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商朝天文历法

商朝天文历法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439 更新时间:2023/12/25 12:12:04

商人不知有否占星术,但他们已会观察天象而定历法。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闰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

在甲骨卜辞中已有日蚀、月蚀和星辰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的宝贵资料。

日蚀和月蚀的蚀字,甲骨文写作、等形。卜辞中所记日蚀,目前已知的仅二见:

癸丑贞,日夕[(有)]食……田(上甲)?(《京》3965)癸酉贞,日夕又(有)食,佳若?

癸酉贞,日夕又(有)食,非若?(《佚》374)这里的“日有食”与《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同。日蚀一般都发生在白天,但也有发生在傍晚的,“日夕有食”,便是其证。

甲骨卜辞中又有“日有哉”的记录,如云:

辛巳贞,日又,其告于父丁。(《后上》29·6)庚辰贞,日又,非祸,佳若(《粹》55)“日又哉”有两种解释,一如郭沫若所推测,以为“哉与食,音同,盖言日蚀之事耶?”①;一如陈梦家所说:“()读若识志或痣,乃指日中黑气或黑子”②,后者殆非③。

甲骨卜辞中记载月蚀的比较多些,有的还记有月份,如云:

癸未卜,争贞,旬亡祸?三日乙酉,月食,闻,八月。(《甲》1289+1749)

[癸]未卜,争贞,翌甲申,易日?之(兹)夕月食?甲(雾),不雨?[正面]

之夕月食[反面](《丙》56)。

七日己未,,庚申食。(《库》1595)

“月食”即“月有蚀”,《甲》1289+1749乃严一萍缀合而成,其中的“闻”字,董作宾说:“此字最初之意义,当为奏报上‘达’之闻。……月食而方国奏报以‘闻’……(即)史志中……‘史官不见,郡国以闻’之语”①,甚是。因为这条卜辞意思说,八月癸未这天,史官争卜问,这一旬中有没有灾祸,三日后的乙酉傍晚,发生了月蚀。这是别人报告的,所以特别注明一个“闻”字。《丙编》56是一条正反面相接的卜辞,正面意谓:癸未这天占卜史官争问,第二天甲申,天阴么?这天晚上有月蚀么?其结果甲[申]有雾,没有下雨。反面的是正面的验辞,说这天晚上果然出现了月蚀。最后一条中的字,不识,可能指一种自然现象的字。这条卜辞是说,某月的第七天己未,夜空出现了,第二天庚申就出现了月蚀。

甲骨卜辞中的星字,作、、,或加声旁作,其为天上星宿之象形字,甚明。卜辞有云:“冬(终)夕…亦大星”(《簠杂》120)。这个“大星”直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指的是什么星。树达在《积微居甲文说》中说:“大星者天上星大出也”,又说:“大星者,大夝也”②。

甲骨卜辞云:

辛未,酘,新星。(《前》7·14·1)这条卜辞是说,辛未这天晚上,天空出现了一颗新星。杨树达云:“新星者,新夝也”③,义不能尽解。近来有人说,新星当是天文学上所说的变星,即本来亮度不大的星,平时用肉眼看不见,但是由于它的内部起了激烈变化,亮度突然增大,用肉眼看见了它,就叫它为新星,说似可信①。此外,卜辞中又常有“星”(《拾》14·6)、“其星”(《厍》598)等记录,似乎都是星辰之星。

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商代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历法。根据甲骨卜辞的记录可以看出,当时月有大小,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为十二月,因十二个大小月加起来只有354或355天,所以采用闰月来调整一年的天数,使一年中的四季变化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这个闰月,在早期卜辞中是放在应当置闰那年最后的一个月即十二月之后,所以叫“十三月”。这在历法上叫做“年终置闰”法。在晚期的卜辞中,闰月就放在应置闰那一年的某一月,如闰五月,那年当中就有两个五月,这在历法上叫做“年中置闰”法。这种历法,既不是根据太阳运动所测得的一年为基础的阳历,也不是以月亮圆缺为一个记日周期,即朔望月为基础的纯阴历,而是“以闰(月)定四为成岁”的阴阳合历。

甲骨卜辞中有云:“癸丑卜贞,今岁受禾,弘吉,在八月,佳八祀”(《粹》896)。可证在帝乙、帝辛时代,岁、年、与祀三者还是有区别的。甲骨文中的岁字,作、形;年字,作形;祀字,作形。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公元前1300年 盘庚迁殷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百科

    从商建国至盘庚执政,历经4次迁都。约公元前1312年~公元前1285年,阳甲死,其弟盘庚继位,为了解决王室内部纠纷,于是决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但遭到不少商民的反对。盘庚便利用宗教对商民们进行威慑恫吓,说先王们都按照天帝的意志迁了几次都,我也经过占卜,“卜稽曰:其如台”,因

  • 公元前1541年 名臣伊尹囚禁商王太甲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百科

    公元前1541年,商老臣伊尹立太丁之子、成汤嫡长孙太甲继位。太甲即位后,“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伊尹屡谏不止。太甲三年,伊尹将太甲囚禁在王都郊外的桐官(今河南偃师),自己则摄政当国,代行天子职权,太甲居桐官三年,在伊尹的耐心开导下,悔过反省,开始弃恶从善,施行仁义。伊尹便迎太甲归朝当政。太甲

  • 公元前1600:商汤灭夏 商朝建立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百科

    商王室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因契助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为商侯。到成汤时候,在伊尹的辅佐下,打败了夏桀,建立商朝,被认为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举动。商汤灭夏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之前,商部落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部落,在黄河下游一带繁衍。商朝确立统治,就在西亳(河南洛阳)建都;后来在盘庚时迁都到殷(今

  • 楚悼王为什么叫悼?名字和身世是什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百科

    楚悼王(前298年-前27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君主,他是楚庄王的儿子。据史书记载,楚悼王的名字中带有“悼”字,那么他为什么叫悼呢?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一、楚悼王的名字和身世据史书记载,楚悼王的名字是芈悼,他是楚庄王的次子。他的哥哥是楚共王,但是因为楚共王去世得早,所以他继承了王位。二、

  • 赵王迁晚年后悔杀李牧了吗?为什么要杀他?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百科

    赵王迁(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47年),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君主,他是赵武灵王的孙子。据史书记载,赵王迁在位期间曾经杀掉了一位名叫李牧的大将,后来他深感后悔,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弥补自己的过失。那么,赵王迁晚年后悔杀李牧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一、赵王迁杀害李牧的原因据《史记》记载,赵王

  • 秦武公与鲁国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百科

    秦武公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秦桓公的儿子,也是秦国的第三十四任君主。在他的统治下,秦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然而,他与鲁国之间的关系却一直备受争议。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秦武公与鲁国的关系,并试图还原历史真相。一、秦武公与鲁国的历史背景据史料记载,秦武公在位期间,秦国和鲁国之间曾经发生过一些

  • 秦出子是什么身份?叫什么名字?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百科

    秦出子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秦穆公的儿子,也是秦惠文王的弟弟。然而,他的名字却一直备受争议。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秦出子的名字,并试图还原历史真相。一、关于秦出子名字的记载据史料记载,秦出子的名字在不同的史书中有不同的记载。一些史书称他叫“秦穰苴”,而另一些史书则称他叫“秦庶长”。这些名字之

  • 秦德公是什么身份?他叫什么名字?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百科

    秦德公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秦穆公的儿子,也是秦国的第三任君主。然而,关于他的名字,历史上也存在多种说法。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个问题,并试图还原历史真相。一、秦德公的生平经历据史料记载,秦德公是春秋时期秦国的一位君主,他是秦穆公的儿子,也是秦国的第三任君主。在他的统治下,秦国经历了一系列

  • 秦孝公是什么结局?他真的活了46岁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秦孝公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秦穆公的儿子,也是秦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然而,关于他的寿命,历史上也存在多种说法。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个问题,并试图还原历史真相。一、秦孝公的生平经历据史料记载,秦孝公是春秋时期秦国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和军事扩张,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 秦武公母亲是什么身份?是鲁国哪个国君的女儿?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百科

    秦武公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秦桓公的儿子,也是秦国的第三十四任君主。然而,他的母亲的身份却一直是一个谜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秦武公母亲的身份,并试图还原历史真相。一、秦武公的母亲身份的记载据史料记载,秦武公的母亲名叫嬴氏,是鲁国一个国君的女儿。不过,关于这个国君的身份和姓名,历史上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