观众看着也新鲜,15分钟很多人都听得津津有味。
2003年底,11岁的张云雷正式拜师郭德纲,成为德云社云字科的一员。张云雷逐渐为剧场观众所熟悉,还一度被戏称为“12岁高龄的老艺术家”。
演唱太平歌词的时光持续到2005年,每个吃“开口饭”的演员都会遭遇的问题来了倒仓。
倒仓那段时间,张云雷忽然变得非常不自信,他立刻感觉自己高音也上不去了,唱得也不好听了。当时他有些自暴自弃地故意不对嗓子施加保护,心想保护有什么用,还不知道倒完仓嗓子变成什么样呢。
而后在这种悲观情绪影响下,张云雷不顾表姐和姐夫的劝阻,从北京回到天津。回津两年后,张云雷开始从事各种和艺术无关的工作,先是做台球厅服务员、收银员,后来在地产公司上过班,在餐厅服务过,还在歌厅唱过歌。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六年。
直到2011年,王惠硬把张云雷从天津接回北京。到家后郭德纲问他怎么想的,张云雷还坚持说不想干这个。见到张云雷,当天郭德纲很高兴,可一听他这么说一下子变得非常失望。张云雷跟两人犟了一星期,终于心软了,他主动找到姐夫说,“我听您的,我还干这个。”郭德纲喜笑颜开。
郭德纲听了听张云雷的嗓音,依然能唱。由此郭德纲感叹说,“你也没保护,嗓子还落下了,应该是祖师爷赏饭吃啊。”
2011年正逢德云社成立15周年。此前张云雷在台上也说过几次相声,他感觉相声更好玩儿一些,从二次进京开始,他就从唱太平歌词正式转为说相声。
根据张云雷擅长演唱的特点,郭德纲最开始教他的都是以唱为主的相声段子。而且最初张云雷就被定位为逗哏,郭德纲说看样子他也不像捧哏,观众看他怎么也不信他会是旁边受“挤兑”的那位。
新的阶段里,张云雷登台说的第一段相声是《杨乃武与小白菜》,里面有不少评剧唱段,都是郭德纲教的。除了太平歌词和莲花落,相声里需要学唱很多新东西,由于有了此前的基础,张云雷不觉得这有多难。
他倒是对“说”的内容有些担心,也学过一些贯,但一时不敢拿出来表演,还是不太自信。后来张云雷心想也不能光唱,也得让观众知道自己还能说,这才开始表演《八扇屏》《报菜名》等贯口段子,后来也开始演绎平哏作品。
与曲艺演唱相比,说相声让张云雷感觉到更大的自由。“说相声能让我把更多的才能发挥出来。唱太平歌词的时候没这种感觉,唱词固定,不可能过于灵活,唱十遍都一样,但说相声每一次都有变化。”张云雷说。
见过张云雷的人大都会给出一个评价,帅。不过对于相声演员来说,帅是优势还是劣势?对此张云雷有自己的看法。
首先他自谦地认为自己并不太帅,另外以前总说相声演员不能长得太帅,而是要长得有特点,不过随着时代发展,现在说相声的很多都很帅气,这应该也是观众欣赏习惯的变化。
说到表演风格,张云雷有些不好意思地承认是有些“风骚”,不过他同时也意识到这种表演的局限性。“我现在还很年轻,但已经感觉到有些不合适,到了四五十岁我再这样肯定不行,这一两年我开始主动地往回调整。”张云雷说。
就此他曾经问过师父郭德纲,自己现在这样表演对不对,是不是应该中规中矩地说。郭德纲对他说,“你现在的表演没有什么对和不对。你这个年龄如果只是中规中矩地说传统段子,说得不会可笑,观众也不喜欢,你得先让观众认识你。过几年你觉得差不多了再来找我,我再一点点跟你说。”师父没有给张云雷严格的定位,这几年就让他自由发挥。
由于与观众距离近,现在剧场相声的垫话都比较长,这个部分演员可以有一些创作发挥。张云雷生活中会注意搜集素材,看到新闻上或生活中好玩儿的事就记下来,到家自己琢磨,看看怎么用一种合适的方式加到哪段作品中。
在德云社张云雷还有个外号儿叫“小辫儿”,这是因为他儿时开始留长生辫,一直留到15岁,唱太平歌词的那段时间还一直留着。而今张云雷的发型很是新潮,中间一道头发高高耸立,两边则理得非常短。像一些年轻人一样,他的两个耳朵上还扎着耳钉。
那次跟张云雷聊完,过了一段时间就出现了南京跳楼事件,让熟悉他的相声观众一阵担心,怕他这辈子站不起来了。
而今一两年过去,可喜的是张云雷不仅站了起来,还走出小剧场在电视上亮相,并赢得了更多电视观众的喜爱。
小辫儿,注意身体,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