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低,受众广,宣传影响力大,既能传播非遗文化又有影片票房收入,一举多得。在文化传播领域,美食文化有《舌尖上的美食》地域文化有《航拍中国》历史文化《国家宝藏》的历史知识剧场都是通过影片或剧作的方式呈现出来,取得较好的收视效果,也为传统文化的盘活寻找生机,成功的经验在非遗文化的传播中同样可以复制。
非遗文化最重要的不在于成品效果,而在于制作工艺的复杂度和传承性和天然性。论品质,工业印染、刺绣针脚可能比人工制作更为精细,所以如果只是工艺制品的零售,工艺复杂且造价高的非遗产品市场需求量和推广度都不如工业制品。
所以对非遗文化的推广一定要找到他独一无二的地方,也就是制作原料的纯天然和制作工艺的复杂精良。影片的介入可以从选材,制作,打磨,销售各个角度入手,既能展现非遗文化的前世今生,体现文化的传承性创新性,又能将非遗文化的现状与困境展现出来,在赞美老工艺人坚持手艺传承的同时,也呼吁年轻人积极投身到传统文化接班人的行列中,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影片详尽的记录制作过程,也让人们对非遗的了解更加深入细致。
其次在投报比上,影片只需要如实记录非遗制作过程,加上国家大力扶持与投入,国产电影保护月的助力,使得电影能够确保受众基础,在大众了解并逐渐喜爱的过程中,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打下基础。对于小成本影片,甚至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剪辑出一集精美的纪录片,而现在正值互联网时代,短视频的流量逐年攀升,视频投放的平台也越来越多样,前期的低投入和后期几十万甚至百万人次的播放量,可见影片的宣传方式无疑是最划算的一种手段了。
侗族非遗技艺有哪些?
侗族织造技艺是侗族人众多才艺之一。侗锦以其独特的编织工艺,富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图案,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亮丽和谐的色彩,高雅凝重的品质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我国著名的织锦之一。侗锦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以至汉代。《后汉书·南蛮传》有:南蛮“好五色衣服”之记载。这里的“南蛮”指中国南方民族的泛称,其中包括了侗族的先民。唐代李延寿《北史·僚传》也有“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的记载。这里的“僚人”主要指壮侗语系先民为主体的南方少数民族。从诸多的文献记载中可看出,两汉至唐宋时期,侗族先民的纺织技术和印染工艺已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织品和服饰的色彩搭配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特点。
非遗项目有哪些?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皮影戏、剪纸、古琴、珠算、二十四节气、针灸、书法、京剧、活字印刷术、清明节等等。
1、皮影戏
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剪纸
一般指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古琴
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