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面名称由来有一说,因此面干燥多油,挑起来可如火绳一般点燃故名。燃面含有丰富的钙铁锌元素,而且不含添加剂,绿色健康。宜宾燃面原名叙府燃面,旧称油条面,早在清朝光绪年间便开始有人经营,是宜宾传统的名小吃。它选用本地优质面条为主料,以宜宾芽菜、小磨麻油、鲜板化油、八角、山奈、芝麻、花生、核桃、金条辣椒、上等花椒、味精以及香葱、豌豆尖或菠菜叶等辅料,将面煮熟,捞起甩干,去除碱味,再按传统工艺加油佐料即成。扩展资料:燃面所获荣誉:1、1961年,朱德委员长到宜宾视察工作,品尝了正宗宜宾燃面后赞不绝口,给予了高度评价,说“几十年来未吃到过这种面了,希望继承下来”。2、1990年10月,宜宾燃面参加四川省举办的“名特小吃”评选活动,一举夺魁,摘取“四川省名小吃”金奖。3、1997年12月,在杭州举行的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的认定活动,宜宾燃面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4、2010年7月,宜宾燃面制作工艺正式成为宜宾市翠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2011年6月,宜宾燃面入选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燃面
关于桐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往乌镇靠靠!因为桐乡的文化遗产并不多!乌镇的话有皮影戏之类的!乌镇官网:桐乡的菊花节应该也算的哦~~一点资料:桐乡自古是江南蚕桑的主要产地,乡间流传着丰富的蚕乡习俗,其中以祭拜蚕神、佑蚕丰收为出发点的“轧蚕花”庙会(又称蚕花庙会)最具代表性,而其中影响最广、规模最大的是含山轧蚕花庙会。据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年公布一批,而这次的“非遗”是从全国各地申报的2540个项目中,经过专家委员会四轮评审后最终认定的,我市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的申遗成功也让桐乡有了第一个“非遗”国宝。在桐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傅海铭老先生制作的彩蛋也名列其中。傅海铭的蛋画不仅秉承传统,专攻花鸟、人物,还将自己擅长的另一种民间工艺通草画片引入蛋画制作。他将人物彩绘于通草(一种植物)上,然后贴在经特殊处理的家禽蛋壳上,蛋画因此有了丝绒的质感,立体、厚实,显得更加漂亮。至今,桐乡市共挖掘、整理了蓝印花布、剔墨纱灯、竹刻等4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在今年6月开馆的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里展出了大量的实物和图片,形象地展现了桐乡历史悠久、资源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桐乡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