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成语"拔帜易帜"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拔帜易帜"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255 更新时间:2024/1/17 11:03:25

如何解释成语“拔帜易帜”?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拔帜易帜

【拼音】:bázhìyìzhì

【解释】:帜:旗帜;易:换。比喻推翻别人,自己占有。

【成语故事】:

韩信刘邦拜为大将后,率领汉军攻占了魏国和代国,接着又在张耳的协助下,带了几万兵东下井陉,攻击赵国。赵王和主将陈馀在井陉口聚集了二十万大军阻挡。

谋士李左军建议陈馀拔给他三万军队,从小路出发,出奇不意地截取汉军的后勤装备及粮食;而它的前军抵达井陉时不与交战。这样的话,不到十天就可以取下韩信和张耳的头颅。

陈馀是个读书人,不爱使用诈谋奇计,认为韩信的兵不过数千,经过千里行军,巳非常疲惫,可以直接予以攻击,因此没有采纳李左军的计谋。

韩信手下的人探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放心东下井陉,进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之处,韩信下令休息。半夜里,他选出两千名轻骑兵,让他们每人拿着一面红色旗帜,从小道来到井陉口山后隐蔽起来,同时对他们说:“我将另派一支军队与赵军对垒,并假装败退。这样,赵军必定倾巢而出,前来追击。你们乘此机会快速进入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我们汉军红色的旗帜。”

接着,韩信又派出一支一万人的军队,叫他们背水摆开阵势。赵军见汉军排出兵法上最讳忌的背水之阵,都哈哈大笑,以为汉军自己断了后路。

天刚亮,韩信指挥这一万人的军队向井陉口进发,赵军立即打开营门迎击。战了一段时间后,韩信、张耳命汉兵丢掉旗鼓,向水边退去。汉兵退到水边阵地,再也无法后退,只得拼死作战。

这时,隐蔽在山后的两千汉兵,趁赵营无人守卫,快速冲进赵营,飞快地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红色的旗帜。而在水边作战的赵兵,因遇到背水一战的汉兵的顽强抵抗,无法取胜,想返回营地,却见那里全是汉军的红旗,以为赵王已被汉兵抓住,顿时军心大乱,各自逃命。接着,汉军两面夹击赵军,结果主将陈馀被杀,赵王被活捉。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成语"大放厥词"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大放厥词”?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大放厥词【拼音】:dàfàngjuécí【解释】: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成语故事】:“大放厥词”这个成语,出自《韩昌黎全集·祭柳子厚文》,参考《

  • 成语"无出其右"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无出其右”?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语】:无出其右【拼音】:wúchūqíyòu【解释】: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为尊。没有能超过他的。【成语故事】:汉高祖刘邦刚建立汉朝的时候,还有许多异姓的诸侯王。有一次,刘邦带兵前往代地镇压

  • 成语"月下老人"有哪些故事?又该怎样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月下老人【拼音】:yuèxiàlǎorén【解释】:原指主管婚姻的神仙。后泛指媒人。简称“月老”。【成语故事】:唐朝时候,有一位名叫韦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一天晚上,韦固在街上闲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名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而他身边则放着一个装满了

  • 关于东施效颦有何历史典故?这个典故旨在告诫人们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成语典故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东施效颦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 红楼梦第六十九回讲了什么故事?这回该如何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成语典故

    第六十九回弄小巧用借剑杀人觉大限吞生金自逝风姐从宁府回来后,又向二姐诉说了她如何操心救众人无罪,二姐反而感激不尽。随后,风姐带二姐见了贾母、太太及诸姊妹,得到众人的赞许,二姐也搬进厢房来住。但风姐仍使人暗暗调唆张华,叫他要回原妻。不想贾蓉已暗暗打发张华迁回原籍。贾琏替父亲办事很顺利,贾赦很高兴,赏了

  • 成语"双管齐下"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背后有何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双管齐下”?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双管齐下【拼音】:shuāngguǎnqíxià【解释】:管:指笔。原指手握双笔同时作画。后比喻做一件事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或两种方法同时使用。【成语故事】:唐朝人张瑽,官为员外郎。不久,他从员外郎的

  • 成语"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乐不思蜀”?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乐不思蜀【拼音】:lèbùsīshǔ【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成语故事】:三国时,蜀国的刘备在驾崩之后,把皇帝的位置传给他的儿子刘禅,并请丞相

  • 成语"披荆斩棘"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来源于哪个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披荆斩棘”?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披荆斩棘【拼音】:pījīngzhǎnjí【解释】: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成语故事】:冯异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得力大将。刘秀在洛阳建立东汉

  • 成语"不自量力"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不自量力”?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不自量力【拼音】:bùzìliànglì【解释】: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成语故事】: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那时,郑国和息国睦邻相处。一年,息国为了一件小事,和郑国

  • 成语"生吞活剥"该如何解释?背后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生吞活剥”?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生吞活剥【拼音】:shēngtūnhuóbō【解释】:原指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现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的搬用经验、理论等。【成语故事】:唐朝时,有个县的武官叫张怀庆。他为了追求名利,常常弄虚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