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的来历,源于一个传说。东晋末年,孙恩农民起义失败后,起义军的几排竹筏飘浮到了靠近东海的长江口,在江边的泥沙中搁浅。这些竹筏拦住了滚滚长江带来的泥沙,逐渐形成了一个沙嘴。这片沙嘴尚没完全露出江面,随着江水海潮的涨落,时隐时现,给人一种神秘之感。人们说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显显”,于是便给它起了名字叫“祟明”。后来这片沙嘴泥沙越积越多,变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形成一个小岛,再也不受潮涨潮落的影响了。人们见其气势壮观,已不再将其视为怪异,并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于是人们便把“祟明”改称为“崇明”了。
谁知道崇明的风土人情,或者一些小故事,600字啊!!!!!!速度!!!!!!题目是崇明那些事儿
给你讲个故事吧,也是我们以前老师讲的,鄙人崇明人:崇明四面环水是没有山的,但崇明出过一个探花,皇帝说崇明人杰地灵,肯定有山有水,该探花唯唯称是。但是崇明实际上是没有山的,这可急坏了他。他父亲知道(当地乡绅)后,没有山自己造一座山吧,所以连夜用土堆成了现在的金鳌山。这就是鳌山的来历。鄙人道听途说。
关于明辨是非的小故事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所以老孟便选择了舍鱼而取熊掌。说来这老头子也不笨,知道熊的珍贵,山珍之首嘛,和鱼的市价自然是不相等同的咯。于是,便不要那鱼了。但我总觉得那鱼呢,要比熊掌鲜美。熊掌吧,有股骚味,那合咱们广东人的口味。加上我们本来就对鱼有比较好的烹调技术和方法...唉,还是鱼好,但熊掌也是别有风味啊...
鱼,熊掌;熊掌,鱼...还是再想会儿吧...
“数学也不怎么难。”
“难!!”
“怎么说?!”
“我啊,想题总是想不对方法,经验不足吧,可能...”
“屁,只不过是你舍不得放弃原来的思路罢了!”
“舍不得?!”
“原来的方法想不通了,就重新看一边题目,换个角度去想想,这样才不会死钻牛角尖子!”
家里的书是一堆一堆,母亲叫我清理清理,于是我含辛茹苦的把它分类整理入箱,变成一箱一箱的,不过还是放得满屋子都是。母亲生气,指责了我一番,说什么:让你清东西,是叫你把那些没用的东西通通都扔掉,有用的才留下。你这样,和没清有什么区别?!我听后不以为然,说了句“全有用”便不再管了。心想,全扔?没用?能把它买回来就证明他有用。扔?不用钱啊?
于是,书房的空间越来越小了。
舍不得。
我们舍不得放弃的东西很多很多。这种情感理所当然的停在我们自己的心中。放不下,弃不得。原因很多,理由很多,借口当然也很多。理所当然的不去放弃任何东西不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父母一直教导的吗?但我们却总是错把不放弃的“精神”全都当成坚持到底的“优良品质”。熟不知~~
对,或错。其实很多东西,并不绝对。
舍不得,但其实,又有多少人舍得。
少小离家的人何尝又舍得,但不走出去便一辈子也走不出去了。送孩子国的父母何尝又舍得,但又希望孩子能见多识广。分班毕业的我们又何尝舍得,但路总都要走,日子总要过,我们总不能原地踏步。
舍得,舍不得;舍不得,舍得。
有得必有失,我们总不能鱼与熊掌都想兼得吧?!想得到一样东西,就必须拿出等价的东西交换。舍不得,又奈何。是贪心?是眷念?是霸道?是稚气?
应该放弃时,舍不得。
舍得的时候,已经得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