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即是由釜、陶支脚和灶的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
2、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
3、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
4、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扩展资料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
关于大鼎的铸造方法,根据考古工作者的观察分析,认为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铜液。从铸造痕迹来看,司母戊鼎是用二十块范铸成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鼎
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盛行于商周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青铜鼎是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如果说鼎覆了,就意味着政权的灭亡和国家的崩溃。自从青铜鼎出现后,鼎就是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象征,鼎是王权的象征、国家之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随着道教、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礼器。鼎在风水中的作用,鼎有可起“藏风聚气”、“辟凶煞”的作用。易经六十四卦,卦爻为,巽,上离下木,木上有火,五行属木。卦辞曰:“鼎,元吉,亨”意思是只要是所占问到鼎卦的,便是很吉力、吉祥、大顺之意。起初是帝王在祭祀时用来装盛进贡给上天贡品的器物,后来就演变成为庙宇正门用来调节磁场的神器,现在民间一般将它放置于厅堂之中。正东方和西北方掌管着长子和主人的位置(也等于董事长和经理)。如果这两个方位不好的话,会影响到头部和手足方面的健康,也会影响到运势。但无法对这个方位进行变动的话,最好能摆放上开光鼎来镇住这个位置。东南角也是八卦上的财位,掌握着财运。摆放已经开光鼎可起到藏风纳气,镇财位的效果。鼎代表诚信和威严。所以摆放在正门也是昭示着一个诚信的象征,树立形象。如果身后是玄武位是窗或池塘,意为背无靠山,做事不顺,无贵人相助。摆放开光大鼎可起到玄武的作用,化解格局的不利。其实,鼎在风水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仅是以上这些内容,风水师们忽视了鼎的原有意义,鼎是权利的象征,是地位的代表,如一言九鼎就是指皇帝金口玉言,是俗话说的君无戏言。普通人说的一诺千金和皇帝说的一言九鼎就不可同日而语,一诺千金是做人的一种诚信,是一种品质;而一言九鼎是关乎国家大局和社会前途,所以皇帝是不能乱说话的。问鼎天下、问鼎中原,意思相当于是要争夺天下执政权利,所以鼎又是代表天下、代表政权、代表皇权的代名词。鼎在中国人的心中无疑是举足轻重的,是最高权利的象征。谁要拥有了政权有了皇权,他有享受食九鼎之仪的尊贵,就是九五之尊的天子皇帝,同时他有分封官爵的权利,也具有赏赐大臣鼎的恩典,在这里所有的权利分配,无不与鼎产生紧密的关系。所以鼎是中国权利的象征,是传统权利和传统历史文化的缩影。综上所述,鼎就是权利的象征,是特殊意义的官贵福禄,是地位,是福气。所以鼎在风水中的最大用处,还是要还原到权利来,鼎是摧官摧贵的的重要法器,是晋升必须的风水用品,是风水师不可缺的镇物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