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异乡听到乡音,犹如他乡遇故知。方言乡音就是语言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魂牵梦绕的乡土乡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曾记得乡下老奶奶用浓重的家乡方言,唱着古老的歌谣哄小孩入睡的情景。那抑扬顿挫、诙谐幽默的方言小调,伴着一代又一代子孙长大。
宜昌地区的方言俗语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
①介绍特产、风俗、传说:“神龙架的名,远安的林”、“江洲的西瓜,百里(洲)的棉花”、“香溪的风,泄滩的棕,沙田的萝卜,大寺的钟”、“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三峡风俗怪,不着辣子无好菜”等。
②描摹山川景物:“大三峡不如小三峡,小三峡靠的是大三峡”(大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小三峡: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崆岭是西陵峡最险峻的滩)、“清江滩多水又恶,要过九湾十八沱”、“七滩八鱼共九洲,七十二滩是资丘”、“远安一大片,兴山一条线,巴东像鸡圈”等。
③反映生产、生活:“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郎中开药方”、“清明前后十天闲,谷雨前后十天田”等。
④为人处事哲理:“不经事,不知锅儿是铁打的”、“路不平,众人踩;理不公,大家摆”等。
《巴土文化》中的方言、俗语:
没得解(改):好的没话说,实在是很好的,和好翘皮意思差不多。
划得来:很便宜,很合算,性能价格比高的意思,或者是买到比平时的多的东西。
瞧得起:看得起,很欣赏的意思。
蛮喜欢:很喜欢,很中意的意思。
几好喔:很夸张的说好,和没得解意思差不多。
清爽:好,感到心情很愉快,像大热天喝冰水,到有空调的屋子的感觉,凉爽。
好不得:好的不得了,形容特别好。
蛮是那么回事:比较满意,觉得不错的意思。
玩的蛮铁(贴):关系很好,很紧密,贴心的意思。
火好:运气好。
搞么儿:询问别人做什么的意思。
兴许:也许,可能,大概的意思。
哪么涅:为什么。
找不倒: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的意思,应用比较广泛
不晓得:不知道的意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的方言各有特点。“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说起家乡话、谈起家乡事,亲切感会油然而生。方言的存在并不妨碍普通话的推广,代代流传下来的方言,让我们把对家乡的爱注入血脉,在心中扎根。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口手相传,方言就成为了主要传承载体,要了解某一个文化遗产,往往要相关的方言。方言也就顺理成章地是文化遗产之一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地方,各个民族历经历史长河的洗漱而传承下来的,那时的读书人是世上珍宝,普通人是一字不识的,十里八乡很难找到一个会写字的人,只好口手相传,方言就成功登上传承载体的殿堂。
过去,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特别保守,对拥有的技能大多搞得神乎其神,一定要弄得高深莫测,也不随便找人记录,放范技术外传,大多取口手传承。这是方言成为载体的一个主要因素。