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这区别可就大了。
牧野之战
商代沿袭夏代的的生产力基础,在立国之初其生产力水平和实际控制范围可想而知。
在盘庚之前商王朝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喜欢迁都,第二个是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
迁都有政治、经济和气候甚至地缘方面的考虑,但始终是折腾,商是一个青铜器冶炼极度发达的农业国,而非卷起帐篷就能跑路的游牧民族,带的走青铜器和祖宗牌位,总带不走宗庙和土地吧?你见过后来的农耕民族没事玩迁都的吗?如此劳民伤财的行为反反复复,只能证明迁都并不是特别麻烦的事情,换而言之,也就那么点家当,他们不过是中原大地上规模较大,生产力最为发达的一个部落罢了。
而直至商朝末年才消失的“兄终弟及”王位传承方式看上去很美,却不能解决下一代王位的归属问题,比如春秋末年伍子胥协助吴王阖闾刺杀吴王僚就是基于这种背景。隔代传位之时是肯定会有内讧甚至军事斗争,而这都会加大实力的损耗。
因此商代的附属国无非就是建立在军事同盟之下的附属关系罢了,类似于清代十多个附属国与宗主国的关系。一旦中央控制力下降,这些所谓的属国就会跑得一干二净。当然,他们之间也许会存在姻亲关系,但在利益面前都有些微不足道。《封神演义》中有东南西北四大侯爵分别统帅四方二百小诸侯(部落),虽然是神话,但也与实际情况差不多。
总而言之,商代的附属国依附关系是松散的,由于缺乏中央王权的足够实力和子姓诸侯国的拱卫,这种联盟关系并无稳定,以至于周文王不动声色地“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再看看西周。
自立国至周宣王时代一直在不断地分封和扩张,其邦国建立在严密的宗法和封建基础之上,其控制力不言而喻。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是其核心。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分封和宗法制示意图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分封又称封建,通俗的解释就是先分封,再打发诸侯去封地搞建设。
“命于下国,封建厥福。”--《诗商颂殷武》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诸侯国有三种,主要为姬姓子弟,如鲁、卫、晋等,奉周天子为姬姓大宗,其次为上古帝王或前朝后裔,比如宋、陈、杞等,最后是工程之后,比如齐国。异形诸侯是姬姓各国的主要联姻对象,在国内也参照周王朝实行宗法制。
通过宗亲功臣礼仪集团的分封,周王朝名义上的地盘得到了很大的扩张,伐纣时的许多盟国后来也不见于史书了,想来很可能是被自家封国干掉了,这些封国的土地本来就不属于周王朝,分封只是给了法定占领权而已。
如果不是“烽火其诸侯”折损了太多实力加之后来平王不断作死的行为,西周严密的宗法封建体系能够保证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