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商代青铜器的典型代表作品是什么

商代青铜器的典型代表作品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724 更新时间:2024/2/6 4:13:11

商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祖庚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的庙号。

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1、文物特征:

后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

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已发现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

2、铸造工艺

后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根据铸痕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

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而且,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

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铸造这样大型的青铜器,首先要分别铸出部件,然后再合铸成为一个整体,工艺十分复杂。铸造时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此外,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

后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

扩展资料:

其他闻名铜器

1、人面纹铜鼎

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口宽23.7厘米。

1959年宁乡黄材出土。

鼎为炊器,上有两耳,便于提携,下有四足,便于加温。商代铜鼎很多,此鼎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腹部浮雕的四个人面,浓眉大眼,高鼻梁,凸颧骨,宽嘴紧闭,表情庄重。

在人面的额部左右各有曲折形小角,腮两侧置兽爪。表明此人面并不是人的面部,而是人们心目中的神或怪神的形象。腹内有“大禾”二字铭文。

中国历史上有关于夏禹铸九鼎的传说,夏王朝灭亡之后,九鼎归于商,商王朝灭亡后,九鼎归于周,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具体到个人来说,鼎又是身份地位的标志。

2、豕形铜尊

高40厘米,长72厘米。

1981年湘潭船形山出土。

尊为酒器,猪背上开椭圆形口,设盖,腹内盛酒。口两侧有獠牙,从动物进化的角度看,不属于家养,而是一条孔武有力的野公猪。

前后肘部有横穿的圆孔管,从实用的角度考虑,此器重达30多公斤,容积有13公升,盛满之后,一个人难以搬运,有此管孔,可以穿系绳索,供人抬举。猪身上装饰有鳞甲,龙纹和兽面纹。以野猪作为器物形制,在现有的商代青铜器中仅此一例。

3、牛形铜觥

高14厘米,长19厘米。

1977年衡阳包家台子出土。

觥(gōng)为酒器,牛首及背为盖,腹内盛酒。颈部为流。此牛的头部和角形,是江南地区常见的水牛形象,牛背上站立一虎,既是实用的捉手,又是一种装饰。

牛身上还装饰有凤鸟纹、龙纹、兽面纹等。此觥(gōng)的造型设计与实用性完美地融于一体,表现出了优良的工艺设计思想。

4、立象兽面纹铜铙

通高71厘米,铣(xiǎn)间宽46.5厘米。重67.25千克。

1959年宁乡老粮仓师古寨出土。

铙(náo)为乐器,经过实测,敲击正鼓和侧鼓,可以发出不同的乐声。

铙的形制与稍后的钟相似,钟有钟架,属于悬挂敲击的乐器,从铙的结构看,有的可以悬挂,有的则甬部为直筒形,无法悬挂,因此,铙(náo)可能是一种甬部在下,口朝上的敲击乐器。

此铙的侧鼓有立象,钲(zhēng)部粗线条的兽面纹,钲周边有虎、鱼和乳钉相间排列的纹饰。目前为止,湖南地区发现的铜铙(náo)数量较多,重的达到221.5千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周青铜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后母戊鼎

高中历史学过,我记得有司母戊鼎的,呵呵。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还有四羊方尊、商朝乳钉纹方鼎哦。商朝乳钉纹方鼎的简介如下:高100厘米重82.55千克1974年河南省郑州市出土。器呈方斗形,腹部饰有饕餮纹和乳钉纹,是目前发现的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重器。商代早期的铜鼎,有圆鼎和方鼎,器壁较薄,圆鼎为锥足,方鼎为柱足,足中空,与腹腔相通。商代晚期,方鼎的鼎腹发展为长方形,口沿上耳有立耳,柱足。圆鼎的锥足变成圆柱形足,三足与两耳对称,器身多有富丽繁缛的纹饰。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饮食文化对现代旅游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以下是百度百科的说明:概念:到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经历,以享受和体验美食为主体的具有社会和休闲等属性的旅游活动称为美食旅游。编辑本段美食旅游与相关概念1、美食旅游与旅游美食美食旅游是旅游的一种类型,是以“美食”作为吸引物的享受过程。旅游美食是在旅游过程中品尝到的美味食品,可以是在旅游途中携带体积小、轻

  • 商朝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是鬼方,鬼方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一个游牧民族的名字。史载,鬼方是商周时居于中原西北方的大部落,源自曾与轩辕黄帝联姻的氏族大隗氏。其活动载于《汲冢周书》、《易经》、《山海经》、《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和出土的《小盂鼎》及商周甲骨卜辞中。那时,漠南地区多次发生讨伐鬼方的大规模战争,甲骨卜辞载“鬼方易”,即鬼方向远方逃走或迁走。

  • 商代青铜文化及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律为扁体平底。流甚狭而长。青铜除平底

  • 商朝时期的鬼方国的详细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约在公元前13世纪时,延安属独立的方国鬼方之域。商帝武丁,曾发动大规模的讨伐鬼方的战争。《周易既济》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鬼方是商周时期活动在山西北部以及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其势力西及陇山和渭水流域的广大地区,。有关鬼方的记载最早见于甲骨文、金文。“鬼”字有“隗”(音鬼)、“”(音鬼)等

  • 殷商文化从特征上讲比较崇敬鬼神,体现出什么文化特征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殷商文化作为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周部落以及后来的周王朝,农耕是其立国的基础,他们对于农业生产有着特殊的感情。纵观《诗经*雅》上的周部落的历史,虽然不尽可信,但确实是其真实历史的反映。周部落压根儿就没有过获得大量奴隶的机会,不象纣那样有通过战争俘获的“夷人亿兆”,文王要造个台子,也只是如《诗经*大雅*灵台

  • 商朝人为什么迷信鬼神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当时的社会风气所造成的,还有就是当时的科技不发达,对超自然现象或者说一些我们现在看起来很平常但当时无法解释的现象大家就只能以鬼神和迷信来解释了。祝你新年快乐全家幸福,望采纳。

  • 商朝有哪些大事记载 有详细资料吗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商朝(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汤率领黄河下游的商族部落灭亡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其统治中心位于今天的河南中部。商朝前期,因长时间的内乱,都城也多次迁徙。至盘庚即位后,将国都迁往殷(今河南安阳),才稳定了统治。此后,商朝出现过“武丁中兴”。但到商末纣王时,终因暴政而亡国。商朝建立了王以下包括许多官吏

  • 我国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如此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对此,你有何感想?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 商朝文化:商朝青铜文化有什么特点及历史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律为扁体平底.流甚狭而长.青铜除平底

  • 谈谈你对商代灿烂的青铜文明有何感想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时代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经历约1600年,大体上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时间相当。中国青铜文化分布之广、范围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