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商朝宫廷礼仪

商朝宫廷礼仪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068 更新时间:2024/2/24 21:58:29

请安原是明代军礼中的一项,见于《大明会典》。当时全国各指挥使司、各卫所都有这个礼节,称为“屈一膝”。建州卫也如此,到了清代,在八旗明朝遗留下来的绿营中仍然沿袭旧习。本来,兵士见到上级军官应该下跪,但因为身上有盔甲,只屈一膝或半膝,久之,不穿盔甲时也以屈一膝为礼,并和叩首、打恭一样,含有问候请安的意思。在八旗人家和部分汉族官宦人家,晚辈见长辈,平辈中幼见长,奴仆见主人至亲友相见,都行这个礼,所以屈一膝又叫请安。但在衙门或公共场所,则不论旗人汉人都行打恭礼,不能请安。男子请安的姿势:先端正姿势,如“立正”的样子。然后前迈左腿,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右腿半跪,略微停顿;眼平视,不许低头、扬头或歪头;双肩平衡,不许弯腰,左右腿的间距不可太大,保持左腿向前迈的自然距离,不可向后蹬腿。女子请安姿势与男子同,只是左右腿的距离要近,动作幅度小,双手扶左膝,右手不下垂。跪安“跪安”这个礼节行于皇宫和五公府第以及宗室家庭中。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之外,常还要另外召见某些官员,这是属于密谈性质,不同于朝会大典,所以官员同皇帝不必叩头。召见的程序是这样:先由外奏事处登记,再由内奏事处安排在某日第几起。皇帝吃早饭时(天尚未明),桌上摆好绿头签,饭后分起召见。有合在一起(如与军机大臣一起)的,太监们都退出。内奏事处太监副食应召官员来到暖阁门前,掀起帘子让官员进去,太监退到殿外。这位官员进门,站着说:“臣(某人)恭请皇上圣安。”然后跪安、起立,走几步到皇帝面前,跪在一个红边白心很厚的毡垫上奏对。奏对完毕,皇帝说:“你下去吧。”于是官员起来跪安,面对皇帝倒退几步,转身出门。如果在奏对时有谢恩的事,就在原地一叩,说:“谢皇上圣恩。”如果在奏对时说错了话,就摘下帽子,以头碰地一下,表示承认错误。皇帝日常晨昏定省、见皇太后时,进门要跪安,退下时也跪安。太监有事向皇帝、太后、皇后、妃嫔等主位奏,公府第及宗室家庭中晚辈见长辈,奴仆见主人,都要跪安。跪安的姿势和请安的姿势,相同部分是先端正姿势,左腿向前迈步。但跪安时右腿须全跪,然后左腿也跪下,右腿随即起来,左腿也起来,恢复立正的姿势。这一连串的动作要节奏均衡,不可慌忙,不可拖拉。其他和请安的要求一样。清代后妃以下,公主、格格、福严明以及品官命妇(汉人品官命妇不在此列)穿朝服、吉服,行大礼,有一肃、一跪、三叩及六肃、三跪、九叩的仪节。(一肃是一次肃立。一跪是跪下和起立各一次。三跪当然就是各三次。三叩和九叩的区别也是次数的区别。)穿朝服、朝冠时的叩首和男子一样。穿吉服的在晚清不戴吉服冠,而戴钿子,则跪下之后不叩首,只以右手扶两把头翅。这里需要解释的是“肃”。这个动作和女子请安差不多,先端正姿势,慢慢地一直下跌到底,再慢慢起来,恢复立正的姿势。也是要求不弯腰,不低头,两肩平稳,腰板笔直。一、已称贵妃及以上品阶:在地位辈分低者面前皆自称本宫;在地位辈分高者面前则谦称臣妾或本名,切不可称我。贵妃以下贵人及以上品阶:在地位辈分低者面前皆自称本妃;在地位辈分高者面前谦称臣妾或本名,切不可称我。贵人以下品阶:在地位辈分低者面前皆自称我;在地位辈分高者面前谦称妾身或本名为名,切不可称我。宫女、女官、侍女:奴婢/为名;在地位辈分低者面前自称我小主:在任人面前皆自称为名/奴婢二、互称遇到品级高比自己高的妃嫔:XX娘娘;嫔及以下则直称职位遇到太后/太皇太后:太后/太皇太后;皇后则敬称皇额娘/皇祖母遇到皇帝:皇上镇国长公主长公(郡)主:皇长公主遇到其他人:在地位辈分高者面前需使用敬称;在平位平辈者面前可互称姐妹、兄妹、姐弟等;在地位辈分低者面前可直呼其名字三、礼节请安:首先需到请安对象的寝宫。请安时辰需为早晚各一次。到地位辈分皆高的人的寝宫里去,切不可直说“XX好”、“XX前来拜访”否则视为不敬。在与高辈高位者谈话时,需随时使用敬称,请安情况列举:皇太后皇帝:儿臣给皇额娘请安,皇额娘金安/吉祥皇后:臣妾给皇额娘/太后请安,皇额娘/太后金安/吉祥贵人以上嫔妃:臣妾给太后(有特准的叫皇额娘)请安,太后金安/吉祥贵人以下嫔妃:奴婢/名字给太后请安,皇额娘/太后金安/吉祥皇帝皇后:臣妾给皇上/万岁爷请安,皇上/万岁爷万福/吉祥贵人以上嫔妃:臣妾给皇上/万岁爷请安,皇上/万岁爷万福/吉祥贵人以下嫔妃:奴婢给皇上/万岁爷请安,皇上/万岁爷万福/吉祥皇后贵人以上嫔妃:臣妾给皇后娘娘/(关系好可以称姐姐)请安,皇后娘娘圣安/吉祥贵人以下嫔妃:奴婢给皇后娘娘请安,皇后娘娘圣安/吉祥见过礼:在外面(除寝宫外的所有地方)遇到地位辈分高者,则需行见过礼(如:XX见过太皇太后/太后/皇上/镇国长公主(郡)主,太皇太后/太后/皇上吉祥/长公(郡)主/……[万福]),切不可行“请安”礼四、晋级1:在后宫你能做到恪守本份,对上敬之,对下温之2:做为后妃你能做到为皇帝太后分忧的,也可以晋升3:你的谈吐,风范,行为符合后妃的言行举止4:母以子贵,你生下龙裔那就是你的福德Theshortestanswerisdoing.最简短的回答就是行动。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据说殷商不是汉人,而是白种人,这种说法有何渊源?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殷商不是华夏族但更不可能是白种人。而且殷商时期还不存在所谓汉人的概念,汉人是华夏族为主体多种民族混合形成的,殷商也算是汉族祖先之一。汉族本身就没有什么血统是否纯正一说,因为汉族本就是民族融合形成的,评价是否属于汉人的标准关键是看文化。孟母三迁: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

  • 论商周时期青铜艺术的文化内涵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它以品类丰富、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制作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此时是冶炼铸造技术可以说有了突发猛进的发展,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商周青铜器作为“礼器”的艺术精神特点中国青铜器的大宗是青铜礼器。这是中国青铜器的重

  • 商朝为什么具有惊人的延续性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商朝政治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但是具有惊人的延续性的和稳定性的政治文化是周朝,周朝的分封制度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一波有趣的历史冷知识,看完你还敢说你真正懂历史吗?1.【马可波罗其实没有到过亚洲

  • 除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哪些活动还能体会汉字的神奇,有趣?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

    1.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2.远古时代是“结绳记事”、“刻木记事”汉字最初的形状是在彩陶上的绘画后来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我国最早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也就是甲骨文开始的。立立产

  • 求庄子的一些好的有文采的评价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庄周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思想上史上百家竞起,诸子争鸣,儒道墨法,学派纷呈的辉煌时代。庄子则是道家学派集大成的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道”是“自本自根”,“无所不在”,强调一切事物都是“自生自化”否认超自然的神和超社会的主宰。希望有对你有帮助。

  • 简单甲骨文50个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

  • 甲骨文,金文,楷书,行书,篆书,隶书发明的先后顺序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1、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商朝时期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2、金文金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

  • 商朝书法家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商代没有书法家。商代是甲骨文的时代,当时人们在龟甲、兽骨上刻字只为占卜、记录之实用目的,尽管也追求结构均衡、清晰美观,刻字也有刻的好的、刻的差的,但由于当时的文字、书写工具都处于“幼年”时期,缺乏艺术表现的空间,称之为书法有些牵强。这好比建筑艺术,在人们只能建造茅庐的时代,尽管茅庐有好差之分,但受材

  • 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出现的年代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金文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清代吴式芬把商周铜器铭文编成《捃古录金文》一书,收集

  • 中国商朝文字及其地位与价值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商朝的文字是甲骨文。地位:中国现在能够基本辨认的最早的文字。价值:它反映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情况,是中国信史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