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的监察官制度是谁发明的?后来又为什么取消了?

古代的监察官制度是谁发明的?后来又为什么取消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037 更新时间:2024/1/16 23:52:05

众所周知在皇权独大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决策相关的辅助机构以及监察官制度,那么这个制度是谁发明的?后来又为什么取消了?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一、监察官制度的兴衰及特点

1.监察官制度的发展沿革

我国监察官制度的最初确立是在秦朝时期,完成六国的统一之后,朝廷对原本六国的旧有封地进行了统一的管理,因为领土面积的空前广阔,秦朝在中央分设三司,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御史大夫便是我国最早的监察机构。所谓监察,就是监督,并通过监督维持官员的廉洁性,这种监察官制度在最初的时候有利于秦朝国政的实施,因为当时秦朝为了方便管理,在地方上使用了郡县制,并由中央派遣官员到地方任职。

对于人来说,懒惰性是在所难免的,不可能每一个官员都做到专心任职,尤其是官员的地方线延伸较长,有些偏远地区难免会疏于管理,渎职轻慢的现象经常会出现。

所以秦朝的监察官制度非常有施行的必要,不过在后来,监察官的性质逐渐发生改变。

由于秦始皇自身的疑心,开始将监察的重点由地方转中央,主要监督朝中官员的所作所为,观察其是否有造反的迹象和潜在造反的可能,这种严格化的监督管理让其根本职能变成了监视,导致官员人人自危,蒙受冤屈被处死的大有人才。

由于监察官体制向中央的靠拢,形成了恐怖的为官气氛,加上对地方上监管的松懈,直接导致了二世时期秦朝的大混乱,最终导致国家走向灭亡。

西汉时期,对秦朝时期的监察官制度做了改善,形成了“中御史体系”,专门负责监察,并专门成立了御史府来对这一体系进行收纳。西汉初期的御史府共有御史45人,并且由帝划分相应等级,根据这些等级执行不同的监察任务。

到了汉武帝时期,对这种监察官制度做了更详细的划分,将全国划分为103个郡国,共计13个监察区域,每一个监察区都会派遣一位最高等级的御史执行监察任务,在其执行方面,也做出了“诏书六条”的规定。

以此为依据,联合当时的巡抚进行定期监察,一旦发现问题便可在商议之后进行弹劾,对于当时下辖面积较大的区域,会将其再度划分为若干个小的监察区,再派遣相关官员进行详细监察,随着详细化的区分,东汉后期取消了御史大夫的官职,改为御史台。

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完善为后续的封建王朝提供了基本框架,此后时代的监察制度都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改革和完善。比如在唐宋时期,将御史台监察官再次进行了细化,分为台,殿,察三大机构,分别负责侍从,殿中和监察。

2.中央集权强化下的失灵

早年对其职责的不断细化就预示着监察官机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到明清前期的时候,御史台改名为都察院,根据官阶的大小高低主要负责地方与中央系统监察的协同化管理。

明朝在权分六部之后,对地方监察官也做了进一步改革,地方上出现了十三道监察御史,随着监察机构的再次分裂,监察官制度的崩溃也从这时候开始。

因为最底层监察御史手中的监察权力甚至不及当时的巡抚官,这就让监察官的位置逐渐变得可有可无,最终到清朝的时候,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为了更好地将权力紧握在手中,开始将检察官嵌入到地方行政之中,不再由单独的机构完成,而是由朝廷所派遣的地方官员代为执行。至此,监察官制度在封建社会之中彻底失灵了,清朝之后不久便不再由地方监察官存在。

一切的监督由地方官员执行,为避免身兼数职出现的舞弊,大清朝廷会定时派遣钦差大臣前往地方抽查监督情况,从总体上来看,此时的检察权已经收归至中央了。

二、监察官制度失灵的原因分析

1.官制的逐渐败坏与法制缺失

这一点原因从秦朝时期的监察官制度就可以体现出来,最初御史大夫的设置是为了监督百姓和大小官员是否存在失信与违法行为,但是在后来,秦朝此项官制本身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监察官开始监督朝臣。

滥用权力,因为当时御史大夫的地位仅在丞相之下,而皇帝又下令密切监视朝中的官员,所以监察官在执行的时候开始带有个人情绪,对那些心生不满的官员以监督的名号加之以莫须有的罪名,而因为监察官在当时的权威性,一度造成了冤案频出。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对其本身官制的破坏,也代表秦朝法制的缺失,如果这种现象仅仅发生在秦朝,那尚且存在挽回的可能,但后续拥有检察官制度的朝代都是如此。

汉朝后期,也出现了因为监察官而导致的乱象,由于朝廷的政局动荡,导致出现了监察官权力过大的情况,进而出现了草木皆兵,随意怀疑的情况,对于稍微有些动作的官员,就会以监察的名义进行弹劾,罢免其官职。

这对汉朝末年的官制是一种大范围的破坏,也动摇了朝廷官僚的根基,为后续出现的乱象埋下了祸根。

到了唐朝,世民作为一个贤明的君主,不但自身虚心纳谏,还在朝廷之中主张推行监察,甚至还提高了谏议大夫的官阶,甚至对中书省,门下省派遣了专门的谏议官员,但这种监督最终导致了决策和审核机构之间的矛盾不断,监察自身和相关官制都受到了影响。

大元朝也是如此,由于对监察机构赋予了太多的权力,导致朝政出现问题的时候从监察变成了肆意诽谤,造成了朝廷秩序的大混乱,基于前朝出现的多种不利因素,监察官制度最终在历史的进程之中失灵了,这是无法避免的。

2.皇帝品性的难以捉摸

监察官制度的失灵和皇帝自身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这项制度本身就是服务于皇帝的,皇帝的主观思维对监察官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秦朝时期的监察官制度性质恶化就是因为秦始皇的主观思维发生了错误。

因为怀疑其余六国贵族余孽的忠心程度,所以改变了监察官自身的性质,而后续检察官在皇权的加持之下,对官员的处理往往代表着皇帝的意志,也就是帝王品性的体现。另外,监察官不仅监督官员,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纠正皇帝。

这就决定了监察官存在的必要性,皇帝在古代乃是万民之表率,如果皇帝能够接受监督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那么对下层的监督自然不难执行;如果皇帝拒绝忠言逆耳,那么监督机制注定难以维持。而当时封建社会的兴衰规律,就注定监察官制度会失灵。

古代所有的封建王朝,都难逃由盛转衰的趋势,之所以走向衰落,与皇帝自身的品性是挂钩的。历朝历代,都有带领国家走向繁荣的明君,也有导致国家走向衰败的昏君,这类君王主要表现为不听劝谏,不纳良言。

也就是说,监察官制度在品性不好的皇帝眼中是形同虚设的,没有了皇帝的表率作用,对下层官员的约束自然不复存在,所以在封建社会频繁发生的朝代灭亡之中,制度失灵是必然的事情。

3.监察官员的举步维艰

监察官制度的失灵,和官员自身的待遇也有着重要关系,从历朝历代的监察官员来看吗,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对于他们来说,自己的职位可以算是法律允许的“以下犯上”,即监督官位比自己高的人。

若是得到皇帝的认可和赞扬,那么就可以名垂千古,就像是大唐的魏征一般,如果皇帝对自己不管不顾,那么检察官就是他人的眼中钉。

为官期间手握监察权或许能够安定一时,但年满辞官之后就是各种的针对,在这种现实环境下,无人再愿意成为监察官,失灵也是必然的。

总结

从总体上来看,古代监察官制度早在秦朝的时候弊端就已经出现了,并且是历朝历代都无法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不但会破坏朝纲,官员的结局也不怎么光彩,所以失灵是在所难免的。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古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除了吃粽子还能做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众所周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的,那么古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除了吃粽子还能做什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楚地的濮人、越人便有着在这一天进行水中竞速驱邪的习惯,在屈原的《九章》里便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

  • 三国24名将中,第五的马超究竟能不能打赢前几人?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三国24名将,马超排第5,他真打不过前4位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三国24名将的前6名排序是这样的: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刘张飞,意

  • 我国有五千多个姓氏,只有这6个算得上大姓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众所周知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姓氏就已经超过五千个。但是只有这6个算得上大姓,因为几千年的时光,都不曾让他们衰落过,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和大多数的文明一样,姓氏文化也是从虚无发展到现在的盛况。最开始的时候,姓氏还没有以文字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图像,更确切地来说

  • 西游记中,为什么孙悟空不常用金箍棒变大碾压妖怪?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出世跟随菩提祖师学艺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

  • 曹操实行"屯田制"之后,为什么还会在官渡之战时缺粮?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实行“屯田制”的曹操在官渡之战时为什么还会缺乏军粮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官渡之战”是汉末三国影响最大的三场大战之一,曹操以此奠定了统

  • 在封建社会,考中状元可以当多大的官?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高中状元,应该是每个莘莘学子的梦想了,古代科举考试中第一名称之为状元,第二名称之为榜眼,第三名则称之为探花,其余的名次则称之为进士。那么在封建社会,考中状元可以当多大的官?其实文科状元和进士在考中之后被授予的官级差距并不大,能否步入仕途巅峰还得看个人能力和日后的机遇,但武科状元和进士在考中后被授予的

  • "晋献公之制"是什么?对晋国有哪些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晋献公之制”是什么?对晋国有哪些影响?“晋献公之制”是由晋献公创立的国内不养群公子而尽逐母舅之国的公族政策,施行择官以贤不以亲的制度,消除了公族对君权的威胁,使得晋国焕发生机,一跃坐上了春秋霸主的宝座。这一制度沉重的打击了宗法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晋国历史的发展,但也由于此制度自身的弊端导致了

  • 张飞的司隶校尉是个什么样的职位?权利很大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张飞的司隶校尉是个什么样的职位?权利很大吗?为什么在张飞死后诸葛亮立马就兼任了司隶校尉?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吧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一首先,根据史料的记载,司隶校尉最早设立于汉武帝征和四年,也即公元前89年。司隶校尉在督治阳石公主及决太子巫蛊之狱中,确实具有

  • 京剧作为国粹,演唱中有哪些禁忌?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众所周知京剧是我国国粹,形成于清朝的乾隆时期,距今发展已经有200多年,那么演唱中有哪些禁忌?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1、吃字:戏曲演员在唱念上,讲究口齿清楚,这样才能吐字真切,发音准确,把唱词或话白送入观众耳中。“吃字”即为咬字不清,犹如把字吃到肚子里一样,演员导致"吃字

  • 为何说蜀汉人才凋零,可能与诸葛亮的用人标准有关?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蜀国人才凋零的原因是什么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蜀国人才凋零,很可能跟诸葛亮的用人标准有关。诸葛亮选择人才,首重人品,一些性格有有缺陷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