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何晏做了什么?司马懿为何以谋逆罪将他诛灭三族?

何晏做了什么?司马懿为何以谋逆罪将他诛灭三族?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55 更新时间:2023/12/18 12:22:02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作为曹操的养子与女婿,何晏是一个怎样的人,司马懿为何要诛杀他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何晏,字平叔,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何进在三国演义中出场较早,被袁绍忽悠着诛杀宦官,结果犹犹豫豫的先被十常侍杀了。之后就是董卓进京,关东联军讨董的局面了。何晏的父亲早亡,曹操任司空时娶其母尹氏,一并收养何晏。

当时秦宜禄之子秦朗也随母亲在公家,与何晏都被曹操宠爱,待他们如自己儿子一样。秦朗性格谨慎,而何晏却无所顾忌,所穿的服饰与世子相类似,所以曹丕非常厌恶他。何晏少年时才能出众,娶曹操之女金乡公主为妻,但他又好色,所以在魏文帝年间没有任官。

何晏容貌俊美,而且喜欢修饰打扮,面容细腻洁白,无与伦比。因此魏明帝疑心他脸上搽了一层厚厚的白粉。一次,在夏天之时,魏明帝着人把他找来,赏赐他热汤面吃。不一会儿,他便大汗淋漓,只好用自己穿的衣服擦汗。可他擦完汗后,脸色显得更白了,明帝这才相信他没有搽粉,“傅粉何郎”的典故就此而来。

何晏与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开一时风气,为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与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他认为“道”或“无”能够创造一切,“无”是最根本的,“有”靠“无”才能存在,由此建立起“以无为本”,“贵无”而“贱有”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学说。

曹操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不但娶人妻,连人家的儿子一并收养,并且非常宠爱。当然何晏也是非常有才华的,喜好庄老治学,算是年少成名。曹丕不待见何晏,其子曹叡也认为何晏、丁谧等人浮华不堪大用,所以只是担任一些冗官,但何晏毕竟是皇亲贵戚,而且又娶了公主,所以早早被封为列侯。

239年曹叡驾崩,曹爽和司马懿辅政,曹爽和何晏交好,所以待到曹爽掌权,何晏等人立马鸡犬升天,身居高位。何晏先被授任散骑侍郎,不久后,曹爽转任吏部尚书卢毓为尚书仆射,而让何晏取而代之为吏部尚书、侍中,负责铨选官员。

何晏等依仗曹爽势力,迎合的人升官进职,违抗的人罢黜斥退,朝廷内外都看风向行事,不敢违抗他们的意旨。何晏又割洛阳和野王典农的数百顷桑田和汤沐地作为自己产业,并窃取官物,向其他州郡要求索取,官员都不敢抗逆。247年曹爽采纳何晏等的计谋,把郭太后迁居到永宁宫,并开始独揽朝政大权。

表面退让的司马懿,暗中其实已经准备发动政变。249年,司马懿乘曹爽兄弟陪同曹芳拜谒魏明帝高平陵时,发动政变,曹爽最终向司马懿投降,交出权力。政变发生后,司马懿让何晏参与治理曹爽等人的案子,何晏彻底查办曹爽的党羽,想要以此获免。然而,最终司马懿以谋逆罪将何晏与曹爽等一同诛灭三族。

如何评价何晏,一直以来都是褒贬不一。从史书记载来看,何晏似乎就是夸夸其谈的贵公子,浮华而没什么实际才能,和曹爽沆瀣一气专权乱政,最终被司马懿诛三族似乎也是咎由自取。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由于何晏属于司马家的对立面,所以其被抹黑了。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就认为何晏“于当时朝政,实欲有所更张”,比如与史书中记载不同,有记载说何晏主持选举时“内外众职,各得其才,粲然之美,于斯可观”。说明何晏等人对于朝政,也是有所成就的。

王夫之也认为“何晏、夏侯玄、李丰之死,皆司马氏欲篡而杀之也。”因此,真相究竟如何,实在很难得知,历史毕竟是胜利者所书写的。但无论如何,何晏对后世的影响却非常深远,我们简单列举一下:

第一,何晏是玄学的开创者之一。何晏首创了贵“无”派哲学,由王弼做了完善。学者们认为,贵“无”派哲学不仅标志着魏晋玄学的诞生,而且完成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潮从宇宙生成论向本体论转变,更重要的,还为随后的佛教思想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何晏是第一个服用“五石散”的人。何晏说:“服食五石散(寒食散),不只能治病,也觉得精神很清爽。”鲁迅先生在文章《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论述了何晏及之后众多名人服散的情况,认为何晏是服用五石散的始作俑者。

第三,何晏对于魏晋名士风流影响深远。何晏嗑药、熏香、爱美、清谈等等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很多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国文人士大夫在魏晋南北朝似乎突然变得阴柔、颓废起来,这也导致了五胡乱华的出现。

其实,客观来说何晏和每个人一样,都是复杂多面的。一方面他才华横溢,也有匡扶朝政的抱负;另一方面,他身上也充满了贵公子的习气,贪婪好色胡作非为。何晏的功过是非不好评论,他似乎只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小人物,但他对后世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说庞统死于战场之上,是因为性格导致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庞统死于战场之上,与其说是死于意外,更不如说是性格导致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214年,刘备大军兵围雒城,为了尽快攻下雒城,刘备帐下

  • 关羽没有单挑吕布的记录,那么两人估计能打多少回合?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关羽单挑吕布能打多少回合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三国时期有两个吕布,一个是战神吕布,一个是一流武将吕布。吕布卒于公元199年,生年虽然不

  • 元代戏曲分为哪两类?金院本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想知道元代戏曲分为哪两类?金院本是什么意思吗?接下来历史吧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古朴粗犷的先秦歌舞,妙趣横生的俳优滑稽表演,熙熙攘攘、琳琅满目的百戏散乐,多姿多彩的唐代歌舞参军戏,为戏曲的最后形成准备了条件。积跬〔kui傀〕步成千

  • 孙权杀关羽的原因中,有哪三个流传甚广的原因不可信?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孙权杀关羽的原因,被史书隐藏得太深,难怪刘备执意发动夷陵之战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襄樊之战中,孙权背信弃义,突袭盟友后背,导致关羽败走

  • 粤剧的伴奏乐器是什么?唱腔分为哪几种?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众所周知粤剧是以粤方言演唱,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那么它的伴奏乐器是什么?唱腔分为哪几种?其实粤剧常用的演奏乐器,多在吸收我国各地民族民间乐器的基础上加以粤化而成。明末清初,戏班使用的乐器就有唢呐、横箫、三弦、月琴、二弦、竹提琴等管弦乐器七八种。之后加上扬琴、长筒、短筒、琵琶及由粤籍乐师创制的高胡等

  • 就连晁盖都看不起的时迁,为什么还能被称为梁山"好汉"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李逵滥杀无辜,时迁偷鸡摸狗,为什么也能称好汉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逵和时迁称“好汉”名副其实,梁山其他一些老实人反而是达不到“好汉”的

  • 刘备为什么要执意发动夷陵之战?真的是为兄弟报仇吗?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刘备征讨东吴,满朝文武都竭力反对,为何他不听劝告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主观原因:刘备伐吴,是为了给关羽、张飞报仇公元219年,孙权背盟

  • 三国中有哪两个连环计?分别都是什么人设置的计谋?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三国中的两个连环计,哪个更令人拍案叫绝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东汉末年,董卓废掉汉少帝,拥立汉献帝,掌握朝政大权。司徒王允为了除掉汉贼董

  • 孙权得到黄祖首级后,为什么要将其献祭亡父孙坚?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东吴骑兵击杀黄祖,其首级被枭去,被孙权用于献祭亡父孙坚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208年,刘表麾下大将黄祖兵败江夏,率残兵败退,但吴主

  • 御马监的监官们说了什么?导致孙悟空第一次反下天庭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出世跟随菩提祖师学艺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