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上海旅游,我推荐的特产如下:
大白兔奶糖,五香豆,高桥烧饼,“五芳斋”糕团,上海梨膏糖,豆腐干,面塑等很多。
老上海雪花膏也很有名,并且方便携带,容易保存。
到一个地方旅游,临走总要带点当地特产回去。上海特产还是蛮多的,主要介绍一下吃的东西吧,可以作为伴手礼。
城隍庙奶油五香豆,城隍庙梨膏糖,上海大白兔奶糖,高桥松饼,五芳斋糕团,南翔小笼,枫泾丁蹄,嘉定白蒜,南汇水蜜桃,崇明大闸蟹,国际饭店蝴蝶酥,银丝卷~
以上这些历史悠久,地域特色鲜明,好吃不贵还拿得出手。
《西游记》第51回的“宁戚鞭牛”这里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此处的“宁戚鞭牛”其实应该是有两个用法疑问的。
第一个,甯戚还是宁戚?这其实包含着一个繁简字转换的问题在古籍中,有甯戚,也有宁戚的写法,但个人认为此处的宁戚鞭牛追根溯源应该确定为甯戚。
在1956年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的规范中,是将宁作为〔〕的简化字,读为ning。
,另外规定,有用作姓氏的,在报刊图书中可以保留原字,不加变更,但只限于作为姓用。
《姓氏考略》中又说,“甯,卫康叔之后,至卫武公生季食采于甯,以邑为氏,望出齐郡。又与宁通,汉甯成,《史记》作宁成。”可见,甯作为姓来说,显然更为久远,而在史记中的宁是做了通用。但是,作为甯为姓的时候,是读做四声的。至于宁姓的起源,也有很多说法,比如说有取自满族宁佳氏、宁古塔氏改为宁姓说等。但不管如何说,显然甯宁都有源头的区别。
2009年8月教育部发面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已经有了甯字的单列。若追根溯源,不忘本宗的原则,甯字为姓,那么此书甯戚才应该是正字
与甯戚相关的,只有甯戚饭牛的故事,但并没有鞭牛之说
这就要提到甯戚饭牛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在多处史书中都有提到。
甯戚是春秋时期卫国人,想在齐桓公出谋上一官半职。结果就在车前喂牛,并一边望着齐桓公一边敲打牛角悲唱,结果引起了齐桓公的注意,最终成了齐桓公面前一位重臣。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载)车以至齐,暮突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吕氏春秋举难》显然,从甯戚饭牛的这个故事来看,与《西游记》宁戚鞭牛的语境显然不同。
书中此时,正是孙悟空请来的火德真君大放其火的状况。
“对对火龙吐浓烟,千方共黑。火车儿推出,火葫芦撒开。火旗摇动一天霞,火棒搅行盈地燎。说甚么宁戚鞭牛,胜强似周郎赤壁。”当然,甯戚对牛也是比较有研究的,都称其为相牛老祖,《旧唐书.经籍>中,便称其著《相牛经》一卷。但甯戚对牛有多么了解,但鞭牛跟放火有什么关系,显然是毫无关联度的。
结语所以我的看法是,这个作者的宁戚鞭牛的词语其实结合了两个要素,第一甯戚饭牛,第二火牛阵大破燕军,两个不相干的故事结合在一起,有点不伦不类了。
唯一的解释就是作者记错了故事的来由,最可能的故事就是齐国名将田单火牛大破燕军的故事。
“宁戚鞭牛”应该是作者的创造。宁戚是春秋时人,对牛很有研究,肯定是鞭打过牛的,但和这里无关。这里作者想要说的应该是田单鞭牛。是形容火德星君的火势很大。应该是作者用错了典故。
宁戚和牛的往事。春秋时期,齐桓公小白重视人才,卫国人宁戚听到这个消息,前去投奔。结果齐桓公并没有任用他。没办法,宁戚就在齐国做点小买卖糊口,临时住在齐国的东门外。
有一天傍晚,宁戚吃完晚饭,正在喂牛,想到眼下的悲凉处境,于是一边拍打着牛犄角,一边唱着悲伤凄凉的歌,表达着自己的怀才不遇。
正巧齐桓公夜里外出遛弯儿,路过东门,听到了宁戚的歌声,被他坦诚的心志和悲凉的歌声感动。于是任用他做了客卿。
因为品德高尚、才华出众,在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和管仲、鲍叔牙等五位,成为齐桓公的功臣。
宁戚因为牛认识了齐桓公,和牛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对牛长期研究,写出了一部《相牛经》,推动了齐国的养牛业的发展,并且为后世养牛提供了技术和经验。
这里的宁戚鞭牛是形容火势。火龙火马,火鸦火鼠,火枪火刀,火弓火箭,一起发威,烧红了半边天。像火烧赤壁。这好理解。宁戚鞭牛就不好理解。宁戚只是养牛在行,鞭牛是鞭打牛,鞭打牛能打出烧红半边天的效果,很难。就是把牛头都砍了,也就是牛血喷溅那么一下。也不会红半边天。
所以宁戚鞭牛形容火势很盛肯定是典故用错了。
作者想说的是田单鞭牛。由于宁戚的《养牛经》,齐国的养牛技术得到提升,齐国的养牛量大幅提升。这也客观上为后来田单摆火牛阵提供了物质基础。
当年乐毅帅五国联军连下齐国七十城,只剩莒和即墨,齐国危在旦夕,危难关头,齐国的田单在即墨摆下火牛阵,在在牛角绑上尖刀,牛尾上点上火把,驱赶牛群攻入敌军,顿时火焰漫天,联军溃败。随后,田单一鼓作气,收服七十个城池。
作者说宁戚鞭牛,是形容火势。而宁戚与火势没有多大关系。倒是田单鞭牛更确切。所以,月淡风青认为,作者吴承恩想用的典故是田单鞭牛。
题外:我最近刚又看了一遍《西游记》。然而,不如你看的仔细,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在这儿,我应该向你学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