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沈文荣的小故事

沈文荣的小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414 更新时间:2024/1/14 22:04:08

在职工眼里,沈荣是个说一不二的人;在钢铁界,沈文荣是个敢于担当、敢于冒险的人;而在妻子陈红华的眼里,神文荣是个不折不扣的病人。气管炎、高血压、高血脂、痛风病,让陈红华更为揪心的是沈文荣的心脏,“才56岁的人,心脏功能已经老化到了70岁,都是积劳成疾累出来的”。沈文荣是个工作起来不要命的人,经早出晚归。一次陈文华在上海做手术,沈文荣讲:“平时没时间陪你,这次一定要陪你。”可沈文荣一坐下,病房的安宁就被沈文荣的鼾声给打破了。1979年,工农兵大学生陈红华和沈文荣走到了一起,当时陈红华择偶的标准是“只要求是个党员”,那时沈文荣是锦丰轧花厂的党支部副书记,陈红华是一位乡村教师。出身于长江边一个小村庄的沈文荣家境贫寒,家里只有三间茅草房,父亲英年早逝,兄弟姊妹6人和母亲相依为命。和陈红华结婚时,沈文荣身无分文,他人借了200元去苏州玩了两天,算是旅行结婚。钢铁梦想从这里开始炼11月的江南阳光明媚,夜幕降临的时候站在江边往南通方向望去一片漆黑,但此岸却是灯火通明,码头上高大的吊机正从货轮上卸载从德国多特盟德市蒂森克虏伯的钢铁公司运来的设备。2001年10月,沈文荣花了16亿元从蒂森克虏伯手里整体买下了霍施钢铁公司,沈文荣希望从此不再依赖进口的钢坯,而沙钢也将成为上下游一体化的钢铁国。可能谁也没有想到这个靠45万元自筹资金办起来的小钢厂,会发展壮大成一个总资产超过120亿元、净资产65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的特大型工业企业,而沈文荣又是如在长江岸边的这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施展自己的钢铁梦想的?沈文荣出生的土地早已成为沙钢的一部分,而在1970年的时候,这里还是大片的棉花地和稻田,当时的锦丰镇是典型的农业镇,唯一的工业就是一家供销合作社办的轧花剥绒厂,沙钢就脱胎于轧花厂的一个附属车间。中专毕业的沈文荣被招进轧花厂做了一名钳工。创业初期,小轧钢厂的年产量只有三四千吨,并且品种单一,与周边地区的乡镇轧钢厂一样没有非常明显的竞争力。1984年,年仅38岁的沈文荣从老厂长的手里接过了帅旗,沙钢的命运开始改变。沈文荣管理企业的许多智慧都来自生活的体悟,“张开五指不如握紧拳头,沙钢需要自己的拳头产品”,第一次沈文荣将沙钢的核心竞争力定为在市场潜力巨大的窗钢料上。到1993年沙钢共改建,新建7条专业的窗框钢生产线,年产量达45万吨,市场占有率达到70。沙钢的衍生和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的勃兴一样都是在商品经济短缺时代寻找到了计划外的空间,沙钢的第一次选择让它在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的氛围中就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但沈文荣显然还不满足于此。1980年代初,沙钢最大的设备仅一台530毫米轧机、两个轧钢车间、两座20吨电弧炉。1987年一个与香港永新公司合资3000万美元,从英国比兹顿钢厂引进年生产25万吨螺纹钢的75吨电炉炼钢、连铸、连轧一体化短流程生产线的方案被提到了沙钢议事日程,然而沈文荣创新、敢为人先的决策注定会受到求稳怕乱、小富即安思想的怀疑和阻挠。许多职工不理解“大家日子刚刚好过一点,干吗要冒这个风险”,甚至国家冶金主管部门的一些领导也建议沙钢三思,沈文荣有半个多月辗转反侧、寝食难安,但最终他认定了一个理--短流程炼钢是国际钢铁业发展的技术潮流,一定要上。1991年,生产线正式投产,适逢中国经济建设的又一个高潮时期,钢铁市场产销两旺。而沙钢的成功也被国内钢铁行业称为“中国钢铁工业第三次革命的样板”。1993年,沈文荣再行惊人之举,投资13亿元,兴建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亚洲第一座超高功率竖式电炉炼钢、LF精炼、连铸、连轧高速线材生产线,投产第二年沙钢的电炉钢产量就突破了百万吨大关。1996年,沙钢与世界第二大钢铁企业韩国浦项合资兴办了年生产不锈钢薄板15万吨、热镀锌板15万吨的浦项综合工程。目前,沙钢已经成长为我国最大的电炉钢和特优钢材生产基地。沙钢逻辑:炼钢首先炼人许多人都认为沙钢这样一个小小的镇办企业的成功靠的是运气,也有人认为沙钢的成功是因为它是从矮子里成长起来的,国内钢铁行业的落伍给了沙钢机会,但只有熟知沙钢的人才知道,沙钢真正成功的逻辑---炼钢首先炼人。朴素是沙钢人的本色。沙钢的办公楼非常简谱,沈文荣认为:“我们都是艰苦时代过来的,我们不追求办公桌的宽大、办公楼的宏伟,只要不影响工作就可以了。”在沙钢,从行政管理人员到车间工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沙钢共有职工7800多人,而和沙钢同样生产规模的许多钢铁企业的职工人数是沙钢的一倍以上。沈文荣有个习惯,如果出差,只要是在上海、南京等周边地区无论多晚都要赶回沙钢然后再回到家里。陈红华现在还记得在1980年代,沙钢在大小林立的乡镇轧钢厂寻求突围的时候,沈文荣经常是在十一、二点钟满身泥灰地回到家,脚不洗脸不洗躺在床上就呼呼大睡。应该讲,沙钢的成功首先是朴素的吃苦耐劳精神的成功,当然,沈文荣的成功决策也功不可没。沈文荣说:“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当中,有许多成功的企业,也有许多企业就在我们身边倒下了,一个企业最关键是要在困难的时候能够顶得住,而在顺利的时候又不能对自己估价过高,一个企业要发展30年、40年甚至100年,一定要有一个静、清醒的认识,这当中企业的决策者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个好的企业领导者应该时刻保持责任心、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一步一个脚印的态度。”沈文荣的正确决策也源于沙钢一开始就接受市场的锤炼;沙钢自创业到现在没有花过政府一分钱投资,全靠自身积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讲:沙钢能够炼成,市场的熔炉是最关键的因素。改制民营:沙钢的新火力在1990年代的中后期,苏南集体乡镇企业大面积改制,民营企业崛起,国有企业逐步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但面对沙钢这些“大而盈”的企业,改制者在种种禁忌和现实的困难之间无从下手。沙钢的改制实际上从1998年就开始酝酿,方案几经易稿,2001年初沙钢最终改制。为了完成改制,沙钢的许多非生产性资源都被剥离但无偿划拨沙钢使用,在改制方案中有这样的规定,40岁以上的非中层干部职工无权参股。在现有的股权结构中,集体持股25,职工持股30,领导层持股45,其中沈文荣个人持股17。江苏企业家和所处区域的政府有着较密切的联系,绝大多数企业领导是组织任命和管理的,对企业家的价值认定,也主要体现在行政级别而非市场价值,按规定,亦官亦商的企业家,报酬不得超过普通职工平均工资的3倍。在这些的体制下,当企业转制需要企业家以个人财富介入的时候,企业家的经济实力自然捉襟见肘。据陈红华透露,沈文荣的参股金额为600万元,其中100万为自有资金,500万为借贷款。当记者问到一个从集体乡镇企业的领导变成股份制企业的民营企业家,沈文荣是否完成了不同的角色转换,沈文荣认为对他来讲根本没有什么变化,并且对民营企业家如何定义恐怕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改制对企业的推动力,但并不是说改制了企业就顶能够成功”,在沙钢的每次重大决策和最终的成功背后,沈文荣认为他个人的动力主要来自这样一种朴素的想法:“干一行爱一行,认准了一个行业就应该做到最好。”改制使沙钢更彻底地实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沈文荣从另一个角度谈到了改制之后的新动力:“在现有的领导班子中已经有很多人负起了责任,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肯定有人会搞得比我更好。”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抗击非典的英雄事迹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邓练贤生前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2003年2月1日,他连续工作15个小时,因抢救病人感染致病。2003年4月21日光荣殉职,终年53岁。叶欣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直到病倒前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回过一次家,

  • 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叶欣抗非典,护士长叶欣的事迹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广大医务工作者高扬白求恩精神的旗帜,无私无畏,冲锋在前,用生命谱写了救死扶伤的壮丽篇章。在玉兰花开的时节,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永远离开了人世,她牺牲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每天早上,她提前

  • 抗击‘‘非典’’医护人员的事迹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同事煲汤为她防非典今年20出头的李晓花,1999年毕业后便到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做护士。从今年2月17日该院开始收治非典型肺炎患者后,她就被抽调到隔离病区参加一线护理工作。“谁都知道非典型肺炎有很强的传染性,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把病菌传染给同室居住的同事。”据了解,李晓花与同事廖静租屋住在一起。当得知

  • 抗击疫情的一份英雄事迹?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抗击疫情中,我们宝鸡市的一名保安,因为为了别人的安危而铁,每天早晨起早贪黑的义务为大家服务检测,最后他得到了当地人民的好评山西医生梁世奎倒在抗击非典第一线4月24日上午8时10分,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梁世奎同志,因感染非典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他是山西省首位,也是全国第二位在治疗非典过程中染疾去世

  • 抗击非典叶欣的事迹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抗非典,护士长叶欣的事迹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广大医务工作者高扬白求恩精神的旗帜,无私无畏,冲锋在前,用生命谱写了救死扶伤的壮丽篇章。在玉人类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与疾病疫情抗争的历史。在这个过程,有的疾病曾经给人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现在却已被攻克。还有的疫情,虽然没有特效治疗方法,但却可防可控

  • 非典英雄“叶辛、邓练贤”等事迹?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4月21日下午5时40分,冲锋在抗击“非典”最前线被传染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邓练贤不幸逝世,终年53岁。这是广东省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邓练贤生前任中山三院党委委员、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邓练贤生前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传染病科副

  • 在抗击“非典”中有哪些英雄事迹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邓练贤生前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2003年2月1日,他连续工作15个小时,因抢救病人感染致病。2003年4月21日光荣殉职,终年53岁。叶欣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直到病倒前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回过一次家,

  • 你还知道其他抗击 非典 英雄的事迹吗?(写3个,要写出名字和主要事迹)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梁世奎1970年8月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内科工作。在不幸被感染非典型肺炎住院期间,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心中想的还是别人。2003年4月24日上午,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治疗无效,梁世奎同志光荣殉职,终年57岁。陈洪光1987年从广东医学院毕业到广州市胸科医院工作,亲手组建了医院的重

  • 抗击非典英雄事迹(要短)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邓练贤生前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2003年2月1日,他连续工作15个小时,因抢救病人感染致病。2003年4月21日光荣殉职,终年53岁。叶欣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直到病倒前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回过一次家,

  • 二十四孝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1、孝感动天据说舜的父亲、继母和他异母的弟弟多次想害死他,他们在舜修补谷仓时放火,在他掘井时填土企图将其掩埋,但舜都成功逃脱了。舜虽心里万般委屈,但仍然反省自己,认为是自己侍奉的不好,丝毫不记恨家人,还对他们一如既往的好。舜的孝行感动了上天,在他耕地时,大象跑过来帮他,小鸟来替他锄草。尧帝听说了,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