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自古就是文人雅士的把玩之物。扇子历来也是文人文化的象征,在大量的诗词、戏曲、书画艺术中,都少不了一把扇子,而扇子本身就是书画艺术的载体。
近几年来接触书画家和藏家,也发现大家对扇面、成扇这类形制作品喜爱,自古书画形制有一手卷、二册页、三中堂、四条屏、五楹联、六扇面。扇面虽小品,但是它的艺术价值不容小觑。小小一幅扇面,融合了诗、书、画、印、工艺于一体。由于尺幅限制,扇面更加要求书画家精心设计线条、墨色和构图,更加能够体现出书画家的水准。
扇子也可以把玩,好的扇骨都是用上乘的竹子,加以好的工匠精心制作而成。因此扇骨本身也极富有收藏价值,加上长时间的把玩,留有的包浆和时间印记,也是一种文化。
你有没有想用文征明小楷创作一幅扇面作品的欲望?
中国书法教师张斌锋行楷扇面示范、借至今日头条新闻平台,欢迎各位网友关注评论。
有这样的想法,不过水平没有文征明的高。曾经想象如果用文征明的风格写扇面作品,一定不错,可惜,自己的水平不高,实验的作品,距离自己的感觉非常远。
文征明的书法是文人书法。王世贞说文征明的书法无所不窥,仿欧阳率更、眉山、豫章、海岳、抵掌睥睨,而小楷犹精绝,在山阴父子间。八分入钟太傅室,韩、李而下所不论也。董其昌说小楷惟文待诏,晚岁逾工,年八十二灯下尚能作蝇头书,又能每旦书《千文》一卷。
文征明的小楷雅致有加,心幽意远,如其山水画作之意境,用文征明的书法风格抄写经典散文诗歌与扇面,或悬于室壁或执于手中,定然有一种偏偏儒雅风流之气,于心中有有一种雅趣充溢。有人说文征明为人随和,孤芳高洁,甚至说其人品第一诗书画次之,能够欣赏或写一手如文征明的小楷书法,毕竟人品艺德不俗。
有人说田恒老师的书画扇面很受欢迎,你怎么看待他的画作?
“书法”释义(三知定义)
一切皆有形万物又无法
“书”是形是表象看1是1
“法”是意是精髓看1是0是无限远……
是思想是高度是修为是积淀登封造级之人生高度能大彻大悟之大家需潜心修心静心精心修行千年万世才能修到…………
(主次虚实相生自由自在不刻意经营画面随心随意随缘气晕生动字字不同一气呵成…)
三知有礼20140523于九华山
我没有亲眼见过田恒老师的作品,但是看过一些关于媒体人对田老师的评价,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作为现代书画大家我希望田老师能走的更高更远。
“班姬团扇”的典故,有什么历史故事?又是出自哪里?
“班姬团扇”的典故,是用来形容失宠遭到冷落的人,也比喻形容凄凉哀怨的情感,毕竟“班姬团扇”的主人公,就是一位失宠而极其有才的才女。
“班姬团扇”的主人公,是汉成帝刘骜的妃子班婕妤,班婕妤,虽然史书中关于她的名字记载不祥,但她却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才女,是中国文学史上,善于辞赋的女性作家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班婕妤还是后世威名远播的名将班超,以及著名的史学家班固、班昭的祖姑。班婕妤有个弟弟,名叫班稚,班稚生班彪,班彪生班固、班超、班昭,班家在文学方面,可谓是家学渊源。
那“班姬团扇”的典故,出自哪里呢?又有什么历史故事呢?
“班姬团扇”的典故出自《汉书外戚传》,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意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班姬,名不祥,她不仅是西汉时期的才女,而且容貌秀丽。
汉元帝驾崩后,太子刘骜继位,是为汉成帝,不久汉成帝就纳班氏为妃,班氏入宫后不久,因为才色出众,所以深得汉成帝宠爱,于是被封为婕妤。
汉成帝刘骜,继位之初还算可以,但之后就沉迷酒色、荒废朝政,并任由外戚专权,为后来的王莽篡汉埋下了祸根。
后来赵飞燕入宫,赵飞燕以瘦为美著称,她和后来唐朝时期以肥美著称的杨玉环,并称为“环肥燕瘦”。
赵飞燕入宫后,就深得汉成帝的宠爱,之后赵飞燕为了在宫中有相互照应之人,就把妹妹赵合德也介绍入宫,赵合德也是一位美丽出众的女子,所以同样得到汉成帝的宠爱,甚至她受宠程度,还一度超过了赵飞燕,当然,这并没有影响赵飞燕和赵合德的姐妹情谊。
随着汉成帝对赵氏姐妹的宠爱,就冷落了许皇后和班婕妤,许皇后对此深为痛恨。
赵氏姐妹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就在汉成帝面前诬陷许皇后和班婕妤行巫蛊之术,汉成帝听了大怒,一气之下就废了许皇后。
之后汉成帝在赵氏姐妹的蛊惑下,还准备惩罚班婕妤,但班婕妤对汉成帝说:“巫蛊诅咒有什么益处,我不但不敢做,也不屑去做。”
汉成帝考虑到以前班婕妤的人品性情,以及他们之前的情谊,所以就没有处罚她。
而班婕妤却是一个深知进退的人,她知道赵氏姐妹此时深受皇帝宠爱,而皇帝又极度迷恋她们而没有主见,时间长了,赵氏姐妹一定还会诬陷暗算自己,她不愿处在被诬陷陷害之中,为了免于后来的是非,所以就急流勇退,主动请求去长信宫侍奉太后,希望在太后那里,就不怕赵氏姐妹的暗算了。
班婕妤去长信宫后,就深居简出,随着岁月的推移,她也逐渐的芳华不在,人是很容易怀旧的,此时她想到曾经和汉成帝的恩爱情谊,所以就借秋扇独自伤怀,她也知道自己现在就犹如秋天后的团扇,已经再也不能得到汉成帝的宠爱了,所以就写了一首《怨歌行》,也称《团扇诗》,诗的内容就是上面提到的,
白话意思是:
裁开白如霜雪的丝绸,做成圆如明月的团扇。出入于皇帝的怀中袖里,摇动时风儿轻轻的来。但却担心秋天的到来,因为秋天没有夏天的炎热,团扇就被丢弃在箱子里,从此和主人恩断情绝。
由于班婕妤作的这首《团扇诗》,所以后来团扇几乎就成了失宠之人和红颜薄命的代名词。
这就是“班姬团扇”典故的由来。
许皇后被废后,汉成帝立赵飞燕为皇后,当时此时赵合德同样深得皇帝宠爱。
后来汉成帝由于极度迷恋赵合德,结果就在赵合德宫中驾崩,而后赵合德自杀而亡。
因汉成帝驾崩时无子,所以他的侄子刘欣被立为皇帝,是为汉哀帝,赵飞燕在礼法上被尊为皇太后。后来汉哀帝驾崩,王政君的王氏外戚再度掌权,不久王莽以太皇太后王政君之名,废皇太后赵飞燕为皇后,一个月后,又被废为庶人,并让她去看守汉成帝的陵园。而她在被废为庶人的当天,就自杀而亡。
班婕妤在汉成帝驾崩后,就主动要求去给汉成帝守墓,王太后答应了她的请求,从此她每天就在汉成帝陵园陪着石人石马生活,一年后,班婕妤因病去世。
班姬大家可能不熟悉,但班婕妤都是耳熟能详。她是西汉成帝的妃子,善诗赋。现存的作品也只有《自悼赋》、《捣素赋》和《怨歌行》三篇。而班姬团扇的典故正是出自《怨歌行》。
历史背景汉成帝继位后不久,纳班氏为妃,因其才貌品德出众,受到成帝宠幸,封为“婕妤”。
汉成帝继位时间长了,不免沉溺酒色,荒废朝政,任由外戚专权。赵飞燕入宫,因其相貌出众,又俘获了皇帝的喜爱。
为了在宫中有照应,赵飞燕又把自己的妹妹赵合德也招进了宫中,于是汉成帝姐妹花双收。赵合德与赵飞燕一样姿色出众,受到的宠爱甚至不亚于赵飞燕,但这并没有影响姐妹二人的感情。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赵氏姐妹受宠,许皇后和班婕妤却受到冷落。赵氏姐妹向汉成帝献媚言,诬陷皇后和班婕妤搞蛊术,结果皇后被废。
班婕妤据理力争,蛊术对自己没有好处,自己没必要去做,也不屑于做,汉成帝念其以往品行,没有治罪。
班婕妤知道自己在皇帝身边是赵氏姐妹眼中钉,肉中刺,迟早会被算计,于是主动选择去长信宫侍奉太后,免去纷争。
在长信宫,看着自己的容颜逐渐衰老,又想到昔日与成帝欢快相处之事,心生感慨,写下了《怨歌行》
《怨歌行》班婕妤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意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这首诗以秋扇被弃比喻女子似玩物一样遭弃。
前两句写纨扇形态之美,暗示了女子出身名门,志节高高。三四句写扇子制作之工。这两句既突出了纨扇的精致美观,又寄托了女子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明月”不仅比喻女子光彩服人,同时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渴望。“出入”ニ句意思是因古人衣服宽大,扇子可放在怀袖中,天气热时则取出摇动。其深屋含义是:
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供君王欢娱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喻恋爱炽热,“箧笥”比喻冷宫幽闭,一语双关。“常恐"正说明居安思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遍心态。此诗本是失宠后所作,“常恐”却表明她早有所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