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午节时,丽水的过节习俗和全国各地基本相似,但又同中有异,据清朝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刻本《丽水县志》卷十三“风俗”中载:“端午门插蒲艾,妇女作茧虎,系长命缕与他处同。向有龙舟之戏,因舟覆戒勿为”。而令笔者不解的是,翻阅各种版本的《丽水县志》和《处州府志》,“与他处同”的均有简略记述,而殊异的则毫无记载,比如在过端午节时,丽水民众几乎家家要“吃卷饼”,少年儿童则爱“玩斗草”。“丽水卷饼”是颇具特色的节日地方美食,原料为面粉加水再加点儿盐,用双手不断搅拌成既稠稀得当又具弹性的糊状,然后放在铁铸的平底锅(丽水人称“熬盘”)上,下燃白炭慢火揉烙,揉烙时操作人手抓一团面糊,不停地上下有节奏地抓几下,一则防止面糊团掉落,二可增强面糊的韧性。操作人把面糊团在铁锅上一转,即成一个正圆形的薄饼,由负责炭火的“副手”及时翻转,并即从铁锅中取出已烙好的卷饼。烙好的卷饼俗称“卷饼皮”,皮薄质白如绵纸,形圆似明月,直径约20厘米。卷饼馅为百姓常食菜类,如四季豆、豆芽、豆腐干丝、泡皮、肉丝、烙鸡蛋皮丝等,再加油炸粉干或回锅的老油条。作馅的菜肴必须火炒,不留汤汁,吃时各人凭各自喜爱夹各式菜肴作馅心,喜蒜者可在卷饼皮上抹些蒜泥,嗜辣者可抹上辣酱,然后卷成筒状,即成供吃食的“卷饼”。丽水卷饼荤素搭配,韧而不腻,老少皆宜,口味颇佳。特别是馅心中加上炸粉干或老油条,食时又香又脆,更是别有一番滋味,确是大众化的美食。忆及孩提时过端午,家中还爱烙“松花卷饼”,那是以小面团抹上松花粉擂成圆形薄饼放锅中烙成的卷饼皮,其色粉黄,吃时格外芬香,当时好多农家都自烙这种卷饼皮,现今已成稀物了。据老人言传,说卷饼原为“绢饼”,和粽子一样,原是以丝绢包裹菜肴投入江中供鱼虾吃食,以免伤害屈原躯体,此说之虚实,皆无记载,故无从考证。往昔过端午节才有的丽水卷饼,如今已成丽水民众四季调剂口味的常年餐食了,同时,卷饼亦已流向周边地域,成了大众普遍爱吃的主餐之一。前些年,笔者在家中以卷饼为主食接待几位返丽探亲访友的台胞,大家皆言已好多年没吃过故乡的卷饼了,边吃边聊都说丽水卷饼风味独特,并说外地(包括台湾)在端午节都包粽吃粽,为何丽水过端午却烙卷饼吃卷饼?还有位台胞逗趣说,要是有位“慧眼识美食”的大款,能把丽水卷饼加以精心包装,在各地开个连锁店,扩大媒体宣传,到时还可与麦当劳、汉堡包一争高下,此说虽为餐桌笑料,但随时间之推移,亦未尝不可能,因为丽水卷饼确是风俗特殊风味独特的一种佳节美食,饮食是“软文化”,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软实力必将逐步走向世界。丽水端午风俗殊除了“吃卷饼”外,尚有“送羹”之俗,所谓“羹”即礼品,每年到端午节时,嫁出去的女儿要向父母送礼品,礼品除礼包外,尚有猪肉一刀、明甫(墨鱼)一斤、豆腐皮一斤等。收“羹”后,父母要给女儿回礼,回礼的东西是麦李(李子)、蒲扇(麦杆扇或纸扇)、手巾等。丽水民间有句俗语:“生不白生,一年两次羹。”意思是嫁出去的女儿,一年要给父母送上两次礼品,一次是春节的“过年礼”,另一次就是五月初五的“端午礼”。此外,在端午前后,丽水少年儿童除了要在大人指示下用雄黄酒在脸上“画花脸”及在家里的墙边角落喷洒雄黄酒等,更爱到郊野去采草茎玩“斗草”。斗草亦称“斗百草”,为自古相沿的民俗游戏。据考,在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即有“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草之戏”之记述。至唐代,斗草已十分盛行,如刘《隋唐佳话》记有“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韩鄂《岁华纪丽》记有“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司马图《灯花诗》云:“明朝斗草应多喜,剪得灯花自扫眉”;白居易《观儿戏》诗曰:“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嘻嘻。”可见“斗草”之戏已风行于宫廷与民间。到了宋朝,斗草游戏在民间更加普遍,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诗》云:“春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柳永《木兰花慢清明》词中吟咏:“盈盈斗草踏草人,艳冶递逢迎”。可见流行于端午的“斗草游戏”,已提前到阳春三月的清明了。到了清代,斗草仍沿俗流行,如《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就有一段描写香菱、芳官等五人在大观园中斗草的场景。不过,《红楼梦》书中撰写的“斗草”为富贵人家卖弄才华的“雅斗”,而丽水在端午期间流行的“斗草”则是以草为玩具的“俗斗”。其玩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掰儿掰”,二是“扯牛筋”,三是“拾签”。“掰儿掰”是采用一种土名叫“菖蒲籽”的小草作游戏。菖蒲籽又称“掰儿草”,丽水山野遍处可见,高约尺许,叶为伞骨状,中间有小花蕾,长茎三棱形,根块状若葱头,气味有菖蒲之芳香,故称“菖蒲籽”。玩时先找到一片长有菖蒲籽的草地,采来此草后去掉顶叶和根茎,两人一组席地而坐,各抓一头,边掰边念童谣:两人坐地手捏草/掰儿掰不知道/你掰儿/掰儿两头丝相连/我掰/掰一丝联中间/一丝不搭掰两半/运气勿好不当算/取草茎/换地盘/你掰儿/我掰/掰儿壮壮/掰胖胖/一二三,掰开来/大家望。念罢,两人即互相对掰,若掰成两边有一丝相连的H状,是“生儿”;如果中间仅一丝连成N形,则“生”,要是没一丝连结被掰成两半,称运气不好不当算,两人互打一下手心以示惩罚,然后重掰。“扯牛筋”亦称“大将小将”。玩法是用白杨树叶的叶柄或其它有韧性的草茎作玩具,两人用草茎相勾搭用力拉扯,被拉断者为输家,是“小将”或“败将”,赢者为“大将”。忆及儿时,笔者和小伙伴很爱玩“扯牛筋”,经常去白杨树下捡寻掉落的粗茎老叶,去叶留茎,用来拉扯互斗。为增加叶茎的韧性,往往还得加工制作,如拌上桐油放慢火上烤,如反复揉转后放在青油灯盏中浸泡,更有甚者,竟在草茎上粘合上几条苎麻丝,如此作为初试必赢,但久之当被揭穿,必遭大家呵斥,特别是儿伴皆有几根珍藏在口袋轻易不出战的“大将”,一旦被“假货”扯断,确是痛心不已,曾为此闹个红脸白脸,许久互不理睬。“拾签”又称“挑草茎”,参加游戏者一起去野外采集来许多又硬又韧的草茎,截成长短约10厘米的“签”,从中选出部分把两头削尖,染成红色或其他颜色,此签既是“拾签”时挑动草茎的工具,在计数时还可以一当十。玩此游戏,可两人或数人,采用“石头剪刀布”或用小纸头写上“一二三四”来“抽签”定先后次序。玩时,玩伴按事先规定各出“签”若干根,然后交给首位“拾签”人,此人用一只手捏紧草签,一下放开让草茎散落在桌面或平地上,然后用手拾取,那些叠合的草签,则用削尖染色的草签去挑开拾取,挑时得小心翼翼不可碰动其他草签,若有碰动,则不能再挑,即让位于另人,玩后视谁获取草签最多为赢家。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时节日的习俗亦在不断变异,比如丽水的端午风俗“门插蒲艾”仍有所承沿,而“妇女作茧虎”(荷包、香囊等)早已消失。那在端午日用雄黄酒给孩子画花脸、喷雄黄祛邪避疫及喝雄黄酒等也在嬗变中不多见了,女儿给父母“送羹”之俗尚有延续,但其礼品已随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而与时俱进趋向时尚,如送保健品或较高档的服饰等。那以草作玩具的“斗草”游戏,早已被丰富多彩的现代玩具所替代,在城乡消失殆尽。而风味特殊的丽水卷饼,则由端午节的节日餐食转化为民众调剂口味的美食,由丽水向周边扩散开去,并由家庭走向酒家,成了节日聚餐和宴会待客的一种佳品了。
更多文章
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现予公布。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
班门弄斧说的是什么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从前,有个叫鲁班的人,以手巧闻名,被奉为匠师之祖。行家们对他敬重得五体投地。有一天,一个年轻的木匠漫不经心地走到一个大红门的房子前,举起自己手里的斧子,说:“我这把斧子,别看它不起眼,可不管是什么木料,只要到了我的手里,用我的斧头这么一搞,就会做出漂亮无比的东西来。”旁边的人听了,觉得他太夸口,就指
我是非遗小传人作文(包粽子)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说的那个歌星的经历
非遗界中为什么经常以影片的方式宣传非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成本低,受众广,宣传影响力大,既能传播非遗文化又有影片票房收入,一举多得。在文化传播领域,美食文化有《舌尖上的美食》地域文化有《航拍中国》历史文化《国家宝藏》的历史知识剧场都是通过影片或剧作的方式呈现出来,取得较好的收视效果,也为传统文化的盘活寻找生机,成功的经验在非遗文化的传播中同样可以复制。非遗
非遗包含哪些啊,是类似于昆曲、皮影这些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
为什么说水仙少年是个美丽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刚刚看完这个故事的时候心好凉,这两个眼中只有自己的人,但是一直困惑于最后炼金术士的感慨:多美的故事啊!后来理解了一下,这个故事是讲的是,他们痴迷于对方眼中的自己,又何尝不是痴迷于对方呢?对自己也是对别人的欣赏,多美的故事啊!讲的不好,仅供参考。第一个经过的男人看了她一眼,第二个男人给她害了件衣服,第
分我杯羹的典故是说的什么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分我杯羹注音:fēnwǒbēigēng解释:杯:一杯。羹:肉汁。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语出《史记项羽本记》:“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羹。’
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从古至今,物质文化遗产一向是人们的宠儿。它们可摸,可触,精美的做工,别致的外形,给人触觉上极大的满足。相比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欢迎程度就少得可怜,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它独特的韵味。今天,我跟随妈妈来到上虞图书馆,还了书,也借好了书。下楼时,我一眼瞥见电梯旁边有一座仿古
空城计的故事简介30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空城计的故事说的是诸葛亮派马谡驻守街亭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空城计的故事说的是诸葛亮派马谡驻守街亭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
非遗剪纸的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剪纸艺术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利用各种薄片材料,通过雕、镂、刻、剪等技法在金箔、皮革、树叶等材料上剪刻纹样制成工艺品,东汉年间,纸被发明出来后,这种易于裁剪的材料逐渐成为了人们的新选择,明清时期,剪纸艺术达到鼎盛时期。剪纸是我国民间最流行的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历史悠久。它取材容易,成本低,效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