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5项。
1、江南丝竹
中国民间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国乐研究社”等组织。2006年5月20日,由江苏苏州太仓市和上海市联合申报的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锣鼓书
旧称“太保书”,“太保”是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是在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艺之一,因演出时由演员自击锣鼓演唱故事,民间亦称之为“堂锣书”、“神鼓书”。新中国成立后,合其名称为“锣鼓书”。锣鼓书有着极广泛的群众基础,堪称曲艺的杰出代表。在当地家喻户晓,影响甚广。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十锦细锣鼓
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距今已近300年的历史。于2008年6月成为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4、上海道教音乐
是一个各乐种成分相互融汇、并具有江南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道教色彩的音乐。它伴随着上海道教浩繁的斋醮科仪的进行,灵活巧妙地在各种场合穿插运用,有时鼓声震天,气势磅礴,以示召神遣将、镇邪驱魔;有时丝竹雅奏,余音绕梁,使人身心清静,如入缥缈之境。
5、上海龙华庙会
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华东地区历史悠久并沿袭至今的传统庙会之一,它是商品集市、民间信仰和民间娱乐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性庙会,是独特的海派庙会。它不仅对上海地区,而且对长三角地区曾经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6、嘉定竹刻
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以刀代笔,以书法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点和传统技艺。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徐行草编
徐行古镇是江南著名的草编之乡,黄草草编是上海嘉定徐行的传统手工艺品,上海嘉定区劳动人民利用黄草杆茎编织成玲珑精致的生活用品,缀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精细美观,轻巧方便,成为一方名产,其黄草编织历史悠久,饮誉中外。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上海市徐汇区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棉麻纺织品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唐代手工棉纺织技艺得到明显提高,清代达到繁盛时代。2006年5月20日,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人民网:上海55项国家级“非遗”全名单公布
55种
一、民间文学
1、吴歌;2、谚语(沪谚)。
二、传统音乐
1、江南丝竹;2、码头号子(上海港码头号子);3、琵琶艺术(瀛洲古调派、浦东派)4、锣鼓艺术(泗泾十锦细锣鼓);5、道教音乐(上海道教音乐)。
三、传统舞蹈
1、龙舞(舞草龙、浦东绕龙灯);2、狮舞(马桥手狮舞);3、滚灯(奉贤滚灯);4、传统戏剧。
四、戏曲
1、京剧;2、越剧;3、沪剧;4、木偶戏(海派木偶戏);5、淮剧;6、滑稽戏;7、昆曲。
五、曲艺
1、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2、锣鼓书;3、独脚戏;4、浦东说书;5、浦东宣卷。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1、精武武术;2、绵拳。
七、传统美术
1、剪纸(上海剪纸);2、顾绣;3、黄杨木雕;4、竹刻(嘉定竹刻);5、灯彩(上海灯彩);6、面人(上海面人赵);7、草编(徐行草编);8、玉雕(海派玉雕);9、木雕(紫檀雕刻);10、上海绒绣。
八、传统技艺
1、徽墨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2、民族乐器制作技艺;3、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4、木版水印技艺;5、金银细工制作技艺;6、印泥制作技艺(上海鲁庵印泥);7、酱油酿造技艺(钱万隆酱油酿造技艺);8、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9、素食制作技艺(功德林素食制作技艺);10、中式服装制作技艺(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亨生奉帮裁缝技艺,培罗蒙奉帮裁缝技艺);11、毛笔制作技艺(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12、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13、古陶瓷修复技艺;14、上海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
九、传统医药
1、中医诊疗法(朱氏推拿疗法、顾氏外科疗法、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2、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六神丸制作技艺);3、针灸(陆氏针灸疗法);4、中医正骨疗法(上海石氏伤科疗法)。
十、民俗
1、端午节(罗店划龙船习俗);2、元宵节(豫园灯会);3、庙会(上海龙华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