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文化探索:四面楚歌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历史文化探索:四面楚歌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088 更新时间:2024/1/18 2:46:25

四面楚歌,读音为sìmiànchǔgē,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那么典故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1、四面楚歌的典故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经过几次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以酒解忧,自己吟了一首诗,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数阙,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低着头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28人。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被那些坏人逼迫得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因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项王兵败垓下,在乌江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对项王的敬佩,思念之情。毛泽东也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2、成语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决定楚国命运的大战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

项羽首先率领部队突击前方的韩信部队,项羽凭借一贯的勇猛,击败了韩信的先头部队。项羽全力追击,但是韩信的部队败而不乱,反倒是项羽的部队在追击中阵型有点散了。由于孔熙、陈贺从两翼包抄上来,后面跟着的是彭越、英布和刘邦的部队,态势变得对项羽非常不利。项羽的反应非常快,他见一时不能摧毁韩信的中央军团,而自己却又被包围的危险,就立即下令撤退。但是,这时项羽的部队已经被包围了。被包围在垓下,项羽纵然勇武也无计可施

韩信为了能够更快的瓦解楚军的士气,使出了“四面楚歌”的方法,让士兵们在包围圈外吟唱楚地的歌谣。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这就样,楚军战士们听到楚歌后,都倍感思念自己的家乡,加上连年作战,本来已经是身心俱疲,士气低落,现在听到四周的楚歌声,于是开始了大量的逃亡

项羽听到楚歌声后,也大惊失色,心想:难道楚地已尽失?他半夜里地来饮酒,对着自己的心爱的女人虞姬,对着自己心爱的坐骑乌骓马,唱出了被后人们传诵千古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听了,满眼泪水,也唱道: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此时此景真是悲凄,项羽如此人物,到了这个时候,也只能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旁边的人无一不是潸然泪下,为了不拖累项羽,虞姬当场横剑自杀。

当虞姬了结了自己的性命后,悲愤的项羽率领骑兵连夜突围,却不幸误入沼泽地。当他到达东城山头时,被灌婴的5000骑兵团团围住。此时,项王身边只剩28名随从。他把28人分成四队,分别向四个方向突围,最后推到了乌江边上。乌江的亭长已经给他准备好了渡船,建议项羽立即渡江。他说:江东地虽小,也足够大王称王了,况且现在江上只有这一只船,谁也没办法追上你。项羽大笑说:我项籍带领八千子弟渡江,今天没有一人能够回来,还有何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他把战马送给了亭长,和随从一起与汉军短兵相接,斩杀了汉兵数百人。项羽突然看见汉兵中有一个旧相识,就对他说:“汉王为购买我的人头出资千金,悬赏万户侯,我把这个好处给你吧。”说完拔剑自刎。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3、项羽小传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贵族后裔。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的军事统帅。项羽作战勇猛,历史上无人能与其相比。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的胜利,都是用破釜沉舟、穷追猛打的勇猛精神而取胜的。但项羽有勇无谋,缺乏战略眼光。楚汉战争开始后,不团结诸王,至使诸王相继叛楚;不听谋士范增的正确建议,养虎为患,让刘邦逃走,使范增负气而走;作战中,粮道经常被断,结果两面作战,兵疲将乏。一系列决策上的失误最终决定了他的失败。最后,项羽自刎而死,让后人悲叹不已!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关羽战败后,为何士兵不追随关羽纷纷都逃跑了呢?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成语典故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刘备从织席贩履为业,到开国称帝,身边少不了谋臣和武将的帮助,其中关羽和赵云就是典型的一对虎将。关羽是万人敌的存在,赵云也是浑身是胆,一生都奉献给了刘备的蜀汉事业。不过,他们的人生结局却各有不同,在人生走到尽头的时刻,都遭遇了一次败仗。比如关羽大意失荆州,兵败之后,士兵都逃跑了,而赵

  • 成语"一寒如此"是什么意思?"一寒如此"出自于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一寒如此”是什么意思?“一寒如此”出自于哪里?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一寒如此】故事的主人公:范雎(?-前255年),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一寒如此】是什么意思?一:竟然;寒:贫

  • 如何解释成语"日不暇给"?背后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日不暇给”?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日不暇给【拼音】:rìbùxiájǐ【解释】:暇:空闲;给:足够。指事情繁多,时间不够,来不及做完。【成语故事】:“日不暇给”这则成语的“暇”是空闲的意思。这则成语表示事务繁重,时间不够用。这个成

  • 成语"贾人渡河"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贾人渡河”?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贾人渡河【拼音】:gǔréndùhé【解释】:比喻说话不讲信用,言而无信。告诫我们要守信用,否则会受到惩罚。【成语故事】:从前有个贾人,在河南办了一批货,取水路贩往外地销售。船在河中顺风行驶,忽然

  • 煮豆燃萁是什么释义?这个历史典故又有怎样的成长心语?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成语典故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煮豆燃萁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 成语"斗粟尺布"出自于哪里?"斗粟尺布"含义详解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成语典故

    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成语“斗粟尺布”出自于哪里?成语“斗粟尺布”是什么意思?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斗粟尺布】故事的主人公: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刘长(前198年—前174年),汉高

  • 成语"居心叵测"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居心叵测”?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居心叵测【拼音】:jūxīnpǒcè【解释】:居心:存心;叵:不可;测:推测。指存心险恶,不可推测。【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赵惠文王派大夫楼缓出使外国。当时楼缓早已居心叵测,可是他还假惺惺地对赵惠

  • 成语"行将就木"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行将就木”?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语】:行将就木【拼音】:xíngjiāngjiùmù【解释】:行将:将要;木:指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成语故事】: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当时,年老

  • 成语口蜜腹剑是什么意思?有何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成语典故

    口蜜腹剑是指一个人嘴上说的很甜美,凡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那“口蜜腹剑”一词出自哪里呢?“口蜜腹剑”出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口蜜腹剑说的主角是唐朝宰相李林甫。“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

  • 成语"后起之秀"有什么历史典故吗?"后起之秀"含义详解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后起之秀”是什么意思?“后起之秀”出自于哪里?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东晋时,王忱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推祟。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