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
年画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对于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
年画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里,从各个年画产地习惯的体裁、用色,线条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识别出来。由年画可以认识全部的中国民间。
各地年画工艺都有固定的传承方式和工艺流程传统。各地制作年画时的要求和操作工艺反映着各产地不同的文化取舍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年画的传承方式家传、招徒、办学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民族标识、社会的组织力以及其中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物化传播是年画的主要传承手段。
扩展资料
民间年画为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年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画
中国木版年画是运用木刻雕版、套色印刷、手工彩绘等技法呈现艺术形象的民俗绘画。作为节庆民俗的鲜明载体,木版年画是我国传统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分布广,影响大,人文含量高,地域特色浓郁,民族风格鲜明。冯骥才介绍,2002年以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率先实施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作。在全方位、大规模田野普查的基础上,现已出版22卷本《中国木版年画集成》、14卷本《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4期《年画研究》刊物,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研究”形成30万字专著《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经过科学的抢救、挖掘、整理、立档,杨柳青、武强、桃花坞、朱仙镇、绵竹等18个年画产地正式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保护的对象,而且还选定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并对重要的传承人做了口述史的记录。尽管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冯骥才同时表示,农村城镇化、商品化、现代化、年俗的淡漠和改变严重破坏了年画生存的土壤,传承人找不到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的定位,同时老一辈传承人相继离世,传承现状不佳等都是必须面对和亟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