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拔帜易帜语出《史记·淮阴候列传》,关于它有什么历史典故?

拔帜易帜语出《史记·淮阴候列传》,关于它有什么历史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863 更新时间:2023/12/24 3:58:33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拔帜易帜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拔帜易帜,汉语成语,意思是拔掉别人的旗帜,换上自己的旗帜。多比喻取而代之。出自《史记·淮阴候列传》。

《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韩信刘邦拜为大将后,率领汉军攻占了魏国和代国,接着又在张耳的协助下,带了几万兵东下井陉,攻击赵国。赵王和主将陈馀在井陉口聚集了二十万大军阻挡。

谋士李左车建议陈馀拔给他三万军队,从小路出发,出其不意地截取汉军的后勤装备及粮食;而它的前军抵达井陉时不与交战。这样的话,不到十天就可以取下韩信和张耳的头颅。

陈馀是个读书人,不爱使用诈谋奇计,认为韩信的兵不过数千,经过千里行军,已非常疲惫,可以直接予以攻击,因此没有采纳李左车的计谋。

韩信手下的人探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放心东下井陉,进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之处,韩信下令休息。

半夜里,他选出两千名轻骑兵,让他们每人拿着一面红色旗帜,从小道来到井陉口山后隐蔽起来,同时对他们说:“我将另派一支军队与赵军对垒,并假装败退。这样,赵军必定倾巢而出,前来追击。你们乘此机会快速进入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我们汉军红色的旗帜。”

接着,韩信又派出一支一万人的军队,叫他们背水摆开阵势。赵军见汉军排出兵法上最讳忌的背水之阵,都哈哈大笑,以为汉军自己断了后路。

天刚亮,韩信指挥这一万人的军队向井陉口进发,赵军立即打开营门迎击。战了一段时间后,韩信、张耳命汉兵丢掉旗鼓,向水边退去。汉兵退到水边阵地,再也无法后退,只得拼死作战。

这时,隐蔽在山后的两千汉兵,趁赵营无人守卫,快速冲进赵营,飞快地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红色的旗帜。而在水边作战的赵兵,因遇到背水一战的汉兵的顽强抵抗,无法取胜,想返回营地,却见那里全是汉军的红旗,以为赵王已被汉兵抓住,顿时军心大乱,各自逃命。接着,汉军两面夹击赵军,结果主将陈馀被杀,赵王被活捉。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成语"寸草春晖"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寸草春晖”?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寸草春晖【拼音】:cùncǎochūnhuī【解释】:寸草:小草;春晖:春天的阳光。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日阳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难报万一。【成语故事】:唐代的诗人孟郊,写过一首题为《游子

  • 成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是什么意思?该如何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拼音】:zhìzhěqiānlǜ,bìyǒuyīshī【解释】: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成语故事】:刘邦派韩信去攻打赵国。韩

  • 鸿鹄之志是什么释义?这个历史典故又有怎样的成长心语?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成语典故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鸿鹄之志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 推心置腹是什么释义?这个历史典故又有怎样的成长心语?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成语典故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推心置腹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 成语"诚惶诚恐"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诚惶诚恐”?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诚惶诚恐【拼音】:chénghuángchéngkǒng【解释】: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成语故事】:“诚惶诚恐”成语出自《后汉书·杜诗传》。杜诗

  • 成语"争先恐后"历史出处是哪里?该如何解释呢?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争先恐后【拼音】:zhēngxiānkǒnghòu【解释】:抢着向前,唯恐落后。【成语故事】:春秋后期,晋国有个很有名的驾驭能手叫王子期。有一次卿大夫赵襄子(真国国群的先人)向他学习驾车的技术,但学习没多久,就自以为了不起啦,便要同王子期比比高低。比赛开始了,赵襄子刚反车赶到平原上,就挥鞭

  • 成语"羽毛未丰"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羽毛未丰【拼音】:yǔmáowèifēng【解释】:丰:丰满。指小鸟没长成,身上的毛还很稀疏。比喻年纪轻,经历少,不成熟或力量还不够强大。【成语故事】:战国时洛阳人苏秦,年青时曾师从智者鬼谷子学习辩术谋略。学习结束后,周游列国,希望有朝一日,他的治国谋略能获得君王们的接纳。秦是西方的大国。

  • 成语"水落石出"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水落石出"含义详解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水落石出”是什么意思?“水落石出”出自于哪里?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名文学家苏洵的长子。神宗当皇帝的时候,采用王安石的变法政策,苏轼因不赞成新法,和王安石辩论。那时王安石很为神宗所器重,苏轼敌不过他,被贬

  • 关于百尺竿头有何历史典故?这个典故给予了什么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成语典故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百尺竿头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 成语"熟能生巧"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背后有何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熟能生巧”?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熟能生巧【拼音】:shúnéngshēngqiǎo【解释】: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成语故事】:宋代有个叫陈尧咨的人,射箭技术极为高超,常因此而骄傲。一天,他正在给大家表演射箭,箭全射中靶心,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