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柳编之乡指的是哪里?

柳编之乡指的是哪里?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58 更新时间:2024/2/3 4:05:25

首先,谢邀。中国柳编之乡在安徽阜南县,尽管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柳编,但阜南是确确实实拿到了“中国杞柳之乡”、“中国柳编之乡”、“中国柳编之都”、“国家级非物质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国字头的荣誉称号。阜南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柳编之乡,这与其历史发展是分不开的。

以下是正文:

安徽阜南:这13万安徽人,花500年柳条变“金条”,年产值约90亿

-阜南柳编-

得天独厚

世代相传

造就了柳编技艺的“匠心”

自2014年以来,这里一共有156家柳木企业获发明专利169件,实用新型专利693件,外观设计专利271件。

柳木产品年产值约9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1.7%;年出口创汇2.7亿美元,占全县出口创汇的90.7%。

这里,是阜南县,安徽西北部的一个县城。

阜南,作为“中国柳编之都”,柳编历史悠久,工艺精美,已然被列入安徽省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阜南人,也因这一悠久的历史,用一根柳条,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

柳条编织的“市场”

每年,都有不少人来到阜南挑选柳编工艺品,既有批发的商人,也有工艺品收藏家。

在阜南生产柳编工艺品的工厂门口,每天都有工人们在停靠的货车上有规律的上货。对于这些工人们来说,他们对这些纸箱内装的是什么并不关心,他们只知道这些纸箱将经由他们的手传海外。

by阜阳热线网

自2001年以来,阜南的柳木产品出口在全国前三,年出口创汇最高达3亿美元以上,占全市同类产品出口的90%,全省的60%,全国的35%。

2008年,当全球席卷金融危机的风潮,阜南却克服了其不利影响,营业收入达到11.2亿元,出口创汇2295美元。

时至今日,阜南县已经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柳木文化产品出口基地。

by网络

老板是阜南一家工艺品公司的老板,他说,每年要接的欧美贸易订单多达几十次,装甲完成的柳篮集装箱,会先运到南京,再通过邮轮运送到美国。

一年下来,通过这样的外贸可盈利七八百万元,带动了周边农户1000多人就业,直接帮助贫困户就业脱贫致富。

在阜南,像李老板这样的工艺品公司有很多,而这些公司呈现的数字年产值处处都显示着阜南柳编产业的成功。

by阜阳热线网

一直以来,阜南柳编产业的发展与其下面的黄岗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黄岗镇南部都处于蒙洼蓄洪区,每当淮河家坝开闸泄洪时,大量的河水流经这一带,致使种植的农作物被水淹没。

于是,当地人就利用洼地种植耐淹的杞柳,而杞柳是制作柳编工艺品极好的材料,因此,柳编产品原材料的问题迎刃而解,黄岗镇更是成为了“中国杞柳之乡”。

by安徽要闻

尽管拥有原材料充足的利好条件,但阜南柳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扎根已久的柳编历史传承的柳编技艺。

//////////

传承汇至匠心

据文献记载,阜南的柳编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此时的柳编业正值兴旺发展的势头。

明正德《颍州志》记载:“淮盛产水荆(注:当时把杞柳称为水荆),采伐加工,洁白如玉,坚韧如藤”。

在清初时,阜南就因其精湛的编织技术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商人,编织的柳箱、簸箕、筐萝等也因其声名远销苏、浙等大商埠。

by网络

随着柳编工艺交易市场的扩大,阜南下面的黄岗镇也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柳编产品集散地,因此,黄岗也专门设立了“柳编一条街”。

久而久之,黄岗的柳编产业也在系统化发展。

黄岗的一些商界知名人士会定期出面组织庙会,而庙会的用途就是用来扩大柳编原材料和柳编产品的交易。直到解放后,黄岗每年定期都要召开“黄岗柳编物资交流会”。

by阜阳热线网

改革开放后,黄岗当地一些农民不甘落后,下决心要将当时的柳编产品推出农村、推向城市,从中获取更高的收益。

发展到现在,阜南的柳编手艺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而种植杞柳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

by阜南发布

百年传承的历史对于阜南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在柳编还未被产业化的时候,柳编只是一门家族传承的手艺活。

士成家祖祖辈辈都是依靠着“编筐打篓”作为生活的主要来源,而杨士成从小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下,也学着柳编,到现在已经有快四十年的时间了。

by网络

“以前一天编柳只挣3块钱,现在一天能整个200元左右,一年下来也能挣个七八万元,家里现在也盖起来楼房。”杨士成说道。

年幼时期只会编一些简单的安全帽,如今的他已经成长为会编各种各样特色的柳编工艺品柳编大师,还获得2018年阜南匠造柳木工艺赛中获得第一名。

by阜阳热线网

同样,阜南也不缺乏因为传承祖辈手艺而发展柳编产业的“柳二代”。

李明,地地道道的阜南人,2007年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后去深圳下海创业,当时就拥有自己的国际物流公司,年收益已经达到2000万元。

只是他在2008年就放弃了自己的公司,回到阜南老家,接过父亲手中的柳木产业担子,如今他家的公司已达到年收益超2000万,他已经是完完全全的“柳二代”

by网络

对于阜南人来说,正是传承下来的柳编文化影响着他们,造就了现在的柳编产业。

//////////

产业转型,编织“世界环游梦”

柳编产业带来的巨大利润,改善了阜南人的生活,也使得这个县快速发展。

安朝珍,阜南下面的杞柳种植基地贫困户,以前靠着种地维持生活,当遇到大雨洪涝天气,地里的庄稼全被淹了,一年到头吃不饱饭。

by网络

如今将土地承包给杞柳种植大户,不仅一亩地一年可以获得600元,而且就近在杞柳种植基地,除草、剪枝、收割柳条,每年可以挣6000多元。

和安朝珍一样,大多数的贫困户靠着柳编摆脱了他们的“脱贫梦”。

by阜阳热线网

只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市场趋于饱和,更多的阜南人认识到,海外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柳编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柳条编制的篮、筐、盆都卖了几十年了,市场早就有审美疲劳了。”李明说。

如今,阜南人已经告别篮、筐等传统柳编制品,开始向附加值更高的工艺品、户外家具、厨卫制品等柳木领域转型。

by网络

跟随着欧美家居市场流行的脚步,阜南人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将以柳编这支巨笔,描绘着来自阜南的柳条的“世界环游梦”。

-END-

文编辑丨小县令

部分素材来源丨网络

参考:

阜南发布《阜南柳编实现跨越新发展编一座“金桥”连四方》等。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非遗传人捏面人还原春晚经典获得网友称赞,他作品唤起了哪些回忆?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近日,95后“面人郎”第三代传人郎佳子,用面团还原春晚经典小品的视频走红网络。普通的面团在他的手里,变得栩栩如生,十分灵动。如此心灵手巧的作品,也是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围观,大家也是纷纷为中国传统艺术点赞。资料显示,捏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

  • 妈妈我想成为你的模样你知道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每一个妈妈曾经都是女儿,长大后的女儿有着妈妈当年的模样。妈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影响着她们的女儿。她们是不同时空切片里的“姐妹”。5月12日,陕西省宁强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马丽(左)与妈妈冉桂英一起观看妈妈的从警相册。母亲冉桂英,64岁,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公安局退休民警,从警35年;女儿马丽,38岁

  • 语文摘抄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1.奉天落子奉天落子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辽沈地区,源于莲花落子、拆出小戏、唐山落子,在融合关东民众语言、习俗和欣赏特点的基础上,吸收了二人转等民间艺术,形成了具有东北风格的戏曲。2.东北古建筑传统彩画、地仗(油饰)技艺东北古建筑传统彩画、地仗(油饰),是我国独特工艺,见证了东北地区几千年建筑历史的发

  • 栩栩如生!95后非遗传人捏面人还原春晚经典,这一手艺是否值得流传下去?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栩栩如生!95后非遗传人捏面人还原春晚经典,这一手艺非常值得传承下去,因为“面人儿”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一:“面人儿”的由来近日,一名95后“面人郎”第三代传人郎佳子,用面团还原春晚经典小品的视频走红网络,这引起网友对“面人儿”关注。事实上中国的面塑艺术

  •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和“皮影”会消失吗?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剪纸和皮影都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有需求,他们就不会消失。皮影我不大熟悉,作为剪纸爱好者,我来谈一谈剪纸方面。剪纸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它是和各种民俗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传统的节日和重要的民俗活动基本上都离不开剪纸,可以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之一。比如在春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贴窗花,将灶花

  • 你的家乡有什么风景?能否介绍一下?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我的家乡在河南洛阳。洛阳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风景优美,也不仅仅因为它的民俗风俗,更要的是它的文化底蕴丰富!说起洛阳这座城市。它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洛阳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著名的13朝古都,风景优美名胜古迹如林。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石雕艺术宝库之一,世界文化遗产,世界五A级

  • 袁隆平的事迹!!!!要简短100字左右 最好半小时内解答!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袁隆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获得者。在国际上11次捧回大奖。获得的“世界粮食奖”更是农业领域国际上的最高荣誉。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

  • 为非典献身的白衣天使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记得她那永远穿梭忙碌的身影和那春风般关切的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6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却永远地走了。病魔袭来迎着上叶欣是知道这次抗击“非典”危险的。她病倒前两周,我们连周末去老人那的聚餐都取消了。叶欣的爱人总是神闲气定,

  • 七八十年代,七八毛钱一斤的肉只能过节吃。如今二三十元一斤的肉经常可以吃,你怎么看?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编者,写的不对,八十年代,不带骨头带皮肉9角,虽然要肉票,几乎每月都能吃1一2次的红烧肉,(天津)每人每月半斤肉票,二毛肥瘦炒菜不要票。如果现在九十元一斤肉,想吃到七八十年代,养一年的猪肉,骨头里带着骨髓,炖锅肉香半个胡同,再也没有啦!!。别把那个年代说的那么次,那么穷,回家问问老人,再下笔!在不知

  • 孝亲敬长的故事 100字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